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 Editor – Page 3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August 20, 2024

SEN兒童成長的同行者 梳理優勢克服限制

先天的限制阻礙知識吸收 學習成讀寫學童最大恐懼 對SEN學童而言,校園就如人生首個試煉場,在學習及社交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挑戰。特殊學習需要訓練導師Sony 留意到,讀寫障礙學童在校園內面對的困難最直接易見,「因為他們對字詞敏感度不高,字在他們眼中就如亂碼,即使聽懂了課堂內容,也難於在文章內找出適當的字詞完成功課,連抄寫也要反覆確認,才能將一個字組合起來;當吸收當下已經被阻隔,自然會成為學習的窒礙,更莫說要進一步化作記憶、知識與認知。」能力上的限制窒礙了大腦跟知識的連結,文字甚至成為了讀寫障礙孩子的恐懼。此時,適當的介入與支援便成為孩子學習和認知世界的入口。 「支援的意思是給他們多一點輔助,就好像學習踏單車一樣,有些人一學就可以踏雙輪車,但有些人卻要由四輪車開始,而SEN小朋友需要的就是一個輔助輪。」以認字為例,大部分孩子都可以隨著學校課程學會不同的字詞,而SEN學童就需要運用「法寶」,才能將看起來無意義的亂碼和疊影,化作具有記憶點的符號和文字。在協助SEN學童處理閱讀理解時,Sony都會先教導他們辨認答題重心,再邀請孩子用自己喜歡的顏色螢光筆將詞語圈起,「例如填充題多數要求回答動詞和形容詞,那就教他們記認,有時他們需要的就是一些學習的技巧。」 資深輔導員Cambi留意到,恐懼的情緒會令孩子卻步、不願意再接觸書本和文字,因而要找方法幫助孩子連結不同的經驗和感受,Sony補充:「不是說SEN就一定學不到,而是在窒礙之下,他還願不願意接觸文字呢?例如讀寫障礙的孩子抗拒讀中文書,但越不讀就越學不懂,所以我們要留意到底是能力的限制令他學不會,還是因為窒礙而漸漸抗拒學習。」   正向思考作鼓勵 陪伴孩子建立自信 過往Sony曾接觸一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因數學成績進步而雀躍,身邊同學卻取笑他即使多了兩分仍不及格,「當時我跟學生說,每個人進步的程度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這兩分對小朋友來說重不重要、他當下的感受如何,我們就是要幫助孩子儲起這些喜悅時刻,如此一來他才有動力告訴自己曾經做到,而且當下令他感到快樂。就是有了這些時刻,才有動力令他們再努力多一點。」除了為孩子收集快樂的學習記憶,Sony亦會透過正向思考,為孩子培養自信心。她認為,與其聚焦在不及格處,不如先欣賞孩子做對的地方,再慢慢了解錯誤的原因和背後的缺失。 伴隨自信而來的勇氣,可以驅使孩子跨出恐懼、嘗試跟世界接通,「但不止小朋友,家長都要對自己、對孩子有信心,甚至陪伴他們找信心。」Sony明白,SEN孩子的行為需要花上大量精神處理,照顧者每天長時間照顧孩子,難免感到疲累,但負面的責罵會加劇孩子的自卑感或內疚感。因此,Sony鼓勵家長嘗試以正向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並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很多家長或會介懷於小朋友被診斷有SEN,但其實診斷的目的是想更了解孩子,從而尋找一個適合的方法幫助他學習與成長,所以診斷是令你有多一個工具,讓你及早了解小朋友哪些部分要多一點輔助。」     家校合作 為孩子建立常規 現時不少學校和社福機構均會提供SEN學童的支援和訓練,訓練內容以感覺統合訓練及遊戲治療為主,亦有針對自理能力的歷奇訓練,活動包含攀石、划艇、繩結等。而在職業治療層面,就會細緻地根據學童的困難和障礙,設計針對性的訓練。例如教導社交困難的孩子察覺他人面部表情;透過遊戲建立專注力不足孩子對外界訊息的接收,令他們在接收訊息處理上達至平衡;透過靜觀讓自理能力不足孩子認識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引擎」並自我調節。Chloe指出︰「訓練不是指機能上訓練體能,而是功能性上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支援。」 不過Chloe和Cambi也強調,單在學校或機構進行訓練並不足夠,「家校很重要,有時在校內做完訓練,回到家中都可以沿用同樣的習慣,建立常規後,學習和訓練就會變得容易一點。」Chloe形容,感覺統合訓練就如大腦的糧食,「日常都要給足夠的營養大腦,讓腦袋不要長期飢餓,這樣才能調節孩子的感統狀態。」Cambi亦鼓勵家長多了解感統訓練,「親身感受了訓練那份累,才能明白小朋友的感受」,同時亦可在家中跟孩子做手工、畫畫、讀繪本,跟孩子建立溝通,「這個親子過程可以讓家長跟孩子一起提升、發掘,亦可以互相明白更多,當家長都掌握到用甚麼方法配合小朋友,才可以幫他們建立學習條件。」 陪伴SEN孩子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歷程,耐心、同理、陪伴缺一不可。但只要保持思考、易地而處,總能找到孩子的需要、配上對應的鑰匙,輔助他們慢慢調節、組成自我,繼而忘卻有限,發揮無限。  
August 20, 2024

