LLA Editor – Page 3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August 17, 2023

寵物貓保姆 帶給毛孩溫柔的陪伴

主子佔據「貓奴」、「狗奴」生活的大部分時間,恨不得全天候照顧愛寵,不過當遇上旅行、需要到外地公幹或遇上其他突發事情時,就必須將照顧主子的工作交托給可以信任的家人、朋友,或是暫托於寵物酒店。近年越來越多人選擇聘請「寵物保姆」,客人可以在網上的寵物保姆平台配對合適的寵物保姆,並於指定期間代為照顧寵物,Cookie就是其中一位「貓保姆」。 貓保姆 VS 寵物酒店 「有一次我要去一趟長旅行,機緣巧合發現網上有寵物保姆平台,並找到一位合適的貓保姆可於旅行期間上門照顧貓咪。這次經歷讓我接觸到貓保姆這個行業,亦在腦海裡埋下拓展職業新方向的可能性。」Cookie本身是貓奴,正式成為貓保姆之前,會接一些需要救援的貓咪到家裡暫住,亦不時幫助妹妹與朋友們在旅行期間上門餵貓。受疫情影響,任職餐飲業的她眼見很多同行被迫放無薪假甚至失業,令她擔心工作前景,開始為轉行鋪路,於是她扚起心肝在寵物保姆平台登記成為貓保姆。 在重新通關但必須隔離的情況下,香港人對寵物保姆的需求不斷增加,為甚麼大家都選擇寵物保姆而不是寵物酒店呢?「第一,聘請貓保姆的價錢相對實惠;第二,貓比狗較難適應新地方,尤其英國短毛貓、加菲貓等身體較多先天性疾病,如果突然要到新環境生活而主人又不在身邊,可能會引起負面反應,症狀輕微的可能是不吃不喝,強烈則如抽搐,嚴重更有機會導致死亡;第三,如果送貓咪到寵物酒店,由踏入大堂的一刻已有機會感染病毒,因為酒店內都有為數不少的貓咪,所以邀請貓保姆上門照顧,可以減低貓咪受感染的風險。」 上門服務 讓主人放心 需要貓保姆服務的原因很多,例如公幹、旅行、探親、家中裝修等,或是主人工作期間需要保姆幫忙定時餵藥等。Cookie每次接到個案後,都會先了解個案背景,如果主人需要離家一段時間,她都會在工作開始前一、兩天登門家訪,互相見面並了解貓咪的生活習慣、糧食位置和餵飼方法,並接收門卡或鎖匙。工作期間,她更會將每天上門餵貓直至離開的過程拍下再傳送給客人,個案完結前一天便主動聯絡客人,溝通交還鎖匙的方式。「為了讓客人放心,我一定會主動要求客人設置閉路電視,不然,我都會堅持租借閉路電視給他們,另外亦會寫好一份簡單的協議書列明免責條款,互相保障。」 多做一步為貓咪覓新家 除了提供上門照顧的服務,Cookie更幫助了很多無法繼續養貓的客人,為貓咪尋找新的家庭。「不時會有客人問我可否暫時收留貓咪,其中一次經歷很心痛,有非常喜歡貓的家長,因為剛出生的小朋友有蠶豆症,所以無法繼續養貓咪,礙於牠們年紀太大,沒有朋友願意接手,所以想我暫時收留,我坦言她不可能無止境地付費給我照料貓咪,於是便幫她聯絡貓義工協助安排領養。當天,她帶著兩隻愛貓到貓義工處時哭得死去活來,我們都感到很難過。幸運地,三日後有一對五十多歲的夫婦想收養兩隻貓,原來他們的貓咪剛離世,但有感自己年紀大,不可能由幼貓開始領養。我們至今仍有保持聯絡,知道兩隻貓與新主人相處得很好,我都很開心。」 Cookie說要成為一個好的貓保姆,先決條件是愛貓,其次絕對是責任感。她認為幫助客人照顧貓咪,與照顧小朋友並無分別,面對的都是一條寶貴生命,因此她接到個案後,無論任何原因都不會失約。「我曾經試過一次工作期間感染了COVID-19,於是立即與客人聯絡,並拜託同事、家人代我前往照顧。另外,我從一家到另一家工作時,都一定會徹底清潔與消毒,萬一其中一隻貓有病也可以避免互相傳染。最後,貓保姆亦需要耐性和觀察力,我每次上門都會留意貓咪今天的狀態與昨天有沒有分別,就如每次「鏟屎」時我都會紀錄並查看排泄物有沒有異樣。」 自我增值 成為專業貓保姆 為了能夠更全面服務貓咪並解答客人問題,Cookie一直努力自我增值,報讀不同關於寵物的進修課程,包括香港青年協會的「寵物貓美容課程」和「寵物託管證書課程」。「修業證書有助提升客人對我的信心,甚至當他們問我有關寵物醫學的問題時,我都可以幫助解答。在寵物貓美容課程中,我學會寵物基本日常護理的正確方法,如何更有效又更方便地清潔貓咪;寵物託管課程讓我知道擬訂協議書和清楚敘述醫療狀況的重要性,令整個工作期間,我和客人都可以更放心。」
August 17, 2023

