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越」到「超越自己」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從「超越」到「超越自己」

 

做自己,是最快樂!絕無例外。

心理學大師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指出:「追求快樂是人類的天性」,但單純依從天性,又可能令人類變得相當動物性,人類也會因此無法發展出現有的文化、藝術等可超越自己及貢獻世界的事情。因此,在人類發展歷程中,不斷力求進步,超越自己。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在1954年出版的《動機與人格》,人類在滿足其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這些需求後,仍有一種「超自我實現」(Over Actualization)的需求,即在自我超越的階段中,人除了滿足於自己的成就外,更希望能作出對別人有益的事,無私地為群體服務和貢獻,從而在過程中經歷「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所以,超越自己,就是滿足自己、實現自己,從而獲得快樂;但另一方面在超越自己的過程中,卻又不止於滿足和實現自己,而是透過進一步貢獻家人、社會、世界,創造更高層次的「高峰經驗」,幸福感更能得以昇華。

超越自己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歷程。其中可參照佛洛依德於1899年出版的著作《夢的解析》——被認為是奠下精神分析心理學的正式形成,他指出「夢」是一種願望的滿足,透過凝聚、轉移、化妝和再現力展示,藏有隱意和顯意。透過解夢,人進行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潛意識和願望,探究夢的意思可以讓作夢者認清自己心之所向,邁向所想。除了解夢外,人也可透過靜觀(mindfulness) 探索自己,也即是禪修所說的觀照自己、明心見性的過程:帶著初心和信任,保持耐心地練習專注、放下、不批判、不強求。

在超越自己上,我們時刻都在學習做自己、更好地成為你自己,請留意這不是指「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地成為你自己」。緊記一點,你本來就是完整和完美(You are perfect in your “Being”),只是在各種因素下,你沒看見和做到你本來真正的「自己」。現在,當你不斷超越自己,就會愈來愈貼近你本來真正的自己(Your Being),這時你便能真正地「做自己」,感受快樂和那種「高峰經驗」,這就是超越。但弔詭的是,一旦你以「超越自己」為目標,你就永遠無法「超越自己」。反而,能夠順應自然,使事物保持其天然本性而不矯扭做作,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超越。

既然「無為」,你就大可放開懷抱容許自己多方面學習,抱著探索的心情和好奇心,像歷奇一樣不斷在過程中經歷驚喜和發現。這種做法對於習慣做事有計劃和規律的人,即MBTI十六型人格理論中「J」(Judging,判斷型)的人來說,這可能比較困難,但超越自己的第一步,正是接受挑戰,跳出自己的框架,接觸新事物。正如筆者曾在一次培訓中對參加者說,愈能對新事物保持開放態度的人,面對改變時的應變力便愈高,澳洲悉尼大學亦有研究指:「當人學習新事物時,他大腦內的觸突(synapse)之間的接觸會增多,加強人的創意和解難能力。」這類人更能感到快樂,因為在不斷超越自己的過程中,享受「高峰經驗」,然後又在繼續超越自己的過程中,不斷創造更多「高峰經驗」,更好地成為你自己,貼近「自己」,真正地「做自己」。

廖仲駒(Frank)


意·自在(EASYMIND)催眠治療、情緒治療、心靈輔導、培訓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