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 Editor – Page 3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January 23, 2024

人生如戲 從劇本殺體驗第二人生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的,現實生活中沒法體驗別人的人生,但隨著「劇本殺」近幾年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大家可以輕鬆選擇不同劇本,和朋友一起穿越時空,脫離現實生活的制肘,於劇本中體驗「第二人生」。 劇本殺起初在英國興起,當時以犯罪推理小說及謀殺案作為劇本主軸,其後不斷演變,並把每個角色的背景及視角寫成一個獨立劇本,讓玩家一同解開謎團。後來結合了真人角色扮演遊戲(LARP,Live Action Roleplay Game)的元素,配合場景設置穿上戲服,再依照劇本演繹不同角色,令劇本殺變得更有玩味和沉浸感。十年前內地掀起劇本殺的熱潮,更製作成綜藝節目,人氣高企,當時劇本殺尚未於香港普及,如要參與就必須要到內地。劇本殺愛好者Adam因為不希望頻繁往返內地,便於2019年創立了Playhard劇本遊戲館,從內地購入精選劇本,與朋友作樂並開始於香港推廣這項活動。 推陳出新的劇本設計 劇本殺的靈魂,理所當然在於「劇本」,好的故事情節、起承轉合可帶領玩家投入另一個時空。Adam的遊戲館提供不同類型及玩法的劇本,「我們的劇本主要從內地採購,內地出品數量非常多,每月約有千個劇本面世,另外亦提供由本地編劇創作的『獨家本』。選擇劇本時,我們會先因應香港人的喜好及文化篩選內容,採購劇本後會於文字及流程上作出調整,完成後亦會進行『測本』,如果發現體驗未如理想,我們會果斷捨棄,現時平均每月推出約十個新劇本。」 劇本的情節有既定的發展方向,當玩家成功解謎後就不能重玩,因此市場上有數以千計的劇本不斷推出,要在海量劇本中找出精彩又吸引的作品都有一定難度。其中令Adam印象深刻的劇本是《漫漫長夜》,「它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劇本,但文筆很好,有充足的故事性和推理成份,當你閉上眼聽著主持人的帶領,不用太多的想像力,故事的畫面已經自然浮於眼前。因為劇本精彩,我們沒有刻意購買服飾、道具,設置簡單卻足以令玩家感到驚喜。相比現時很多劇本以小舞台劇形式演繹,《漫漫長夜》的簡單而精彩令我非常難忘。」 Adam分享劇本殺多以尋兇、還原劇情等偵探類為主題,但一成不變的模式始終會令玩家感到乏味,因此逐漸演變出不同的劇本類型,提供更多選擇予玩家。「兇案推理題材始終會有才盡的一天,哪有數之不盡的懸疑殺人方法?內地近年興起『機制本』,是一種結合桌遊形式的劇本,棋局勝利會觸發某些情節,影響故事發展;本地上一季的熱門是『演繹本』,以小舞台劇的形式進行,需要主持人加入,配以華麗服飾一同營造故事畫面;另一熱門類型『情感本』則講求觸動人心,進行時需要時間理解角色背景、想法,醞釀感受。」 完美演繹的劇本嚮導 Adam相信如果劇本是遊戲的靈魂,主持人(GM,Game Master)就是帶領玩家從現實跳進劇本時空的嚮導,「主持人要非常理解劇本、角色和流程,懂得控制玩家的節奏,適當時候幫助玩家推進。但最重要是能夠觀察到客人反應,例如是否很累想快點完結?需要多點時間思考?兇手會否因為你給予太多線索而不高興?不過,若要主持人完美帶領每一個劇本是很困難的,所以每位主持人都會有專屬劇本,於特定一至兩個劇本中呈現最佳的帶領技巧。」Adam創辦Playhard前,以玩家身份遇過一位非常出色的主持人,從進店第一眼看到他,已經感受到他完全進入角色狀態,出眾的表情、聲音和表達能力,令他不需要輔助道具或聲色影已經令劇本非常精彩。同一份劇本,不同主持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演繹手法,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如果主持人能將某個劇本處理得特別好,則可成為他的專屬劇本。 不同文化下的玩家差異 Adam除了於香港開設劇本殺體驗館外,亦有於台灣設立分店,逐步拓展劇本殺的市場。劇本殺是一個需要面對面溝通、感受其他玩家情緒的實體遊戲,Adam享受與客人之間的互動,亦因接觸兩地玩家有感劇本殺對不同文化的人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台灣玩家視劇本殺為一種娛樂,就像觀看一部電影,會於早上或下午花兩至三小時完成這項活動,因此台灣人偏好『短本』或『體驗本』。而香港玩家則視之為一份『工作』,熱衷遊戲的人會不斷組團玩新劇本,下班後放棄晚飯趕至,專心解謎至凌晨,願意投放很多時間於這份興趣。」Adam樂見客人的轉變,透過與其他玩家互動的過程,有些客人由十分害羞到樂於與人溝通及分享自己,最令Adam滿足的是能幫助玩家提升社交技巧、投入遊戲。 劇本殺為玩家帶來「第二人生」,為席上每一位帶來點點滴滴的改變,透過體驗反思自己的人生,成為更好的人,大概這就是遊戲的意義。
January 23, 2024