MBTI 16型人格 職業性向測試

你了解自己的性格嗎? 你知道自己適合甚麼職業嗎? 1分鐘 MBTI 16型人格職業性向測試 4個簡單問題 助你了解個人特質 及早規劃進修路向 尋找理想職業 1. 下課/下班後你喜歡? 獨自回家享受自由時間(I) 與朋友吃飯聚會(E) 2. 進修學習時,你會首先了解? 背後理論及概念(S) 實際用途(N)  3. 做事時,你會先考慮? 事情的合理性(T) 別人的感受(F) 4. 你傾向的生活方式是? 好好計劃未來,重視結果(J) 順其自然,享受過程(P)
August 17, 2023

建立知識管理系統 提升企業競爭力

相信不少機構曾出現以下的情況,員工主要靠「人腦」完成工作,經常憑自己的記憶及經驗作出決定。雖然這種工作模式不會為機構帶來即時性的問題,但一旦員工離職,該員工過去所建立的人際網絡和處事方式,亦有可能隨著之而消失,而新入職的員工則需要重新摸索工作內容及建立相關的工作系統。有時候公司因各種情況未能在員工離職時安排工作交接,當同一職位換了幾位員工後,很多寶貴的知識和處事經驗便會流失,浪費了前人的經驗之餘,甚至導致機構工作質素下降。 機構面對上述情況時可如何處理? 「知識管理」作爲機構營運的重要一環,機構應有策略地做好承傳工作。首先,機構應該界定關鍵知識,即一些較獨特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識。欠缺關鍵知識將嚴重影響機構的運作,甚或帶來巨大損失。舉例來說,當公司的系統和軟件只有一位員工懂得如何更新及操作,一旦該員工離職,相關軟件的操作知識沒有得以承傳,便會影響工作效率及服務質素。 其次,機構應定期進行知識審計,了解其知識缺口,即一些需要但未擁有的知識。機構可以主動製定短期和長期策略,以有計劃地創造、攝取、分享及應用知識。定期舉辦分享活動有助公司知識共享及傳承,例如「知識茶座」,以輕鬆的氣氛引導大家就關注的議題進行交流,亦可在完成活動或服務後進行檢討,共同反思日後如何改善及進步。 最後,「知識管理」亦是人力資源管理範疇中一個重要部份。從個人層面來說,每個人也應學懂如何管理自己的知識,能幫助自己日後工作之餘,也能替機構整理及妥善地運用知識,增強自身及企業競爭力,與時並進,為機構帶來持久的效益。
August 17, 2023