音樂人轉換事業航道 以職業治療專業服務大眾

生而為人,最重要是善用個人的選擇權,透過每個決定、每個選擇,體驗不同的人生過程,從而詮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李子軒(James)在大學修讀音樂科,在學期間已兼職不同的音樂教育及演奏工作。雖早已發現自己志不在此,畢業後亦因為音樂相關工作收入可觀,繼續從事教育及演奏工作。直至一年的冬至,James竟因工作繁忙而忘記了與家人團聚的節日,爸爸對此感到失望,他才意識到自己一直為了工作而忽略了家人。人生為何?James猛然發現自己的人生絕對不應是每天都演奏一樣的樂曲,埋頭賺錢卻失去了家人。他毅然放棄音樂事業,輾轉下報讀了職業治療學碩士課程。James透過不斷反思人生的意義,使他搖身一變成為職業治療師。入行後更發現職業治療可以融合自己的音樂經驗以及其他才能,於是正式走上人生的另一章節。由音樂跨足職業治療,James坦言這個南轅北轍的改變過程不容易,但絕對值得。     職業治療師的工作 助病患重回正軌 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的對象很廣泛,包括特殊學習需要、肢體殘障、認知障礙症、中風等不同類型的患者,當一個人因為傷患、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無法有效執行自己的生活角色及技能時,職業治療師就會介入評估並提供適切治療。不少人會混淆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工作,James以「鷹」作例子解釋,「當一隻鷹被野獸襲擊,翼部骨折受傷,物理治療會幫助牠消腫止痛、重新練習拍翼,當差不多完成治療時,職業治療師會檢測牠能否做到覓食、俯衝等動作。如果牠於懸崖邊築巢時未能站得住腳,我們會設計一些肌能技巧(Motor Skills)訓練的遊戲活動;如果鷹因為受傷而出現社交問題,我們則會提供有關社交功能障礙的訓練,確保牠能重投獨立健康的生活。」職業治療主要採用兩種介入模式,第一是活動介入,為病人設計針對性的訓練活動,透過參與過程改善其功能狀況;第二是環境介入,優化個人的居住和工作環境,以提高其獨立自理能力,例如在洗手間裡設置扶手或其他防跌工具、小朋友握筆的輔助工具,或為中風患者設計的餐具等。因應患者的需要選擇不同的介入方法,設計合適的訓練予患者重返生活。   單人走進牆內的國度 建立互信與理解 James現時於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任職高級職業治療師,為在囚患者度身製訂適切的治療方案。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收容各類需要精神觀察、治療、評估或特別心理服務的男女犯人、還押犯及羈留者,由於屬懲教署管理,因此環境、氣氛、規則都與監獄相若,保安亦十分嚴密。James分享,「保安考量是設計訓練活動的一大挑戰,有一些常用評估工具在內不能使用,有限制下則需要彈性處理,例如以無法吞下的乒乓球取代圓珠。我經常會因應患者的狀況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於治療中心工作至今近6年,慶幸能獲得懲教署職員的信任及支持,讓不同治療方案得以順利進行,幫助患者逐步重回正軌。」除了個別介入,James亦會與職業治療師助理執行「健康生活規律」課程,幫助在囚人士重整生活規律和習慣,讓患者完成「強制治療令」回到社會時,較容易適應中途宿舍或醫院復康的環境,甚至更快投入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 為了給予患者更全面的服務與治療,提升其生活獨立能力、社交活動能力甚至就業的可能,James一直與署方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從而發掘更多治療的方向,同時希望透過日常溝通,教育職員與患者相處的方法,促進他們與在囚人士有效溝通。James坦言,「懲教署職員不是精神科醫生亦不是治療師,他們或許沒有專業知識處理患者的特殊情況,且不理解在囚人士的行為,以至如何管理他們。