復康與運動路上的陪伴者——運動治療師

傷患是運動愛好者最怕經歷的事,受傷後向誰求醫、如何在康復後重回原來的運動水平,都是患者需要面對的難題。近年,社會冒起「運動治療」的專業,運動治療師會在傷患評估與治療以外,按著患者的運動目標,制定合適而安全的復康及訓練方案,陪伴患者逐步重回受傷前的運動水平,讓患者與運動的距離,不再因傷患而變得遙遠。 現於英國進修物理治療碩士課程的卓欣,至今已任職運動治療師5年,過去曾隨物理治療診所為本地職業球隊擔任軍醫。她分享,運動治療在香港是一門新興行業,「在香港大概只有10年歷史,英國運動治療的發展比較成熟;現時在香港成為運動治療師都必需取得英國運動治療專業機構的註冊認可。」 設計運動方案 助患者重回傷前運動水平 提起運動治療,不少人都會聯想起物理治療,甚至將兩者混淆。卓欣說,物理治療與運動治療之間的差異,可以分為治理範疇、治療手法,以及針對性復康方案三方面。她解釋,運動治療師的職責包括治理痛症、駐場急救、隨隊支援及制定康復運動專項訓練,治理範疇主要針對人體的肌肉骨骼系統,「如果病人曾經中風,病情是涉及神經系統的部分,就要交由物理治療師處理。」不過,並非只有運動員或因運動而受傷的患者才可向運動治療師求醫,任何因姿勢不良引致的痛症,或涉及肌肉及骨骼的傷患,都可以向運動治療師尋求協助。而在治療手法上,現時本港可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的主要有四類醫護專業人員,包括中醫及物理治療師,運動治療師則主要透過手法治療、按摩、拉筋等方式治理患者。 「後續的復康方案可以說是我們與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分別。」卓欣說,不少運動愛好者都會擔心受傷後的運動表現有所退步,因此運動治療師在患者的復康路上擔任了關鍵角色,讓患者在安全、不刺激或加劇傷勢的情況下重拾運動訓練,甚至提升運動水平。「我們要先理解患者的復康目標,繼而制定針對性的方案,幫助他們重回本來的運動水平。」卓欣強調,理解病人是診症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一定要清楚患者的目標是甚麼,才可訂立最合適的方案,同時亦要懂得設身處地去理解患者,有時都要想像一下他們的感受,例如患者可能會因為受傷陰影而害怕做某些動作,或因疼痛而未能完成,我要了解他們做不到的原因及障礙,從而轉一轉訓練動作及方式,讓患者循序漸進地按照計劃逐步康復。」 理解患者需要 復康路上相伴進步 卓欣透過想像與共情理解患者,同時也因著自身經歷而與患者有所共鳴,「因為我十分明白那種渴求重返球場做運動的心情,所以我好想幫到他們(患者)。」中學時是手球校隊成員的卓欣,因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而錯過了中學生涯的最後一次學界比賽,「當時運動治療未普及,自己不知該如何處理,亦沒有尋求協助的意識,所以內心是不甘心的,很想可以重新打球。」受傷經歷在卓欣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亦埋下成為運動治療師的種子,「以前我只知自己想讀運動相關學科,畢業後可能做體育老師或康文署主任,但就是因為傷患令我留意到運動治療,令我踏上這條路。」 執業五年間,運動治療師的工作擴闊了卓欣的眼界,而要數最難忘的個案,卓欣第一時間想起一位打手球的病人。「當時他希望入選大學手球隊,卻受椎間盤突出影響,導致腳痹及難以發力,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卓欣坦言,知道他的目標是入選校隊,但當時距離選拔不足一個半月,「我心底裡其實覺得這目標難以完成,所以我的答覆都是『盡幫啦』,但在治療和復康期間病人真的很乖,跟從指示練習復康運動,所以康復進度良好,最後順利入選校隊。」通常一件事越難完成就越難忘,當患者順利達成復康目標,甚至重拾受傷前的運動水平,都會令卓欣特別滿足,「亦因為這樣,所以我喜歡運動治療這份工作。」 隨著不同運動項目的普及,卓欣相信,未來社會對運動治療師的需求會變得更大。現時,她亦選擇到英國進修物理治療,期望裝備自己,繼續在運動治療路上走得更遠。
January 23, 2024