堅守素食 因由何在

素食不但可以令身體變得健康,更有利於地球的可持續發展和動物權益。不過,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素食仍然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甚至被視為一種極端的飲食偏好。筆者將分享數個一直堅持素食的原因,助大家了解健康素食背後的意義和價值。 1. 養生保健 素食者在日常飲食中能攝取較多膳食纖維、植物化合物、天然抗氧化劑、葉酸,維生素C及E、類胡蘿蔔素等多種營養元素,其好處包括去除體內活性氧、修復受損細胞、減慢細胞衰老、促進免疫系統功能正常等,更能有助預防癌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種健康問題,而選擇素食的婦女,體內一般會保存較低的雌激素水平,亦有助預防乳腺癌。 2. 減少攝入肉類的毒素 肉類沒有纖維素,缺乏纖維會引致便秘和形成憩室,如常存宿便更會產生毒素,令腸壁細胞變異、惡化和形成息肉,嚴重更會演變成腸癌。倘若經常攝取肉類的脂肪及膽固醇更會導致血液變得黏稠,從而增加患上心血管病、高血壓的風險。 3. 對抗全球暖化及保護環境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指出牧畜業是造成嚴重環境危機的三大主要元兇之一,牧畜業引致了土地沙漠化、空氣污染、水源污染與枯竭及生物多樣性損失等多種生態問題。其中最嚴重的影響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目前正加劇不同地區的森林大火,引致大量二氧化碳氣體上升至大氣層,久而久之便會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由於人類的肉食量日益增多,並透過大量砍伐森林以發展牧畜業,破壞了在森林生活的動物家園,令大量物種瀕臨滅絕。 4. 尊重動物生命 茹素是一個尊重動物生命價值的決定。肉類的生產過程需要屠宰動物,當中亦不時出現虐待和不人道的行為,但其實一切動物包括牲畜、家禽皆有情與義,牠們貪生畏死怕受虐;牠們知痛苦分離也懷念;牠們能思想會憂慮愁煩,如能選擇素食作為我們的飲食習慣,亦是表達對動物生命的尊重和關注。 健康素食小貼士: 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 堅持每天飲用7至8杯水 進食不同種類及顔色的食物 早餐要豐富;午餐要足夠;晚餐要清簡;宵夜要戒絕 多吃全穀類、蔬果、豆類、堅果、種子、根莖類、海藻類的食物 烹調原則為少油、少鹽、少糖和避免味精 進食未經烹調的蔬果能為身體提供更多酵素 素食的好處繁多,其好處不但改善個人層面的問題,更能為整個社會層面帶來好處。探討素食背後的意義和價值後,大家都不妨嘗試素食或盡量減少進食肉類以改善身體健康,為保護地球環境出一分力。
August 17, 2023

中醫脊柱保健小貼士 健康生活從正確坐姿開始

長期勞損或急性外傷均可導致不同程度的脊柱問題,若沒有及時處理,更有可能衍生出不同脊源性內科疾病。脊柱是支撐身體的主幹,也是神經系統中很重要的部分,它負責支撐身體重量、保護脊髓和神經線,並且與全身各器官和組織有著密切的聯繫。然而,脊柱健康往往被市民大眾忽略。筆者臨床觀察,現代人忽略脊柱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 缺乏保護脊椎健康的概念及知識 2. 日常生活的壞習慣(如坐姿不良及缺乏運動) 3. 忽視早期脊椎病,積勞成疾,延誤醫治 關於勞損性疾病,一些人可能會錯誤地認為脊柱問題只是老年人的問題,而年輕人不需要關注脊柱健康。因此,我們首先應該提高對脊柱健康的認識和關注,並推廣中醫整脊學習,同時改善生活方式,及早治療和保護脊柱健康。最後,系統學習中醫整脊可以增強公眾對中醫整脊的認識及信任。學員可以更好地掌握整脊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治療風險。 以下正確的坐姿小貼士,有助大家保持身體的穩定和平衡,保護脊柱健康減少身體的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
August 17, 2023

