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 Page 6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November 19, 2021

天氣轉變 冬天養腎抗衰老

中醫講究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不同季節有其養生重點。冬天與腎相應,「腎」為先天之本,主封藏。冬天大自然陰氣漸長,陽氣漸退,人體對能量需求也會增加。因此冬季養生便要順應自然而「藏陽」;以養護陽氣,透過進食對腎臟有補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合桃、腰果、栗子、羊肉、烏雞等;可以使腎精腎氣更為充盈,令身體暖和起來,告別手腳冰冷,預防未老先衰,亦為來年春天儲備能量,預防生病。 以下一款湯水,有助大家補腎抗衰老。 烏雞滋陰潤燥湯(2-3人份量) 材 料 • 烏雞* 一隻 • 杞子 30克 • 熟地 30克 • 淮山 30克 • 麥冬 30克 • 蜜棗 3-5顆 *素湯: 以1磅去殼栗子代替烏雞,但多食易滯胃,因此進食時要適可而止。 步 驟 1.  烏雞清除內臟後,去皮切件備用; 2.  其他材料洗淨,注水4-5公升; 3.  水沸後轉慢火煲約1至1.5小時; 4.  下鹽調味即可享用。 功 效:此款湯水既能補腎養血,並有很好的潤燥功效,腎精充足,有助抗衰老。 適合人士:容易畏寒怕冷、經血量少的女性,或平素易腰膝酸軟、面容呈現早衰及面色晦暗的人士。 除此,充足的睡眠和多進行日光浴,有益於陽氣潛藏。避免辛辣燥熱的食物,有利體內陰津蓄養,預防皮膚乾紋。
November 19, 2021

十種體質及冬天飲食建議

人的體質可分為10種,其特徵為:   基於各人體質不同,所以不論什麼季節的食療,養生都要按照個體的差異而進行。而在嚴寒冬季,寒氣易傷人,可誘發很多疾病,冬季預防主要是防寒保暖;飲食上可注意以下事項︰ 寒冷的氣候會損傷人體陽氣,選擇温熱類食物能夠補陽,味辛、甘的食物組合能夠化陽,有益陽氣作用。 冬季屬水,主腎經,是滋養腎氣的好時機。一般來說,色黑的食物能入腎而補虛,如木耳、黑豆、黑芝麻、黑米等。味鹹的食物能補腎歛精,能引藥入腎。請注意適度減少攝入鹹味食物,略增加苦味食物,即「省鹹增苦」。 都市人生活忙碌,可考慮偶爾製作簡易甜品,食後頓覺全身暖和舒暢,可防治冬天風寒感冒。 薑棗紅糖湯丸 材料: 生薑 10g 紅棗 5粒 紅糖 15g 湯丸 一盒 以上為一般寒冬的食療,但亦要注意個體本身的體質,針對不同個體的體質特徵,採取合理的調養,而達致適合自己的養生目的。
November 19, 2021

逆轉逃避性思維 快樂是主動追求

每天喚醒你的,是追求美好,還是逃避失敗的心態?我們以哪一種方式思考,絕對會左右自己的快樂;學習改變負面心態,其實快樂是由自己主動追求而來。 尤記得在懵懂的小學階段,媽媽不時嘮叨:「你而家唔俾心機讀書,第日大個搵唔到嘢做會乞食㗎。」漸漸,筆者形成了一種努力讀書是為了將來不要被社會淘汰,「讀書是為了將來搵食」的概念。這種「被迫營業」的狀態,直到完成第一個碩士學位,依舊沒有絲毫改變。所有的努力,也是衝著逃避失敗而啟動,在達到某些目標,享受了短暫的快樂後,很快便會陷入恐懼,怕自己之後會維持不到,怕稍事休息便會被別人追及。 不快樂,全因沒有機會讓自己思考和享受快樂。 後來發現,在人潮如鯽的社會中,筆者並不孤獨。許多人每一天工作的動力,也是為了避免自己陷入失敗,即便在別人眼中已經很成功,卻活得很累。大部分人從小拼命讀書,為了升上好的中學、大學,到投身社會工作、結婚,半輩子一直衝,沒有辦法讓自己靜心下來,也未能享受和感恩自己所擁有的,表面展示出很多的動力,內在卻滿載焦慮與擔心。 這類人的思維是:「我要返工,否則我就無錢交租;我今日要完成手頭上嘅工作,否則我就會積累好多嘢做唔晒;我要好好讀書,否則我無畢業證書,就好可能會搵唔到嘢做,第時生活好艱難。」這一種思維模式,筆者稱之為逃避性思維,意指我們生活的動力乃來自於逃避負面或不愉快的結局。可能有人會反問,這樣有什麼問題?有危機意識才可以推動人發展和進步啊。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Approach-avoidance 的概念。Approach是一個積極的取向,當中的心態就是因為我想提升自己,享受並為做得更好而努力;Avoidance是避免的取向,所付出的努力是為避免失敗和苦難而去完成責任。抱持積極取向生活的人,更願意為自己生活負責,願意投入去思考,到底面前的工作怎樣做才可以更好;願意在一段關係裡,更積極去關注對方的情緒,對生活更有熱情,更具主動性,同時也更熱愛自己和珍惜人生。相反,如果是為了避免痛苦或抱持逃避心態而「被迫營業」的話,我們很容易呈現出倦怠,得過且過,面對生活的時候欠缺自發性目標,將焦點擺在一些困難與麻煩、對壓力的承受能力相對低。 研究人類需求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指出人有自我實現的傾向,在滿足基礎的生物需求後,會進而提升到安全感需求、社會需求、自尊感需求,以及真善美的自我實現需求。然而,現實生活當中各種困阻、磨難及挑戰,往往令我們感到身心疲勞,甚至失去動力,漸漸忘記了快樂和積極向上的感覺。心態改變不只是可以影響命運,還可以是收穫幸福和快樂。 改變心態,就可以改變思維、情緒和行為。積極心態傳遞出安全的訊息,並且為各種心理技能建構和強化提供機會,當我們訂立了生活目標,所抱持的積極心態會帶動自我效能感,讓我們充滿動力地去完成這些目標。 在這一刻,稍作反思,推動你一天的,到底是積極的心態,抑或是消極的心態?如果發現生活的動力是來自於逃避苦難的話,經常想著「唉!星期一又要上班了」,不妨多點關懷自己內心的需要,問問自己積極主動的動機在哪兒?怎樣可以快樂地享受生活?如何才可以逐步邁向這一種理想而滿有熱情的生活模式呢?逆轉逃避性思維,靜思如何覓尋屬於你的快樂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