例如有些患者基於精神病或藥物副作用,出現不斷遊走或坐立不安的情況,即使喝罵他們情況仍沒有改善,但當我解釋情況是因病症或藥物引起時,他們都願意理解,亦很樂意調整管理模式。」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的環境並不討喜,沒有冷氣、電話和網絡,衛生環境亦不理想,但當James看到在囚人士的需要,接受不同訓練後有所改善,而且職員願意理解及作出改變,這些服務的滿足感都是James一直堅持的動力,因此他選擇把環境問題和限制視作挑戰自己的機會,回歸原始,於多重限制下以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治療。     持續學習 為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職業治療師接觸的對象眾多,書本上的介入手法隨著時代進步已無法全面解決各患者的需要。James一直持續進修,與時並進學習不同的媒介,以靈活調節治療內容。「如果只停留在職業治療的範疇進修,內容都是老生常談,所以我希望探索更多可能性,不同的治療元素都可以與職業治療互相融合,相輔相成,例如以園藝、音樂作治療媒介,讓治療發揮最大效用。」唯有持續學習不同的專業,才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更適切的治療選擇。經過近十年的前線經驗,James深信沒有不聽話的病人,只有不夠厲害的治療師,因應病人情況勇於嘗試不同的介入方法及媒介,總會找到病患喜愛的切入點。 平易近人、擁有豐富個人閱歷及持開放態度是一位職業治療師需要的特質,James會提醒自己接觸病患時要緊記放下批判和個人身份,「病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否願意敞開心扉與治療師分享是另一回事,因此治療師的溝通及聆聽技巧尤其重要,開啟治療前首先要成為一個聆聽者,了解患者的想法及需要,只有他願意將想法與你分享時,治療師的專業才會有意義和存在價值。」James正計畫為復康人士提供「積極聆聽技巧」的訓練,讓他們體驗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學習與人互動及聆聽別人的想法,未來可以幫助社區中有需要的人。   燈火長明 電燈膽的社區服務 James除了於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工作外,更於大學兼任講師,慢慢接到越來越多個案, 便逐步發展成為具規模的公司,只要社區有需要,他們就會竭力提供服務,「Mega Inspire電燈膽」由此誕生。Mega Inspire分別於荔枝角及長洲設有服務中心,其服務範疇很廣泛,輔導及心理治療、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等均有涉獵,更研發出獨有的治療方法──Bricks Master 磚頭達人®,一個主要運用積木為訓練媒介的職業治療訓練課程,能有效地強化兒童的小肌肉,提升視覺感知功能、執行功能及專注力、社交技能與溝通能⼒等。 James為治療中心取名「電燈膽」,表達發光發亮、有所啟發的意思。他說:「我們希望與患者同行,所謂人生教練,其實沒有甚麼實際知識可以傳授,因為我們彼此的人生、發展方向、想法都不一樣。因此,我的理念是以自己的專業及經驗,在不同訓練活動中啟發別人,然後期望他們可以好好探索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路向。如果他們未來在專業層面上再次需要任何支援,也可以隨時回來找我們。」生命裡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只有令自己快不快樂的選擇,Jame寄語大家都可以成為別人的「電燈膽」,以自己擁有的知識及資源點亮每個人內心的光芒,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明亮。  
August 20, 2024