用聲音陪伴 超越距離的頻率

電台節目透過大氣電波陪伴著許多人讀書、工作或是每段駕駛的路途,我們與DJ連上相同頻率,聆聽著他們的聲音,彷如同呼同吸。許多人會認為DJ的工作輕鬆而神秘,每天只是進入錄音室說話、訪問一至兩小時,即使看不見DJ的表情面貌,但聽著聽著卻有種魔力,甚至不自覺地成為不可缺少的日常習慣。DJ們的性格各有特色,但都有共同特質,就是聲音具吸引力和親和力,像艾力一樣,他擁有一把磁性溫柔的聲音,令人過耳不忘。 自我探索 看見興趣與事業的距離 投身DJ界已有十多年,艾力的名字早已為人熟悉,但原來當初他修讀的科目是電影系,成為電台DJ可謂一個無心插柳的巧合。「我當時修讀電影,但在學習過程中發現自己未必適合從事電影行業,因為喜歡看電影與從事電影相關工作是兩碼子的事。當時,我的導師讚賞我的聲音悅耳,並問我有否考慮從事與聲音有關的工作。」這個問題為艾力開啟了另一扇門,剛好當時網上電台開始興起,只要有麥克風等簡單器材,便可以在家嘗試「開咪」,於是他便自行製作節目,以網上電台的形式踏出了成為DJ的第一步。 艾力至今主持過不同電台節目,除了娛樂聽眾外,也有助探索自己。「做節目需要非常清楚了解自己的聲音特點,我的聲音比較磁性,所以知道自己適合主持晚間的電台節目。同時,我的能量很快便會下降,不能夠像森美大哥主持早上節目般,在兩小時中保持活力,所以我必須不斷探索適合自己的節目流程及模式。」此外,都市人下班後經常有聚會,當回家梳洗完畢後,接近凌晨時分才有時間聽電台節目稍作放鬆。艾力很喜歡在這種氛圍下陪伴大家完結一天繁忙的生活,希望當人們疲憊時聆聽他的節目,可以給予力量和娛樂,並提供一些正面的訊息和啟發。 大氣電波裡的陪伴 非凡的工作意義 有趣的是,艾力從來沒有與拍檔一同主持過節目,雖然每次「開咪」都是孤身一人對著空氣說話,他的聲音卻陪伴無數聽眾走過人生的得意與失意,每當收到聽眾的回饋時,他都會感到非常溫暖,並且深刻意識到自己工作的意義。「最令我難忘的是曾收過一位在監獄的聽眾寄給我的信,監獄裡的娛樂選擇非常有限,沒有辦法接觸互聯網或觀看電視,收聽電台節目就成了他們與外界連結的方法。原來我每晚做電台節目的時間,對於獄中的人來說,是他們生活中最大的陪伴。那位聽眾因為做錯事入獄,他的未婚妻則默默地在牆外等待他刑滿出獄,他既後悔又內疚,所以希望透過我的節目,為未婚妻點歌來慶祝他們的週年紀念。那一刻,我便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不僅是聲音的傳遞,而是一種心靈陪伴,充滿意義及價值。」 沒有人看見 更要用心做 許多人認為DJ的工作很悠閒,只需「開咪」兩小時便可下班,但艾力表示有苦自己知。尤其是主持幽靈時間的節目,例如之前曾主持凌晨3時至早上7時的節目,下班後他必須乘搭的士回家,爭取時間快速入睡,之後10時多便要起床準備工作,除了「開咪」時間外,還有大量事前準備和其他行政工作要處理。雖然過程辛苦卻有意料之外的收穫,他分享正因為這些節目的經歷,讓他認識到很多海外聽眾,並且開啟了他的國際視野。被欣賞和被需要當然能夠帶來前行的動力,艾力坦言即使遇到瓶頸也絕不能輕言放棄。「當你非常用心地做節目,卻未能得到預期中的迴響時,便會感到沮喪,然而鑽牛角尖也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我幸運地於低潮期時得到不少其他工作機會,他們不約而同地透過我主持的電台節目而認識我,進而邀請我合作。你永遠不會知道聽眾是誰,以及節目對他們的影響,所以無論反應如何,我也會一如既往地認真做好每一個工作。」 若不是帶領潮流的人 就要跟得上步伐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媒體逐漸式微,網絡平台的崛起也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除了電台的工作,艾力多年前曾於青協從事媒體工作,成立uChannel網上電台──一個屬於年青人的平台,讓他們可以自由發聲,他在uChannel分享自己的主持經驗,幫助年青人探索自己的可能性。「起初我做網上電台時,很快便認識到青協,當時青協於多媒體發展方面正處於起步階段,勇於由傳統文字走向多媒體,以緊貼社會大趨勢。