走過哀傷:理解與應對Grief的五個階段

「哀傷」(Grief)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情緒,是一種因喪失而引起的情感反應,它可以因各種原因而產生,例如親人離世、結束一段關係或失業等。當我們面對哀傷時,往往會經歷一連串的情緒和心理變化,本文將介紹美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Kübler-Ross在1969年提出的哀傷五階段以及一些應對方法,希望能陪伴你們走過哀傷。 第一階段︰「否認」 當面對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喪失時,我們可能會無法接受現實,並傾向於否認發生的事實。這是一種防衛機制,幫助暫時遠離痛苦的現實。 第二階段︰「憤怒」 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我們可能會因不公或無法控制的情況而感到憤怒。這種憤怒可能針對自己、他人或連帶的情況,並伴隨著情緒波動和挑釁行為。 第三階段︰「議價」 我們試圖與自己或上天達成一種協議,希望能夠改變現實或回到過去。這種議價行為往往是出於尋求安慰和安全感的渴望,可惜最終會被現實所打破。 第四階段︰「哀傷」 在這個階段,我們真正感受到失去所帶來的痛苦和哀傷。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們可能會感到無助、被孤立和深深的哀傷。然而,這也是必經的階段,我們需要允許自己感受這些情緒,並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處理它們。 第五階段︰「接受」 我們逐漸接受現實,並開始適應失去所帶來的改變。這不是代表我們會忘記或完全放下哀傷,而是學會了與它共存,並找到新的平衡點。 面臨哀傷時,這些階段可能不是按照順序進行,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時間交錯出現,每個人的經歷也是獨特的,沒有一種固定答案。以下一些小錦囊可能對你面對哀傷的過程有所幫助: 1. 接受情緒:不要試圖壓抑或逃避哀傷情緒,讓自己有時間和空間感受和表達情感,例如哭泣、寫日記、與親友談話或尋求心理輔導等。 2. 尋找支持系統:與親友分享感受和需要,以獲取情感支持和理解。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如心理學家或輔導員,他們可以開導、支持和引導你自我發掘。 3. 照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在哀傷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適量運動和充足的休息有助保持身心平衡。 4. 尋找意義和目標: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標可以有助找到力量和希望。例如反思從失去中學到的教訓,或是尋找新的生活目標和意義。 5. 給予自己時間:哀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人的恢復時間也有不同,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療傷和康復,不要急於從哀傷中走出來。尊重自己的節奏,並相信時間會幫助漸漸療癒。 無論你是曾經經歷過哀傷、正在面對哀傷還是親友有同樣經歷,請記住,你並不孤單,世界上有很多人願意聆聽和支持你。哀傷是一個人類共同的經歷,透過理解和應對哀傷的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面對生命中的挑戰,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希望這些小錦囊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如果你需要進一步的支持,請不要猶豫,主動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請緊記,你並不孤單,我們一同走過這段哀傷的旅程。 參考資料:Kü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Macmillan.
January 23, 2024