以熱誠創業 為陶藝開拓無限可能

在寧靜的工作室,陶藝師專注地捏陶泥,生產各式用具擺設,彷彿閉關修煉……這是不是你對陶藝工作室的印象?由四位主理人營運的陶藝工作室——泥塵記,決心打破大眾對陶藝的固有印象,主動走出室外,讓更多人認識陶藝。泥塵記的經營理念就像陶泥本身的特質——樸實,卻蘊含著無窮的可能。不論推出產品項目、開班教學、參與市集活動,泥塵記都展現出獨特的一面,讓人感受到店主們對陶藝的熱誠。 打破框框 為品牌定位 大眾普遍認為陶藝是沉靜的、是一個人埋頭苦幹的工藝。泥塵記在成立初期已打破大眾的固有想法,強調不封閉自己、走到室外的概念。「很多人認為陶藝是很文靜的活動,一定要在室內進行,我們就把拉坯機帶到室外,到訪了幾個屋邨和中學示範使用一部較舊式的拉坯機,讓觀眾了解一下如何運作。活動成功讓大眾知道泥塵記『不自我封閉』的定位。」主理人之一的Amie笑言搬運過程不輕鬆,但這些經驗令更多人認識泥塵記,為品牌奠定基礎。 在產品中呈現生活日常的靈感 作為工藝匠人,主理人當然喜歡製作自己的藝術品。多年來,泥塵記從生活中尋找靈感,推出多個主題項目。 Amie留意到深水埗一帶經常有被棄置的舊物,讓她有修補舊物的念頭。「深水埗、長沙灣等地區有很多舊物品,雖然有些瑕疵或破損,但其實還能使用,亦有不少基層市民習慣和喜歡使用修理好的舊物。」主理人們在天光墟尋找可以修補的舊物,以陶藝讓它們重生。 中途加入泥塵記的Reds深明礙於空間、設備等條件,在香港難以量產藝術品,有時回報甚至不足以彌補成本,因此轉換角度,推出一個著重創意的計劃,讓主理人推出二十款完全不同的產品,每款限量一件。Amie表示計劃讓大家有更多討論藝術的機會,而非只談論營運和行政事項。「每次作品出窯,我們都很興奮,大家會討論成品的效果。一年過後,特別受歡迎的產品我們還量產了。經營數年難免會有停滯不前的感覺,這計劃正好推動我們。」 教學為謀生 也是創作 在香港單憑生產和售賣藝術品難以維生,Reds認為大眾傾向參與製作過程或學習工藝,多於購買一件工藝品,因此大部分陶室都開班教學,泥塵記也不例外。Amie認為也這並非壞事,「教學也是一種創作方式,我們可以把意念傳遞給學生,引導和教授學生製作工藝品。」 最初開辦課程無疑是為了謀生、維持陶室的收入,但他們逐漸發現這是泥塵記的強項。泥塵記的課程除了坊間常見的體驗班,也有為期較長的課程,「有學員在這裏學了三年,我們明白他們想更上一層樓,因此發展多種課程,滿足他們的需要。」主理人們會邀請其他導師來教授某些專門範疇,例如開釉、修復等技術,讓學生學習得更全面。 Amie表示享受教學,更希望透過開辦課程推廣陶藝。「我們很羨慕日本人講究生活質感,希望更多香港人能欣賞陶藝品,並融入生活。而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透過教學讓更多人接觸陶藝。」 