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 Editor – Page 2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January 15, 2025

化妝行業的多元面貌 細節與情感的交融

放大臉上優點;縮小可視缺點,是不少化妝師每日的例行公事。在不同領域上,也會有化妝師的出現,如特技、婚禮及遺體化妝師。他們雖然同為化妝師,但工作範疇和性質可說是差天共地,需要以行業獨特的技術完成工作。不過,他們卻有著一個共通點,皆以巧手在臉龐上精雕玉琢,為客人打造完美無瑕的妝容,陪伴他們走過生命中每個重要時刻。
January 15, 2025

以運動作媒介 打造銀髮族健康與快樂的新時代

新興運動富有趣味,而且比高強度的傳統運動更適合銀髮族,為他們提供運動的機會,促進健康。赤嵐體育會的創辦人Kagf致力於推廣新興運動,以及鼓勵不同年齡群參與運動,他相信任何人都能享受運動的樂趣。 體育會的使命 讓新興運動普及化 宣揚新興運動、推動樂齡運動,這兩項新穎的概念都是赤嵐體育會致力達到的目標。Kagf表示,傳統運動多採取「精英制」,雖然能把資源集中在有潛質的運動員身上,但同時令缺乏先天優勢的人早早被淘汰,失去接受專業培訓的機會,亦有部分人因缺乏資金而無法學習各種運動。Kagf認為不論任何年齡、階級,甚至身體狀況,每個人都應該享受運動的樂趣,「既然無法改變傳統運動的體制,不如把新興運動普及化,在社區推廣,讓所有人都能在運動中找到快樂,不受任何因素影響和限制。」 Kagf最初計劃向屯門區的青年推動VX球(域士球),後來發現青少年已有不少運動相關的資源,而該區長者人口佔比超過一半,更是最需要運動的一群。在仁愛堂「青年夢工場」計劃的支持下,赤嵐體育會接觸到多個社區機構,逐步向銀齡一族推廣新興運動。 赤嵐體育會在成立之初舉辦「運動街站」,在老友記集中的社區提供簡單的身體測試,吸引長者認識體育會,以及鼓勵他們運動。其後舉辦「運動耆兵」,讓長者接觸各種新興運動,經過數次體驗後,他們可挑選一種喜歡的運動,深化學習,甚至設計簡單招式,讓老友記也可以指導他人,從運動中獲得成功感和滿足感。Kagf指最受公公、婆婆歡迎的新興運動包括芬蘭木柱、躲避盤、柔力球等,而氣球排球更可以讓殘障和健全人士一起參與,除了訓練體能,更讓他們有跟別人合作和溝通的機會。 樂齡運動教練具專業知識 彈性調整應對銀髮族需求 銀髮族的體能、反應、靈活度不及年輕人,因此指導他們做運動需要更多專業知識和技巧,Kagf建議有志成為樂齡運動教練的人士報讀體適能教練證書課程,以學習指導長者的專業事項,以及如何處理常見的問題,例如長者跌倒的處理方法。Kagf亦認為考取急救證書相當重要,畢竟長者受傷的風險較高,學習急救可保障學員的安全。 作為樂齡運動教練,除了有專業知識外,還需關注參加者的心理狀態。由於身體條件所限,長者在運動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到沮喪,Kagf在活動前會預先向機構查詢參加者的身體狀況,從而調節活動內容。例如對象是不能久站的老友記,他會把躲避盤運動調整為坐下拋物,不需他們走動;為了提升活動難度和趣味,改為由教練走動,讓長者向移動中的教練拋物,這樣就能在可行的情況下讓他們運動,又不會過於平淡,保持趣味。活動前亦要視察埸地,移走障礙物,確保場地安全。 活動期間要注意老友記的個性,適當地跟他們溝通。例如指導時要注意用字,避免用「吩咐」的方式說話,要用溫和的語氣;與較有個性、活潑的長者溝通時,可用調皮的方式來引導他們嘗試。在他們完成任務時,應給予讚賞和鼓勵。在協助長者活動時,如需身體接觸,務必事先徵得同意;如長者不欲參與某些活動,應以邀請的方式鼓勵參與,切忌強迫。 銀齡族跟一般人一樣,希望受到重視,Kagf建議多跟長者聊天,記住他們的名字和喜好,並對他們多作關心。「我會盡量記住參加連續班的參加者名字,當他們知道我記得每一位的名字和習慣時,會感到非常高興。」 Kagf目前很享受成為樂齡運動教練,多年來的實戰經驗讓他明白,長者並非大眾所認為的麻煩或行動遲緩,許多樂齡族仍然充滿活力,渴望參與運動。他希望更多熱愛運動、有耐心的人士加入樂齡運動教練的行列,幫助長者透過運動改變日常生活;同時希望他們能透過新興運動改善體能,建立自信,享受更充實的晚年生活。
August 20, 2024