攝影治療 與人同行

說起攝影治療(PhotoTherapy),常有人問:「攝影怎麼可以用作治療?」。相信很多人也不認識「攝影治療」,筆者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擁有20多年的攝影經驗,起初也沒想到攝影能與輔導治療扯上關係,直至在輔導室被一名求助者的故事啟發,打開了筆者提供治療的嶄新角度。 Mary(化名)求助時訴說自己脊骨傷患的故事:「病發時是春天,當時我常痛得在床上動彈不得,看著窗外綿綿春雨,內心就像天氣一樣鬱悶。後來,脊骨的病症經醫治後痊癒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每逢春天下雨時,我總是感到抑鬱,做事提不起勁,更不願外出接觸人群,這大大影響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筆者從多角度為Mary分析,認為在她的潛意識裡,將經歷脊骨傷痛的鬱悶與雨天連繫了,所以每逢下雨,患者都會感到鬱悶。有見及此,筆者便嘗試每天傳送一張有趣及歡樂的雨天相片給Mary,並請她靜心默想,相片畫面有的是可愛小孩穿著五顏六色的雨衣在戲水;有的是雨中盛放的美麗花朵,希望藉此幫助Mary重新把雨天連繫到開心和正向的事物上。沒料到這做法真的奏效,患者最終成功走出雨天的陰霾,不再抗拒在雨天外出,生活也不再受影響。 隨著智能電話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受助者會在輔導室打開手機相片庫向筆者分享他們的生活照。這也進一步啟發了筆者開始運用相片作治療工具,試圖幫助受助者從照片中認識自己的處境,從而解開心結,尋獲可行的出路。「相片是一面心靈鏡子,能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同時亦能勾起回憶。」,如治療師能引導受助者說出照片中的故事,讓他們重新聆聽自己內心的想法,能幫助患者更認識自己;治療師有技巧地作出提問和給予回應,亦能讓受助者感到被明白和支持,從而加深與治療師之間的情感連結。 治療師會用不同的方法作出介入,筆者則喜歡運用相片的畫面作為輔導的切入點,例如向受助者提問「這是誰人?他在做甚麼?」、「他在想甚麼?他有甚麼感覺?」 和「他現在有甚麼需要?他最想有甚麼發生?」。有時也會問一些「假如」的問題,例如「假如他有同行者,會是誰人?為甚麼?」,「假如這是電影的畫面,你是導演,你想故事有怎樣的發展?下一個鏡頭會變成怎樣?」,於對話過程中探索受助者的內心世界。 攝影治療源於攝影治療大師Judy Weiser所提出的五個攝影治療技巧,是一門專業且有效的輔導方法。在過往40多年間,已有40多個國家的助人者以相片作助人工具,並有效幫助了不同的社群。自此,筆者也正式將攝影治療的理論應用於輔導工作上。六年過去,一直以來的臨床經驗令筆者堅信,相片不單有利於個人自我探索和覺察,也因爲相片貼近生活,能更有效了解個人、家庭、團體小組以至公司企業中的人際關係。筆者希望透過照片連繫不同人,透過攝影和相片治癒更多社群。
January 23, 2024