由於旗幟非常鮮明,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加入,平台上有不同類型的內容,包括飲食、日常生活、娛樂資訊、交換日記等等,亦邀請到不少藝人及社會上的知名人士接受訪問,對於年青人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很多嘉賓都視此平台為接觸年青人的途徑,2011年更舉辦了「uChannel 我撐起樂壇頒獎禮2011」,邀請了多達70位歌手出席,成為香港最具規模的網上電台活動之一。 艾力現時從全職DJ變成一名Slasher(斜槓族),DJ的身份已成為了他事業的一部分,他同時擔任不同活動的司儀和主持,亦有經營自己的Youtube頻道。現今社會,幾乎每個人都會上網,觀看Youtube影片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論在家、吃飯、坐車都機不離手,艾力認為此現象證明網絡作品已是觀眾主導的世界,在平台上發佈任何主題的節目,總會吸引到一群觀眾。艾力表示這幾年的經驗有感網上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的差異越見明顯,但也為重新裝備自己提供了機會,Slasher需要探索更多知識及技能,以緊貼時代的步伐。「因為我是傳統媒體出身,所以剛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時,會以傳統媒體的方式思考製作內容,希望做到『百貨應百客』,但後來我發現此方向不可行,網絡世界的觀眾不需要百貨公司,他們需要的是專門店,當你越貪心希望吸引越多觀眾,最終只會弄巧成拙。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好好了解自己,認清自己的強項及優勢,例如我的聲音比較斯文,不適合主持綜藝節目,所以我主要製作聊天類型的節目,但同時亦不能限制自己獨沽一味,最好有一至兩個風格,為自己提供更多機會。」 自由工作 高度自律的斜槓族 Slasher是一個新興文化現象,隨著網絡的發展而興起,年輕人視Slasher為自由的象徵,但在老一輩眼中則是不專注和任性的表現。而艾力表示其實Slasher的工作模式雖然自由,但同時亦需要自律以維持工作量及收入。「很多人以為Slasher沒有固定的工作地點可以到處走,而且每天都有豐富的工作內容,但事實上是需要高度自律能力才能成為一位出色的Slasher。因為Slasher需要同時間面對數份工作,每天都有林林總總的事情需要處理,有時候早上完成拍攝,下午又有會議要進行,晚上回家還要繼續剪輯工作,與「朝九晚五」穩定的工作相比,自由工作者沒有人監管自己的工作,只需要為自己負責。因此,Slasher必須根據自己的工作能力及節奏合理地安排時間表,平衡工作與休息時間的比例。我認為現在的生活比以前更忙碌,連觀看一集50分鐘的劇集也覺得很奢侈。」 發展事業與探索自己的路途不容易,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旅程,最重要還是勇敢踏出第一步,因為沒有開始,便不會有任何進展。對於年青人來說,他們經常要面對來自社會及家庭的壓力,這些因素導致他們不敢追尋自己的夢想。艾力從電影系學生轉變成DJ,從全職工作者轉變成Slasher,他一直忠於自己內心的想法,因此他特別希望年青人要勇於嘗試,不論想法有多天馬行空或有多微不足道,只要有心就一定要做。「我記得一位前輩跟我分享過,他經常告訴新人,最重要是做自己,不論你喜歡做的事情有多小眾、與主流大眾的興趣有多不同,只要你喜歡就勇敢嘗試,因為每一個大眾群體都是由一小撮小眾形成,當你堅守所愛,勇於探索更多分享自己的方法,總會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他們可能會跟隨你的步伐,讓你所鍾愛的事慢慢變得更令人曯目。切記不要盲目跟隨潮流為做而做,因為經營需要時間,惟有真正熱愛及相信,並堅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夢想,才能等待美好的回報來臨,回報出現的時機,誰也無法預知,只有執著地堅持及不斷探索,才能在未來的某個時刻,獲得令人驚喜的成果。」
August 17, 2023