手造玩具設計師 童心未泯的手作世界

談到玩具,很多人也認為只是小朋友的玩意,但其實香港、乃至世界各地都有著一群玩具愛好者,他們不分年齡、性別或職業,一直熱衷於玩具收藏,使其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特文化。由手造玩具設計師所製作的「搪膠玩具」更於80、90年代風靡一時,其影響力至今仍能吸引一眾忠實收藏家的關注。     香港的手造玩具文化源自本地藝術家,享有「Figure教父」之稱的Michael Lau(劉建文)十分熱愛玩具,他設計並推出了一系列的設計師玩具,更成功於90年代末牽起全球的「搪膠玩具」熱潮,自此香港便開拓了設計師玩具的文化及市場。要追溯「搪膠玩具」的歷史,可以回顧至70年代的日本,當時超人與怪獸文化於日本盛行,千奇百怪的怪獸則成為「搪膠玩具」的設計原型,是當年小朋友及青少年的童年回憶。伴隨著潮流的演變,現時的「搪膠玩具」已不再局限於奇形怪狀的怪獸,更是充滿不同玩具設計師的個人特色及設計理念的作品,當中更蘊含獨特性、藝術性及收藏價值。除此之外,手造玩具設計師與買家之間往往存在著特殊羈絆,與一般零售行業不同,大多數設計師會自行於網上或社交平台售賣自己的創作。這種銷售模式意外地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買家變得樂於分享自己對於玩具的感受;設計師亦能從對話交流之中獲取珍貴的反饋。持續的互動使雙方變得親密,而各自對於玩具的熱愛也促成了這種惺惺相惜的關係。     阿秋是一名手造玩具設計師,她在大學時期修讀藝術系,並有著繪畫和收藏玩具的興趣。兩年前,她嘗試將自己的創作與「搪膠玩具」結合,及後更發展成自己的玩具品牌──「不明生物俱樂部」。 阿秋現時以「蟲」作為主題,推出了多款深受歡迎的作品,同時她更希望可以藉著自己的創作,為人帶來心靈及情感上的慰藉。她所設計的「蟲」背後長有一對小翅膀,代表毛蟲不願長大,選擇停頓在進化成蝴蝶的過程。她深信不想長大的成長階段最為快樂,並冀望大家能一直保有童真、像小朋友般樂觀面對每一天的困難及挑戰。以「蟲」作為創作主題的原因其實亦與阿秋的童年經歷有關,她在小時候曾經擁有一個「蟲」公仔,卻錯誤地於長大後的一次執拾期間將其扔掉。過後她因倍感後悔、繼而決定創作與蟲相關的作品,希望嘗試保存自己美好童年中所失去的拼圖。每一個玩具設計師的作品背後都承載著他們的故事,但阿秋認為任何人對玩具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最重要的是買家或喜歡的玩具人能從中找到一絲的共鳴。     要由零開始建立一個品牌絕不容易,對於藝術系畢業的阿秋來說,最具挑戰性的便是「一腳踢」完成包括宣傳、營銷及財政管理等從未接觸過的工作。然而,當她每每推出新設計時,卻總會有一些忠實支持者旋即購買,務求能集齊她推出的所有玩具。或許對於像她一樣的玩具設計師而言,獲得一些忠實支持者及玩具收藏家的認可,是對她們付出的最大肯定。當面對粉絲數量日漸增加,不少創作者會選擇迎合顧客的口味而創作「適合市場」的商品。阿秋坦承自己也曾經為此而掙扎,思考過自己的創作是否能被社會大眾接受,但到最後她亦決定毋忘初心,繼續忠於自己的想法去設計及推出每一個作品。這一份對於原創理念的執著,相信是支持者喜愛她的原因。而這一種對創作者默默的支持,同時亦是支撐著每一位玩具設計師繼續堅持及延續「搪膠玩具」文化的原因。 Instagram: @creaturecollectorsclub
August 20, 2024