追逐夢想投身花藝師 教學相長傳承美學之道

這不是隨便拋下的一句話,而是花藝導師Cathy與花相處了15年後的感言。 大概是因為有耐性又有天賦,從小到大都喜歡手作工藝,日本刺繡等手藝對Cathy來說都游刃有餘。雖然喜歡手工藝,但長大後還是腳踏實地當上了文職工作,並於工餘時間學習插花,這是她第一次覺得學一門手藝的過程是如此困難,這份挑戰激發起她的決心,決意要駕馭這門藝術。「以前學習不同工藝時,我認為只要有良好技術配合努力,最後能創作一份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已經是達標,但花藝不能相提並論,因為花有生命,我需要在很短時間內完成作品,而『完成』原來非常困難,而且每一次都會有感還未夠好。」 離開舒適圈 走進花的世界 Cathy從15年前開始修讀不同的花藝課程,從興趣班到專業的導師課程,即使過程不容易,但無減她對花藝的熱愛。「學習花藝期間很辛苦,因為課程價錢不菲,所以要繼續上班賺取學費。除了正職,有一段時間更嘗試經營網上花店,希望測試自己的能力在市場上值多少分,仍記得接到第一張訂單時的滿足感非常大。後來每天下班後,都會在家插花至半夜,平日就忙著處理保鮮花訂單,週末才有時間製作鮮花作品。很忙,但很快樂。」 除了下班後忙著花藝工作,旅行時的行程也與花密不可分,花藝彷彿與Cathy的生活融為一體。她分享外國的花藝世界,是超出想像的美麗,「記得有一次參觀德國的花藝展覽,被震撼到忘記了拍照,當下只想用心感受和記住。展覽於一個很大的堡壘中進行,裡面的作品都出自不同的花藝師,那刻我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原來可以這樣大,改變了我的人生觀。你觀摩過外面的花藝作品可以有多厲害,才能不斷進步,就如我幾年前的作品與現時的相比,仔細一看便會發現已經非常不同。」 當夢想成為事業 職業生涯上的兩難 後來有不少機構找Cathy合作授課,學生們的正面回饋令她開始思考成為花藝導師的可能性。「自己對花藝的喜愛,是無庸置疑的,但要成為一位全職導師,當時仍未有十足信心。」選擇經營花店還是花藝教學的問題一直縈繞心頭,最後放下花店的原因是Cathy發現重複製作的過程,令她的作品漸漸失去靈魂,「例如我設計了一個花球,大受歡迎後人人訂購,生意很好,但我卻感到乏味。相反,將每位如白紙般的學生,教導成為出色的花藝師,令我感到滿足,這番思考引領我最後選擇了花藝教學的工作方向。」 Cathy成為花藝導師後,為了與學生分享更多知識,每次旅行都會加插與花藝相關的行程。「我到澳洲旅行會順道參觀當地的花卉供應市場,甚至找當地的花藝師學習及交流。花藝課程的內容未必是重點,更重要是了解當地的花藝文化,感受他們的教室氣氛和教學方法,並讓自己重拾學生的心態,了解他們在課堂中的需要及得著。」 看穿幻象 煉成真正的花藝師 Cathy近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有很多學生都從一張白紙變成獨當一面的花藝師。學生Mandy本來是鮮花公司的售貨員,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開始對花藝產生興趣,所以修讀花藝課程,畢業後加入花店工作,搖身一變成為花藝師。「學習花藝,除了汲取到知識和技巧外,自己最大的改變是變得更成熟、獨立和自信。花藝師需要有耐性、刻苦耐勞,剛加入時大部分工作都需要搬搬抬抬,體力勞動比較多,例如搬運花材、換水桶等,這些工作對我來說都頗為吃力。後來隨著技巧進步和不斷累積經驗,亦看到行人會駐足玻璃櫥窗前觀賞自己的作品,才慢慢自信起來,亦覺得一切努力也是值得。」Mandy亦分享,花藝讓她學懂以另一角度尋找花與植物的美麗,以前颱風過後,她與大眾市民一樣,將斷掉的樹枝視為垃圾,成為花藝師後才學懂喜歡它,現時更會將它們撿回家,再轉化成花藝作品。」 大眾對於花藝師有既定印象──氣質女生優雅地、悠閒地插花,但事實並非如此。「外間美化了花藝師的工作,盛載花朵的水桶都很骯髒,修剪花材時都會遇到很多小昆蟲。花藝師不能只靠氣質,更需要有耐力、毅力和獨立能力。」Cathy說很多學生希望完成課程後入行,所以會讓他們了解行業的真正面貌,而不單單只是看到美好的一面。 花藝之道 探索花藝師的特質 優秀的花藝師需要對花藝充滿熱情,對花藝技巧有要求,懂得花卉的種類、顏色的運用、美學的概念等,更要了解時代潮流的變化,然後與時並進,才能充分表現出個人魅力和創造力。此外,大型花藝作品如婚禮拱門很多時都是集體創作,過程中需要學習與人相處,協調、合作和接納意見也十分重要。最後就是多加練習,Cathy認為創作花藝作品不能單憑想像力,必須想像力與實力兼備,「一個出色的花藝作品可以增加環境空間的美感,花卉色彩能提升空間的活力,作品形態也能帶動空間的流動,利用作品和諧地配合環境,將花藝完美地融入日常生活。因此,你需要有穩固的基礎才能承托想像力,當你運用想像力和創意定下作品的模樣時,你能夠在腦海裡找出不同的技巧與知識,支持自己的想法,才可以將想像實體化。」多年來Cathy持續學習,如海綿般吸收花藝知識,從鮮花、日本保鮮花、乾花,甚至日本手工絲花她都一一涉獵,並且互相結合,獨創風格。 Cathy享受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於教與學的過程中互相推動大家進步,「我經常告訴學生,如果你在今次課程做到6分的作品,下次應該要追求7分,甚至10分滿分,花藝技術的進步是無止境,同一件作品在不斷改良後,都會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因此,教學不僅能夠啟發學生,也能讓我不斷成長。」因為對花藝的喜愛,所以持續追求更多知識;因為想於花藝行業走得更遠,所以持續學習、接受磨練,與時並進。只要保持對花藝的熱情和不斷學習的心態,每一位學生、每一位花藝師都能在這個美麗而多彩的花藝世界中綻放出最璀璨的光芒。
January 23, 2024