以藝術開一道門 治癒生命

「藝術」這個詞彙在現今社會有著不同的演繹,有人認為「藝術」是單純一種興趣,只適合喜歡藝術的愛好者;也有人認為「藝術」是一種高雅文化,與普通人生活相距萬里。然而,表達藝術治療師鄺文傑(Aleck) 認為,藝術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畫公仔、沖涼時唱歌,其實已經是一種藝術表達。」當藝術再踏前一步,與人連結,原來更可成為一種心理治療方式,助人達至身心靈健康。 表達藝術 超越言語 日常言語有著既定邏輯,字詞的組合會產生特定意思。不過對於不擅於言語表達的人來說,藝術或許是一種更直接及細膩的情感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的情緒「代言」。Aleck 解釋,表達藝術治療以不同心理學理論為基礎,不限於視覺藝術,其他形式如音樂、戲劇,甚至身體舞動,亦能為受助者多方面提供情緒出口。 「有人可能受過創傷,有些小朋友可能有特殊教育需要,不同藝術形式正是開啟他們內心世界的『門』,跟治療師一起探索更多不同可能性,尋找成長和轉化的方向。」Aleck 強調,受助者不需要任何藝術技巧基礎,藝術只是一種幫助表達的方式,即使是敲擊木魚或隨意彈奏不同音調,發出的聲音也可以成為表達情緒和訊息的渠道,有助治療師進一步了解受助者,亦有助受助者了解自己。 在表達藝術治療中,選擇適合的藝術形式非常重要。Aleck 表示,治療師需要在過程中細心觀察,根據不同情況決定適合的藝術形式。有時候,治療師會根據受助者的興趣選擇治療方式,但即使是受助者抗拒的藝術形式,治療師也會積極引導他們嘗試。「不少精神健康狀況也是源於害怕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要放下批判。很多人也認為自己欠缺藝術天份而抗拒表達藝術治療,但表達藝術治療讓他們明白,這裡對美麗沒有標準,亦不講求音準,只要嘗試就好。另外,治療師也可於治療過程中帶領受助者打破約定俗成的思想,有些男性從小到大被灌輸『男人大丈夫不可以哭』的觀念,治療師會讓他們明白在治療空間沒有這些規範。」受助者可透過身體舞動、音樂等非言語方式,探索屬於自己內心的那道門,讓潛藏的情感得以釋放,從而感受自由的力量。   藝術相伴 進入情緒的世界 在情緒起伏和創傷之中,受助者或許無法意識和言明問題的根源何在。然而,表達藝術治療透過藝術創作進入內心,接觸未知,一步一步解開心結,並看見更多可能性。 「在治療過程中,受助者經常會用比喻來形容自己的心理狀態,作為一位表達藝術治療師要懂得運用這些比喻,理解他們的內心。我曾經遇過一個小孩,他拿著一隻積木船到處走想出海,並沒有解釋原因,只想逃離自己身處的空間。背後的故事是他在另一個國家出世,幾年前時跟媽媽回到香港,而爸爸仍在那邊工作,他一直記掛著爸爸,但當爸爸回來香港探望他時,他總是逃避,大概係因為他害怕再次被『遺棄』,所以先『拋棄』爸爸。」 Aleck 在治療過程中並非以現實角度來解讀其「出海」舉動,相反他嘗試進入「海」的世界,與受助者一同參與其中,陪伴他在岸邊建造一間餐廳,並且慢慢加入不同元素,運用不同媒材描繪餐廳內外的人物和環境,建立一個更清晰的景象。「既然他是餐廳老闆,我便扮演刁難他的顧客,從中引導他學習與人溝通及社交,慢慢建立他對『此地』的歸屬感及健康的人際關係。從此,他再也沒有嚷著要出海,並在日常生活中結識到新朋友,慢慢適應香港的生活。」 表達藝術治療之好在於能夠讓人從多角度看待問題。Aleck 認為當面對難以言喻的情緒時,進入受助者的故事世界十分重要,從他們的處境及世界建立信任及好好陪伴,引導受助者打開心扉,表達情感和想法,見證他們的成長或轉變。 發掘自我 治療連結生命 當年是會考十優狀元的 Aleck ,「拔尖」升讀大學,畢業後加入投資銀行工作,幾年間迷失於金錢世界中,一直失落於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後來他在參與不同義工活動時,以音樂、戲劇、微電影等藝術形式接觸到不同精神病康復者、更生人士及其家屬,從中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透過藝術連結更多生命,幫助他們走出低谷。 「做義工時聽到不同人的故事,發現自己喜歡與人有關的工作。藝術創作可以是自己的事情,純粹抒發個人情感,治療卻是與不同的人接觸。當我得知香港大學開辦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時,二話不說便決定報讀。當時並不是第一年入讀便決定轉行,而是在第二年的實習中接觸到更多個案,從中認清自己未來希望成為一位治療師,所以才下定決心嘗試。」經歷高低起伏,Aleck 終於在表達藝術治療中,發掘和肯定自身定位。 現今除了治療工作,Aleck亦在青協任教「表達藝術治療入門 」課程,透過理論講解和分享實際治療體驗,讓更多人了解這門專業。首屆課程的畢業學員 Esther 本身從事設計工作,面對著龐大的工作壓力,「藝術」一直充當她的情緒出口。「我本身喜歡畫畫,每次畫完都會感到平靜舒服。如果藝術能夠幫到自己之餘,還可以變成職業,幫到其他人就更美好。」對她來說,表達藝術治療,能醫也自醫。 除了細心的觀察和聆聽能力,一個好的治療師亦需要不斷學習及探索。近年 Aleck 開結學習尺八這種樂器,亦接觸到日本茶道,透過茶碗、插花、書畫等擴闊了自己的藝術素養,豐富了治療方法。「面對世事無常,日本茶道強調保留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接受生活的不完美。這些哲學和美學概念都可以應用於治療過程中。」 早前音樂大師坂本龍一離世消息公布後,其社交媒體裡留下這樣一句話:「藝術千秋,人生朝露。」在藝術的洪流之中,如果能夠取一瓢滋養生命、幫助別人、充實自己,即使是短暫,也是多姿多彩。
August 17, 2023