選擇困難-To be or not to be?

今天午餐吃中餐還是西餐?衣服買紅色抑或粉紅色?不少人對於生活上大小二事均會舉旗不定,難以作出選擇,我們普遍稱之為「選擇困難症」。其實於心理學角度究竟有沒有此病症?進行抉擇時猶豫不決、顧慮重重,又是否代表患有「選擇困難症」呢? 《Without Guilt and Justice: From Decidophobia to Autonomy》(1973) 提出選擇困難症(Decidophobia)是一個對選擇產生恐懼的概念,而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常用於診斷精神疾患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TR)中,並沒有任何關於「選擇困難症」的解說。從心理學角度探討此行為及心理狀態,對於進行選擇感到困難,歸根究底其實是與「焦慮」有關。 心理狀況一:害怕決定錯誤 當面對重要決定時,部分人會感到異常焦慮,擔心事情發展不如預期及最後的結果未如理想,甚至會選擇逃避或希望由別人代為決定。這樣做可以減輕自己因決定錯誤而需承擔的風險及責任,同時亦無需承受因決定不當而受到責備的焦慮及壓力。 我們可以留意當做決定時,是否經常有以下想法? 我會否選擇錯誤? 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更好? 只要我不下決定,這件事就與我無關,我不需要負責。 這些想法會令焦慮感增加,導致「逃避做決定」的行為出現。其實所有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所有選擇也會有利弊,不會有「正確」的選擇。俗語有云:把一手爛牌打好,不論如何選擇,在事情發生後,如何積極地應對每個狀況,把事情做好才是最為重要。 心理狀況二: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如果從小到大都由父母或其他人代為選擇,會導致他們缺乏機會透過進行選擇思考自己的需要,及不習慣下決定,長大後亦有可能因不了解自己的喜好而變得優柔寡斷。久而久之,當別人問他們有什麼想法及取向時,他們會說「不清楚」、「沒所謂」,不能提供確實的答案。當然,此心理狀況需要經過長時間觀察,到底是在這件事或某類別事件沒有特別喜好還是在所有事情上都出現這個情況,導致作出決定有困難?從根源入手,透過日常活動多了解自己的喜好,於不同場合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方面了解行為及想法的成因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其實不少人都會有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可從上述兩個常見心理狀況進行深入分析,了解背後的成因,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逐步培養獨立決策能力。如果選擇困難的問題讓你感到異常困擾,亦建議找專家協助,進行心理諮詢。   參考資料:Kaufmann, W. (1973). Without guilt and justice: From decidophobia to autonomy. Peter H. Wyden.
August 20, 2024

遠程工作城市排行榜

隨著「數碼遊牧」這個新工作模式的興起,遠程工作者的工作地點不再受地理限制,不必局限於辦公室及家中,只要有電腦及網絡即可工作,任何地方也可以是辦公室。「任何地方」是一個廣闊的概念,充滿各種可能性,面對眾多選項,有意成爲或已是遠程工作者的你該如何作選擇呢? 人力資源平台Remote.com於2024年根據生活質量、安全、網路基礎設施和旅行吸引力等因素,以及當前的經濟環境,例如通貨膨漲及數碼遊牧簽證條件等,對全球前100個適合遠距工作的城市進行了排名。
August 20, 2024