治療路上亦師亦友 相伴走過難言深淵

把話說出來、把食物吞下去,聽起來是日常生活的基本,但其實社會上一直有部分人因著大大小小的原因,導致有口難言,甚至有口難「嚥」。而在難以言喻、似病非病的症狀中找出原由,再設計針對性的練習,為患者改善言語或吞嚥問題,就是言語治療師的職責。任職言語治療師超過10年的潘肇鋒(Morris)陪伴過不同患者走過低谷,在無藥可吃的治療過程中,替患者分擔情緒,成為他們復康路上的最佳同行者。 以最簡略、直白的方式分析「言語治療」,就是有關說話與吞嚥的科學,「有時家長只會形容孩子說話很慢,或者說話辭不達意,但其實背後都可以很仔細地分析他們的困難之處,而我們就會看到那個困難,知道怎樣或者有甚麼技巧可以幫到患者。」Morris解釋,言語治療師具備語言學和生物學知識,需要透過臨床評估,為求診者梳理問題和斷診;語言障礙、發音問題、聲線障礙、口吃等,就是言語治療師最常處理的溝通障礙問題。 大眾對於言語障礙的想像,大多集中於發展遲緩的孩童身上,但Morris說,其實患者年齡由嬰兒到80歲長者都有,「很多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言語治療,例如老師和銷售員會因工作需要過度使用聲帶而導致聲音沙啞,又譬如主婦經常喝罵兒子,聲音也可以沙啞得很嚇人,甚至一些專業歌手或演員,都有機會出現聲線問題而向我們求醫;而長者就多因不同病症如中風、腦退化、癌症等影響言語能力,導致溝通障礙。」「言語」以外,言語治療師的工作範疇還包括吞嚥障礙。Morris解釋,言語治療師會留意患者進食時是否安全、會不會「落錯格」,又會觀察患者的咀嚼能力、吃東西是否有效等,從而作出相應的口腔肌肉及吞嚥訓練。 與患者同喜同悲 走過復康之旅 言語和吞嚥治療的難度之一是無法依賴藥物令患者康復,因此治療師需要設計針對性的訓練,再靠患者的意志力和努力,在反覆練習中,一步一步改善情況。而作為言語治療師,也必須了解患者的能力與限制,「不是每一天的訓練都可以很如意,正如有晴天也會有下雨的日子,但我們都要想方法讓患者過得好一點,令他們願意配合繼續訓練。」 在芸芸個案之中,Morris 印象最深刻是一位因中風導致口齒不清、難以控制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女士,「那位女士是一個很努力的強人,中風前工作很厲害,家庭事務都是由她打理,所以復康過程她都同樣勤力,上午做完物理治療和職業治療,下午就來做言語治療,密集式訓練,幾乎每天都會見到她。」由最初無法控制口腔肌肉,到可以慢慢吞嚥、如常進食飯菜,Morris也跟著患者一同走過漫長的復康之旅,「治療中段患者當然會有很多情緒,會累、會傷心、會失落、會沮喪,也會怨恨或者覺得自己負累了家人,但當然也會看到進步,在課堂裡,她會和我聊天,訴說自己的心路歷程,我有時覺得自己不只是教他們說話或吞食物,令到他們的生活過得好一點那麼簡單,而是真的陪伴了病人在復康過程裡的高低起跌,其實我們都和他走得很近。」Morris形容,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與患者之間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當中亦存在著信任,「所以我都希望跟患者保持一個良好的關係,讓他們知道我是真心關心他們,亦是真心想方法幫助他們,如此一來患者都會做得好一點,也願意努力一點。」 抱持助人的心 為患者走多步 在患者人生低谷中介入、與他們同行,成為Morris工作的最大意義,而患者和家屬給予的回應和肯定,亦會反過為來為Morris帶來鼓舞和動力,患者與他其實都在互相鞏固大家的生命,「這就是工作中需要與人互動的好處。」回想12年前入行的初心,Morris就是希望找到一份可以服務人和社會的工作,如今恰好以言語治療師的身份實現想法與初衷。 過去Morris曾在醫院、大學和院舍工作,接觸到的個案都會隨著地方的不同而有差異,「在醫院裡面就是比較前線,接觸到的個案多跟醫學上的病症有關,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不過,Morris也享受到大學講課、跟學生分享經驗。他認為,學習如何成為言語治療師跟治療一樣,都是一個過程,心態至為關鍵,「技巧可以鍛鍊,經驗需要時間累積,有很多東西是畢業之後再慢慢累積或者學習的,但你願不願意學習、願不願意用多一點心機想方法幫助病人,這就是出自你的心態。」Morris認為,如果有一顆助人的心,即使是難以處理或陌生的個案,都會有動力想方法、繼續學習新的知識幫助病人。 言語治療工作是Morris的熱情所在,他希望透過分享自身經驗,感染更多有志成為言語治療師的人,他現時亦為香港青年協會持續進修中心的「支援兒童言語及語言障礙培訓證書」課程擔任課程顧問,以另一種形式回饋行業和社會。Morris分享,自己成長期間亦有參與青協領袖學院活動,「對我來說是成長的重要地方,到現在有些重要的朋友和價值觀都是當時建構下來的,例如當時都會提到甚麼是服務形領袖,所以有個種子,令我之後想找一份服務社會的工作,現在就是用自己的專業做一點貢獻吧。」Morris亦期望,隨著言語治療行業日漸壯大,未來可以出現專科言語治療師,「如果我們都能夠慢慢步入專科的話,我想整體來說對治療師的成就感都會更大。」
January 23, 2024