泥塵記的起點 談及創業初期的點滴,Amie慶幸當初參加了香港浸會大學舉辦的「創新企劃獎」,除了讓品牌在成立之初有更多曝光機會,她發現參賽時所撰寫的計劃書亦非紙上談兵,而是思考如何營運工作室的好機會。「做計劃書要從商業角度出發,我們當時沒有相關經驗,只能邊做邊學。在搜尋資料和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深入了解到陶藝在不同地區的發展,從而思考在香港要如何發展陶藝事業。回想起來,當年參賽的確是一個很好的練習機會。」Amie表示即使現時陶室已發展多年,其實每年都需要審視陶室在市場上的定位、留意有沒有競爭者、思考要在哪些範疇上發展等等。 工藝設計、創作無疑是主觀的,各人都有自己的風格與想法,跟別人合作營運工藝生意似乎會產生不少磨擦,但Amie表示當初沒有想太多,只想聚集大家的力量來發展陶藝。「一個人的時間和力量都很有限,跟別人合作可以做到更多。我們的想法、價值觀縱然不盡相同,但我們都願意討論和提出意見。」多年來三人合作無間,期間Amie曾到海外進修兩年,亦無阻生意營運,「我們會定期進行視像會議,只要有心經營,即使分隔兩地也不是問題。」 品牌獨特性 除了產品和課程,泥塵記還在各方面顯露獨特性。泥塵記著重與人交流、製造獨特的體驗。例如曾在市集推出交換陶幣的活動,以港元硬幣就能換取一個陶製的硬幣作為留念,吸引不少人流。 在營運方面,他們不畏競爭,甚至帶着員工一起參觀別人的工作室。「我們帶員工參觀過同行以至其他工藝工作室,例如金工、藍染等。大家互相學習管理、教學等方法,是很難忘的經驗。」Amie認為這樣可了解行業,只要抱持開放的態度,同行間不一定互相競爭,甚至可以合作。 泥塵記的主理人們更有一顆成就別人的心。他們不但鼓勵學員創作,更鼓勵學員嘗試出售作品。「我們曾經帶學員一起參加市集,在市集上學員製作的作品也受顧客青睞,成功出售作品讓學員很有滿足感,而我們同樣感到鼓舞。」她們又為學員搜集不同地方、機構的陶藝資訊,鼓勵學員參加比賽或試賣作品,發揮所長。 給創業人士的寄語 創業路無法一步登天,Amie給有意創業的人最大的忠告就是「嘗試」,最起碼先了解現時的行業市場,然後逐步嘗試營運。「很多人的問題都是想得太多、太遠。我認為只要踏出了第一步,自然會繼續實現更多想法。」她舉例說很多人覺得創業必須有工作室,然而香港的租金令大家卻步,她認為無須在初期定下過於理想的目標,可先租用面積較細的地方,甚至使用共享空間。「初次創業必定會遇到很多不懂處理的事情,要抱著主動的學習態度,不怕發問,有需要時應積極尋求幫助。」Amie相信在探索的過程中必有所獲。 泥塵記處處流露出幾位主理人對陶藝和創業的熱誠。他們不僅創作陶藝品,還創造特別的體驗;不僅教授技藝,還助學員更進一步;不僅發展自己的生意,還希望陶藝在本地能更為人認識。泥塵記即將踏入第十個年頭,期待它為陶藝愛好者帶來更多驚喜。
August 20, 2024