遺物延續生命 同行生死的旅程

親朋好友難得聚首一堂,憶記往事,說說笑笑哭哭,場面熱鬧,主角卻缺席。喪禮就是一場主角無法親身參與其中的儀式,但逝者是否真的無法「參與」自己的喪禮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及討論,「我們可以在生前準備身後事,主動創造自己的遺物,因為遺物定義人死後的存在,對人的價值十分重要。」三位藝術家成立藝團——遺物製造所,主張「自己遺物自己揀」,以藝術展開不一樣的生死教育,讓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揉合藝術元素 探討生死的意義 遺物製造所由 Vicky(陶藝工作者)、Heyson(音樂製作人)、Hailey(文字工作者)三人組成,他們分別於不同藝術範疇各有所長。這個藝術團隊緣起於兩年前一個藝術設計節,其主題為探索「有用」與「無用」之界線。遺物正正是生前無用,死後才有用之物。因此他們便以遺物作楔子,籌辦有關生死及遺物的工作坊。創辦人表示舉辦不同工作坊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討論死亡的空間。傳統生死教育多以講座形式進行,偌大的禮堂聚集全校師生,單向接收台上資訊,若要發問,就必須面對眾人的目光,變相限制互動及表達空間。「不論現今社會的思想多開放,我們於日常生活中總是默默地被一些傳統思想限制想像空間,死亡不會是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相反藝術是一個相對輕鬆和豐富的方式讓大家討論『生死』。」 工作坊的內容包括撰寫遺書、編寫驪歌及製作骨灰龕,談論死亡不一定只有傷感,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反思。工作坊參加者的年齡層十分廣闊,不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者,所有人都持開放的心態面對及討論,毫無禁忌,只為了抒發潛藏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與朋友傾談期間發現不少人於日常生活的不同情況下,都會如電影般上演內心的小劇場,所以工作坊其中一個環節是讓大家嘗試寫下臨終前的獨白,我再為其配上音樂。記得有一位感覺很堅強的男生,原本是純粹陪朋友來參與工作坊,過程中只隨意寫了一句獨白,但在音樂的襯托及陪伴下,便流露了很多內心感受。」 Heyson 認為音樂擁有強大的力量,幫助人們進入及感受更深的情感世界,表達和體驗生命中既豐富又複雜的情緒,並能藉此滋養和療癒心靈。 對 Vicky 來說,遺物製造所就像一本「open book」,不斷收集各人的故事及對死亡的看法,同時讓人各取所需,而非向大家灌輸一套特定的想法。「活動中大家樂於分享,訴說的故事都很動聽。對於社會大眾來說,關於死亡的討論空間十分寶貴,所以我們想一直做此類型的工作坊,令更多人更開放、更不避忌地談生說死。現在每次舉辦活動都會期待著聽到不同人分享的故事,啟發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籌辦創新企劃 開拓談死的空間 生死之重量,無法隨便帶過。遺物製造所除了籌辦工作坊、展覽及讀劇表演等實體活動外,三位創辦人同時在網絡以長篇文章分享關於死亡的各種知識。除了自身擅長的藝術領域,文章還涉獵舞蹈、電影、流行文化和外地風俗等,在快速即食的網絡生態中,呈現死亡話題之廣闊和重量。「每次發佈文章前,我們都會做足資料蒐集,就如讀書時準備藝術功課一樣,分享自己喜愛又有趣的事,不會視之為苦差或負擔。因此遺物製造所可算是一個長期的藝術專題企劃,我們十分享受過程,同時在經歷中自我探索,發掘更多不同的創作契機。」 他們自謙其運作模式「佛系」,然而細看之下,其靈活性都是有機多變。「Hailey 在展覽寫的故事在我腦海裡很有畫面,彷彿有人在訴說故事,所以就衍生出後來的讀劇演出。完成演出後大家想重溫故事,查詢會否有讀物,那時剛好有一個獨立書展,我們就決定將故事印成書籍。」