重燃霓虹燈魅力 創新工藝延續本土情懷

霓虹燈是香港其中一種獨特的文化,它曾經遍及香港各個鬧市,處處綻放光彩。不論在本地人或外國人眼中,滿街霓虹燈都是香港的標誌性景象。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我們見證著霓虹燈逐漸消逝,如今在香港街頭可見的霓虹燈已寥寥無幾。土生土長的Polly對香港的懷舊事物情有獨鍾,希望以全新的形式保留和延續霓虹燈文化。 以想像延續本土情懷 喚起大眾回憶 Polly熱愛本地文化,她跟很多香港人一樣,不希望霓虹燈這種富本地情懷的事物在香港就此消失。她在過往的工作中接觸到「冷光線」這種發光材料,乍看之下這種圓管狀物料釋出的光線跟霓虹燈非常相似,後來觸發她運用這種物料製作新式霓虹燈的念頭,並創立品牌Neonlitehk。 傳統霓虹燈以玻璃為材料,製作工藝複雜高深,而且體積大和易碎,這些限制妨礙了大眾接觸及延續霓虹燈文化。Polly運用想像力打破了這些限制,著手研發使用冷光線並以鐵線增加硬度,造成霓虹燈的模樣,並強調「可攜帶」的概念。「幾年前流行拿著道具四處打卡,所以產品要輕便才能吸引大眾。」一個個小巧精緻的新式霓虹燈,可作為家中裝飾、拍攝道具或送禮佳品。憑著她的想像,霓虹燈又再出現於大家的照片、香港的街頭,喚起大家對昔日香港的回憶。 把藝術融入生活 共同見證不同的香港 除了製作自行設計的貨品,Polly也接受客人訂製的訂單,後來更開辦工作坊,讓客人有更高的參與度。「開業至今,客人的製作主題隨着不同時期而改變,最初大家喜歡製作潮語,之後流行製作名稱,後來是追星用的霓虹燈,近年則流行製作有關移民的字句,作為送別禮物。」幾年來,她幫助眾多客人實現心中的設計,也彷彿跟客人一起見證着不同時期的香港和文化,透過把傳統事物結合流行文化,希望能更進一步延續霓虹燈情懷。 隨心創業 嘗試各種可能性 談到創業初心,Polly給人隨心的感覺,當初她厭倦了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模式,於是嘗試以新式霓虹燈創立品牌。「最初沒有定下甚麼明確目標,只是一邊營運一邊嘗試,漸漸就有想達成的事,例如搬到面積較大的工作室、接多些外地訂單等等,慶幸能逐步做到心中所想。」她在大學時期已有做小手作出售的經驗,研製霓虹燈後同樣把作品放於知名平台出售,不僅吸引了香港顧客,還引來台灣客人的注意,後來甚至有日本、韓國、泰國等訂單。她坦言最初不想做海外生意,覺得運輸和售後服務難以處理,後來發現也不難解決,現時甚至希望接更多海外訂單。舉行工作坊是手作事業的大趨勢,Polly早年也順應潮流,開放工作室或到各個機構舉行工作坊,讓客人有自製霓虹燈的機會。創業之初看似隨遇而安的Polly,其實善用了從前的經驗,還捉緊每個機會。 平衡專業和客人意念 有苦也有樂 訂製訂單和舉辦工作坊都需要跟客人商討設計,「大部分客人都喜歡度身訂造的設計,希望我能實現他們的意念,但我要從實際角度考量是否可行,例如複雜程度,最終呈現的效果等等,盡量取得平衡。有時候客人不滿意我的設計圖,我可能要花很多時間解釋簡化設計的原因,甚至要多次修訂圖稿。」Polly笑言只能盡量解釋和遊說,時間成本的確很高,但她不想設修訂圖稿的次數上限,只想盡量呈現客人的想像,希望他們喜歡製成品。 