興趣引領多職發展 交通迷的藝術創作之路

林兆榮,做過的工作種類多不勝數,講師、寫作、繪畫、演出……在大學主修藝術的他,現時所做的工作也離不開藝術,而且以近年新興的「斜槓族」slasher為工作模式。除了身兼多職之外,他同時亦是一位交通工具 愛好者,在探索事業的過程中,他選擇忠於自己的熱誠,將興趣結合於藝術創作的職涯中。對職業發展茫無頭緒的年輕人,不妨從他的經歷中尋找啟發和方向。 對職業的看法 曾從事多種工作的林兆榮表示,自己曾經想過專注某一種職業,「我曾覺得以一種職業來介紹自己是很方便的事,只要說出職業,別人就能初步了解你是誰。」 然而,因為怕沉悶、愛玩的個性,林兆榮最終沒有在某個既定行業發展,即使在同一範疇的工作上,他也會不時發掘新事物。「除了因為性格,也基於我在大學時接受的訓練、自己一直抱有的信念等等,我認為不論寫作、繪畫,以至任何形式的藝術,都是一種創作的方法,每種創作媒介都有用途。」林兆榮不但不局限創作形式,還在工作種類上作出多種嘗試。     在事業中探索和選擇 不少年輕人在畢業後對前路感到迷惘,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工作、發展方向,林兆榮謙稱未能提供很實用的建議,還笑言自己甚至是反面教材。「我當初同樣不知道畢業後可以做甚麼,那麼就以賺取收入為原則吧。當時做了幾年行政工作,發現自己粗心大意,根本不適合這份講求細心的工作。」除了這份正職,林兆榮當時亦有做不少freelance工作,以增加收入來源。 林兆榮又認為,年輕人的興趣也可成為發展方向。「我修讀藝術,很喜歡創作,經常希望實現心中不同的意念,這些過程也為我帶來一些新機會。」他建議年輕人想想自己的興趣,不論是運動、烹飪,或任何範疇,只要加以推進,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機遇,甚至能發展為事業。 身為藝術創作者,林兆榮表示大眾可能對此存有誤解,「大部分人認為藝術創作者必定可以隨心所欲地創作,做自己喜歡的事。其實並不一定,例如跟畫廊簽訂合約的畫家,他們的創作方向或會有所限制。當然,如果作品大賣,他們的收入也相當可觀。」林兆榮笑言跟這類朋友互相羨慕,他羨慕對方的收入,同時對方亦羨慕他的創作自由。林兆榮認為他在創作上的快樂來源的確是自由度,他可以選擇創作的媒介,亦能做一些較貼近社區、大眾的創作。他表示單憑藝術創作的收入說不上豐厚,但因為有其他收入來源,所以他可以作出取捨。 至於slasher的身分,林兆榮表示這種工作模式的好處是讓他更認識自己。「有一段時期我接了很多freelance工作,期間我發現我對排版工作毫無興趣,甚至感到厭惡。又例如我曾嘗試演員的工作,雖然我喜歡,但我認為我並不適合當演員。」林兆榮透過不斷嘗試,找出自己不適合或沒興趣的工作範疇,這也是一種選擇發展方向的方式。     巴士迷的身分及不為人知的一面 林兆榮對公共交通的熱愛,絕不比藝術創作少。自他有記憶以來就對大型公共交通工具情有獨鍾,除了巴士,他也喜歡貨櫃車、客機等等。他亦喜歡閱讀地圖,甚至對這方面有很強的記憶力。「我喜歡交通工具和地圖,很自然就背熟了街道位置、巴士路線等等。小時候,家人要去某個地方,通常都會問我如何去,該乘坐甚麼巴士路線。」他表示很多小朋友都一樣,對熱愛的事物的記憶力特別強,例如喜歡恐龍的小朋友能把很深的英文學名背得滾瓜爛熟。 有一項濃厚的興趣是平常不過的事情,但不少人似乎對巴士迷存有偏見,一些網民更以「巴膠」這種帶有負面意思的名稱來稱呼他們。林兆榮不介懷稱呼,對大眾標籤巴士迷亦沒有平反的意欲,「我無意平反,因為大眾的負面印象有時候的確是事實,有些巴士迷的確曾做出影響公眾的行為,例如為了拍照而阻街,跟途人爭執、打架等等。」同時,林兆榮也希望大眾明白,大部分巴士迷都是熱愛某種事物的普通人,並非所有巴士迷都會做出過分的行為。 大眾一般認為巴士迷就是喜歡留意巴士型號、為各種巴士拍照的人,林兆榮表示有部分巴士迷的熱愛程度絕對不止於此,他們所做的更可說是很具意義。「有些巴士迷、鐵路迷甚至會更進一步,引伸至研究收費模式、理解機械、相關的歷史等等。又例如有些巴士迷會保育古董巴士,這不僅開支龐大,亦要付出很多時間去維修保養,甚至因為沒有車房懂得維修,他們要自行鑽研技術。這些巴士迷都讓我深感佩服。」林兆榮認為即使在不同範疇上,社會都需要這些充滿熱誠的人方能進步,他亦希望大眾能欣賞這些在某範疇上努力的人。   把興趣跟創作結合 林兆榮所做的創作少不了結合他的興趣,例如他曾受到藝術發展局邀請,參與新場地的開幕展覽,他設計了兩條不存在的巴士路線,促成了四次巴士遊,帶參與人士一同遊覽沿線地點。「雖然這不是我第一次做有關巴士的創作,我仍很感謝策展人給我這個機會,讓我把興趣和藝術創作結合。每次我舉辦巴士遊,大家都很踴躍參與,在舉行期間我亦感受到參加者的喜悅。」林兆榮發現這是他能力所及而且令很多人感到快樂的事,他認為做創作最開心的莫過於此。 談及未來計劃,愛發展新方向的林兆榮不吝嗇地分享他的新意念,「接下來想做的事也跟交通有關,但不局限於香港,而是想分享旅行的交通,例如日本。希望以一己之力令大家認為公共交通也有有趣之處。」 要為自己的職業發展作出選擇,讓很多剛畢業的年輕人感到茫然;甚至是已投身社會幾年的人,也可能面對轉工、轉行,以至變換工作模式的煩惱。林兆榮展示了把興趣及創作事業結合,縱使你並非從事藝術行業,相信也可從林兆榮的經歷中找到勇氣和靈感,在瞬息萬變的時代中作出正確選擇,開創屬於自己的職業道路。
April 2, 2024