遺物製造所的故事一頁緊接一頁,一年多以來所舉辦的活動都是回應受眾的反饋而出現,任由大家的思緒縈迴不斷,在有限的空間下感受無窮。「我們不是思想啟蒙,但希望與更多人同行,分享看法。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雖然這個旅程要獨自面對,但有人陪伴在旁的感覺十分重要。」在他們的創作和分享之中,死亡是如此充滿生命力。 勇敢直視死亡 看清生命的價值 俗語有云:人死如燈滅。然而當直視死亡的一片漆黑,看到的是更多當下的生活。「人一出世就面對死亡,只是大家都以為尚餘很多時間。」Heyson 自幼患病,遊走死亡邊緣,最接近死亡那次是在十七歲,仍未成年,卻一夜長大。「記得當時很痛,覺得終點快要到。腦海裡回想過往十七年的事,做過音樂會,出過唱片,就覺得自己可以離開了。」 所以害怕死亡嗎?不。他只怕家人擔心。成長是好好照顧自己的代名詞,去年再次病發,他獨個處理一切,面對死亡,他看到更多生命意義。「那次要抽骨髓做化驗,之後便決定如果將來有需要,我一定會捐贈骨髓。因為我感受過那種痛。」死亡伴隨著痛苦,但也給予他更多同理心,亦令他更覺生命有時,往後希望幫助更多人。 死亡於他們來說,除了重量,更多了一層溫柔質感,而非虛空的離去。「朋友之間,如果大家理解對方,一切計劃好,最後不論誰先離開,另一方為自己籌備喪禮,都可以是一件開心事。」Vicky 說時又望望 Heyson:「他都準備好自己喪禮歌曲列表,我會為他播歌。」態度輕鬆卻認真。 為離逝而準備 對生命負責 在華人社會中,喪禮形式有著不少局限,相反外國的選擇更多元化,生者與死者都以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離別。「外國比較幽默,會事前想一句說話刻在墓碑,讓人來拜祭他們時感到驚喜。最近讀了一本書 ——《棺材告白者》,記述外國一個幫死者在喪禮上跟現場的人『表白』的職業,講出在生時不敢表達的說話,內容不一定是『喜歡你』等正面說話,也可以是『我憎死你呀』之類的感受。」Vicky 亦曾撰文分享,墓園在外國也可是遊玩之地。在香港討論關於死亡的話題或場所時,是否也能持開放態度,而非一句「大吉利是」就避而不談呢? 對他們來說,完滿的死亡是可以通知家人,跟他們見上最後一面。「最好可以讓家人有多點心理準備,有時間及空間交代和處理好自己的身後事,讓我的離去就只是離去,他們只需要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活好當下,不等如漠視死亡。自己的死,自己處理,才是完整地對生命負責。 遺物製造所,英文取名 about leaving,關於離開的,像個副題點出死亡本質——一種最接近永遠的離開。若然唯心一點來說,珍惜當下的美好,創造自己死後的存在,拒絕遺忘,生命便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死亡再非一片虛無。
August 17, 2023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Vol.9 現已出版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第九期現已出版,每期雜誌聚焦一個 關於學習、關於生活,也關於您和我的課題。今期雜誌封面故事邀請了解鎖音樂里程碑的雲浩影(Cloud),訴說她毅然開展歌手生涯的心路歷程;收錄幾位課程導師走上專業領域背後的專訪故事,分享其事業發展的初衷和理念;另為讀者探索環保、養生、工作等不同範疇的小貼士,發掘新興行業和本地小店的蹤跡,為讀者帶來一點點啟發。今期雜誌同時為大家搜羅2023年8月至12月的精選課程,涵蓋多個領域的學習,請即登入lla.hkfyg.hk,瀏覽更多課程資料。 我們希望,通過分享不同人士的故事,為正在探索的你帶來前進的動力,讓你超越昨天的自己,成就未來的你。 歡迎各位瀏覽線上雜誌內容,或到青協生活學院取閱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