現時Polly很享受舉行工作坊,「在工作坊可以跟客人聊天,我可分享製作心得,他們又會跟我分享來製作霓虹燈的目的。看到他們玩得高興,又滿意製成品,我也感到滿足。」近年最令她難忘的是一位熱愛周遊列國和露營的客人,這位客人帶著霓虹燈四處流浪,以霓虹燈點亮世界各地的漆黑荒野,這些照片讓Polly印象尤其深刻。 克服低潮期 迎難而上 遇到低潮期相信是每位創業人士的必經之路,Polly也面對著各式各樣的挑戰。早年的疫情為很多店主帶來沉重打擊,當時的工作坊全數取消,嚴重影響生意,慶幸還有客人訂製的訂單,Neonlitehk才能安然度過疫情的黑暗時期。然而,疫情過去,品牌現已穩定發展的情況下,Polly仍要面對另一個難題——創作上的瓶頸位,她不時思考如何在創作上再獻新猷。除了以文字、簡單圖案為主,新式霓虹燈還有甚麼可能性?客人對甚麼創作感興趣?這些問題經常在腦海中縈繞。直至她從擅長塗鴉的友人身上取得靈感,把友人設計的塗鴉文字製作成霓虹燈,推出後反應不俗,似乎為開拓新風格帶來一絲曙光。其後想到不少香港人都飼養寵物,於是以小動物為主題,可惜這次反應卻不似預期,讓她出乎意料。不過她沒有沮喪,最近推出霓虹燈風格的刺繡徽章,日後也希望推出更多種類的產品,增加收入來源。 面對競爭 堅守原則 Neonlitehk的成功自然引來其他店家爭相仿傚。Polly留意到市面上出現類似的燈飾產品,作為手作職人的她希望大家都能尊重及支持原創。「其他店家使用的物料材質較軟,又可能沒有著眼於加固技術,製成品的效果或未如理想。我們的價格雖然不比其他品牌便宜,但我們不想以便宜取勝。」產品的質素、工作坊的良好體驗,才是她追求的。她希望客人在工作坊能享受過程、滿意製成品,她深信堅守信念和原則能吸引同樣追求品質的客人,最終都會帶來回報。 Polly從沒預料品牌會否成功,反而一次又一次以為這盤生意捱不下去。年復一年,Neonlitehk不僅撐過來,還穩步上揚。她的小巧霓虹燈沒出現在大廈的招牌上,卻悄悄滲入香港人以至海外客人的家,讓霓虹燈這種充滿香港情懷的物品得以延續,以新穎的方式繼續發光發亮。
January 19, 2024

十六型人格(MBTI)與生涯規劃指導證書課程 《明報Jump》訪問

January 17, 2024

2024教育及職業博覽

  青協生活學院將參與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教育及職業博覽」,於1月25日至28日期間設置攤位(1D-D32),歡迎各位蒞臨攤位了解最新及精選課程。生活學院導師亦會舉辦多場講座及工作坊,歡迎有興趣人士參加。   教育及職業博覽詳情 日期: 1月25-27日 (星期四至六)            上午10時至下午7時(開放予公眾人士) 1月28日(星期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開放予公眾人士) 地點: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港灣道入口) Hall 1D & E 更多資料︰https://www.hktdc.com/event/hkeducationexpo/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