榮獲「TQUK卓越獎(中心)」- TQUK 證書頒授典禮2024

「TQUK 證書頒授典禮2024」於3月24日假香港亞洲國際博覽館 AsiaWorld – Summit隆重舉行。承蒙TQUK對中心課程及資歷開發的肯定,青協生活學院十分榮幸再次獲得TQUK卓越獎(中心)殊榮。學院將繼續與TQUK合作提供專業且優質的培訓服務,為學員提供多元化的知識及技能培訓,以及廣泛認可的資歷認證。
January 23, 2024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Vol.10 現已出版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第十期現已出版,每期雜誌聚焦一個 關於學習、關於生活,也關於您和我的課題。今期雜誌封面故事邀請了實現演員夢想的梁仲恆,講述他不同階段的戲劇之路;收錄幾位課程導師的專訪故事,分享他們創立其事業的過程與心得;另為讀者帶來心理健康、養生、工作等不同範疇的小貼士,以及新興行業和本地特色小店的情報,為揭下此書的您帶來一點點啟發。今期雜誌同時為大家搜羅2024年1月至5月的精選課程,涵蓋多個領域的學習,請即登入lla.hkfyg.hk,瀏覽更多課程資料。 任何人也可以有夢想,任何年齡也可以是追夢的起點,踏出邁向夢想的第一步,需要的是一份追尋自己所想像的勇氣。我們希望,通過分享不同人士的故事,為正在造夢的你帶來前進的動力,讓你超越昨天的自己,成就未來的你。 歡迎各位瀏覽線上雜誌內容,或到青協生活學院取閱雜誌。
January 23, 2024

富德樓

富德樓是灣仔區典型的商住兩用洋樓:樓高14層,一梯兩伙。由2003年發展至今,當中18個單位正由艺鵠透過半資助方式,以低於市值逾半的特惠租金供各藝術文化工作者及團體使用,不少藝文組織也於這條直立藝術村萌芽及發展。富德樓擁有互助互動的社區生態,各藝文單位經常進行經驗及意見之交流,讓眾人的資源及意念可以相通共享。   6/F & 14/F 艺鵠ACO Art Space/Art and Culture Outreach 艺鵠/艺鵠書店座落灣仔與銅鑼灣交界的富德樓。除了售賣當代藝術和文化相關的中英文書籍外,也支持本地及海外獨立出版,透過多元閱讀滋養及豐富別人生命。艺鵠亦有自家獨立出版計劃,至今包括《簡樸的美學:好生活的藝術》、《事件譜2:藝術家父母與子女的點子》、《夕陽的光:誰說香港沒有菜園》、《看見動物》、《楊東龍︰就是繪畫》、《在鐵盒上抹一把塵》、《人皮刺繡》、《蟾蜍夢多》、《海浪裏的鹽》、《自由之夏》、《岸上漁歌》及《棚屋上下》,未來將繼續推出自家獨立出版及透過合作支援出版。 艺鵠也是協助管理富德樓藝文空間的註冊慈善團體,以「贊助駐留」及低度管理的形式,提供空間予重要及新進藝文單位或個體,幫助他們發揮藝術潛能。書店作為多功能空間,也歡迎各種藝文活動租場或合作。 艺鵠書店除租場活動,亦有主辦不同類型活動推廣閱讀,詳情請瀏覽艺鵠網頁及社交平台。 Facebook/Instagram︰@artandcultureoutreach   12/F 臨時庫存 Kong Temp Archive 臨時庫存是一間自資的香港地區出版圖書館,收藏超過二百本地區出版刊物。創辦人相信,民間出版書籍能填補地方大歷史中缺失的重要生活文化,是人文文化的寶藏;同時亦希望透過這個空間探索不同故事形式,令這裏成為一個持續「說故事」的地方。臨時庫存設有「地區出版閱覽」、「電子版地區刊物收集及分享」、「電影庫存及分享」、「社區創作提案問診室」及「臨時士多」,透過各項活動傳承香港生活文化。 Instagram︰@kongtemp_archive     1/F 字字研究所 字字研究所位於灣仔富德樓一樓,是一所本地出版社,同時也是全港唯一一家以飲食為主題的獨立書店,由資深傳媒人呂嘉俊創辦。字字研究所的創辦理念是「將一本本好書送到讀者手上,建構一個屬於文字愛好者的良好生態。」,出版社以文字為先,字字為名,希望逐粒字逐粒字好好經營。 書店選書以飲食文化為主,從食譜、飲食科學到飲食散文,一應俱全,另旁及生活、哲學、設計、文學、小說、編輯學。書店不時辦講座和展覽活動,不少都與飲食文化和出版相關,希望以書店形式,延續飲食修為。同時以書店的空間連繫各個不同群體,持續發掘更多可能。 Instagram︰@kongtemp_archive
January 23, 2024

寵物護理行業的未來趨勢 迎接「牠」經濟的就業機遇

近年越來越多人飼養寵物,市場出現大量與寵物護理相關的工種,當中除了獸醫須考取專業資格外,其他一些與寵物服務有關的職業,如獸醫護士或助理、寵物護理員、寵物美容師、犬隻訓練員和寵物保姆等的入行門檻則相對較低。 在眾多寵物服務中,獸醫診所是其中一項不可或缺的服務,一旦寵物生病或受傷,主人便會帶寵物到獸醫診所檢查及求診。一般獸醫診所內,專業獸醫負責診症、檢查及治療,而獸醫護士和寵物護理員則輔助及處理日常工作,不少人會混淆兩個崗位,並不了解兩者之間的差異。青協寵物護理課程導師Carrie解釋,寵物護理員是一種統稱,當中涵蓋各種工作範疇,亦可將其分為寵物美容師、寵物按摩師、寵物飲食營養管理等。香港雖然未有針對獸醫護士或助理設立註冊制度,但業界對於獸醫護士還是有一套默認的標準,行業會根據從業員的資歷劃分不同階級職位,沒有任何經驗的新人,一般需先擔任助理(Vet Assistant)的崗位;而獸醫護士(Vet Nurse)則為寵物護理員中資歷最高的崗位,需擁有全面的寵物醫療知識及工作經驗,及曾經進修寵物護理課程。 寵物從業員的特質 Carrie認為,「懂得尊重」是成為從業員必須具備的特質,只有由衷地尊重每個寵物的生命,才能以真誠的心對待每一隻寵物、每一位主人。除此之外,具有良好的溝通技巧亦能有效協助獸醫向主人解釋寵物的狀況。有時候主人或會因摯愛寵物的離世而情緒失控,變得難以溝通,護士更需具備耐性和秉持同理心應對,並為寵物主人作離世輔導。 及早裝備躋身寵物業 寵物服務行業的需求持續增長,市場對從業員的要求及服務質素亦相對提升,獸醫診所逐傾向聘請具備寵物護理知識或相關工作經驗的人士。對於新入行和有意轉行的人士而言,及早裝備自己,預先修讀寵物相關的進修課程無疑是一個可見的優勢。青協持續進修中心推出了一系列與寵物護理相關的課程,內容包括犬隻行為訓練、寵物美容、寵物急救等專業知識,部分課程更設有實習課,幫助學員於鞏固理論的同時,掌握實踐操作的技巧,為迎接「牠」經濟作全面準備。
January 23, 2024

「打工仔」辭職 個人權益要認識

每年年末往往是「打工仔」辭職轉工的旺季,隨著社會開始著重勞資雙方的權益,僱員亦需學習於職場維護自身的「應有保障」。筆者將從僱員角度説明香港現有的勞工法例如何保障僱員於辭職或離職後的權益。 辭職後的假期及薪酬安排 現今不少「打工仔」都希望運用剩餘的年假提早離開公司,而《僱傭條例》亦有列明僱員有權自行決定會否於辭職後的通知期內享用年假。除非僱員自願作出上述安排,否則僱主不得將年假計算於終止僱傭合約的通知期內。換句話説,勞工法例為保障僱員權益,規定僱主不能於通知期內強迫僱員放有薪年假,如僱員選擇不領取餘下的年假,僱主必須支付通知期內的薪金及按比例計算的年假薪酬。 倘若僱員決定離職,公司需向僱員支付一筆過的薪酬,俗稱「尾糧」。尾糧普遍包括僱員每月的基本工資、按比例計算的年假薪酬(自行辭職或被解僱)、超時工作薪酬(如有)、長期服務金(如僱員滿65歲並自行提出離職)、病假薪酬(如有)等。 根據《僱傭條例》,年假薪酬的計算公式如下: [12個月的工資總額 / 365日(或該年總日數)] x (剩餘有薪年假日數) 例子:假設Kiki月薪為23,000港元,於請辭時還擁有5天的有薪年假,Kiki於離職後將獲得的年假薪酬總額為:[(23000港元x 12個月) / 365 天] x 5 天=3,781港元。 辭職後的工作安排或注意事項 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論是辭職或被解僱均設有1個月通知期,個別情況會按照其僱傭合約擬定通知期,而通知期內一般以交接工作為主,代表僱員需將負責的工作轉交至其他同事。面對特殊情況如即時解僱,要留意公司必須補償代通知金予被解僱的員工;如公司安排了園藝休假(Garden Leave),僱員於通知期內仍能收到公司支付的薪酬,惟不可回原來的職位工作,也不可接受其他新工作。 離職是一門學問,不論是辭職還是被解僱,認識勞工法例都能保障你於職場上的權益,對日後工作亦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