新蒲崗

翻騰三周半 「翻騰三周半」成立自2021年,是香港一個推動爵士普及的團體,一直以貼地,本土及生活化的形式推廣爵士樂,希望大衆都能籍著爵士樂去感受及反思生活,為日常啟發更多可能性。翻騰於2023年開設了4500呎的實體場地,提升大眾品味和演奏爵士樂的便捷度,場地至今舉辦超過一百場活動。當中包括爵士樂表演,Jam Session、工作坊、課程以及各種跨界合作,參與人次超過一萬人。 創辦成員希望透過舉辦高質素的爵士樂活動,為參加者帶來優良的音樂體驗。同時籍著這個空間去聚集爵士樂愛好者,與大家一同享受這個地方及音樂所帶來的自由。不論是表演,教學,工作坊或租借服務,翻騰都希望受眾能享受到最真摯的體驗。創辦人們希望自己和大眾都能在接觸爵士樂的過程中多觀察自己的體會,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爵士樂成為反思日常的契機,為生活帶來更多有趣的可能性。 Instagram: @fountaindechopin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李伯伯」是香港街頭書法家──李漢先生,早期於香港依靠寫字爲生,在旺角設立一個簡單的「寫字檔」後便開始了這門生意,其字體曾廣泛出現於香港的街頭巷尾。後來李伯伯欲告老還鄉,便用了一年半時間寫出超過五千張字帖予當時從事招牌製作的好友李威先生。二十年後,李威先生的兒子李健明先生不忍浪費李伯伯當年的一番心意,亦希望保育香港舊時獨有的書法字款,便決意將手稿轉化成電腦字體,讓李伯伯的字傳承下去。 2016年李健明先生開展「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期間通過眾籌集資,於2020年正式將「李漢港楷」字體面世,寓意「你看看香港的街」。現不定期會舉辦一些與文字藝術相關的導賞團,展覽及工作坊等,致力推動保育繁體字文化。 Instagram: @leehon_hk     聲音掏腰包 聲音掏腰包於 2008 年成立,為註冊慈善團體,致力在香港推廣聲音藝術與聆聽文化,進行教育以及研究的工作。 聲音圖書館是一個以聲音述說本地文化與社會故事的網絡空間,旨在推動香港聆聽文化之發展。藉著聲音圖書館這個平台,我們希望能凝聚一班以聆聽作為認識自我、觀照彼此的社群,一起深耕聆聽。 聲音掏腰包今年曾推行《聽闊尐,聽遠尐》項目,透過一系列焦點小組研究、公眾工作坊和討論,與聾人及視障社群探索聲音、發現聆聽。另外, 2023 年為聲音掏腰包成立 15 週年,聲音掏腰包團隊舉辦了活動邀請公眾一起探索現有的存檔,未來亦計劃發佈以這一系列CD 和 DVD 存檔為題的網上節目 。 讀者們如有興趣也不妨電郵至 listen@soundpocket.org.hk 預約探訪聲音掏腰包,到來借閱書籍及欣賞錄音或影片。亦可追蹤聲音掏腰包的網頁及社交媒體以獲取最新動向。 Instagram: @soundpocket_hk
August 20, 2024

數碼遊牧 自由無界的新生活模式

隨著城市的轉變,越來越多人開始考慮數碼遊牧的生活,到底這種新潮流為人們帶來怎樣的好處與壞處呢? 「好處是可以嘗試到很多香港地理環境無法給予的新事物。我曾經到峇里參加了一個滑浪營,每天一睡醒踏出家門便能滑浪,盡興後便回去吃飯休息或工作,之後又再出門滑浪。這種生活體驗在香港很難實現,例如我住在新界,如果想滑浪就要到大嶼山或西貢,但我總不能貿貿然搬到西貢居住,而數碼遊牧正正為生活提供了多個彈性又靈活的選項。」 「壞處是比較難對事業進行長遠規劃。始終人不在港,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模式欠缺安穩性,我經常擔心自己會不會隨時被解僱。除此之外,收入會較不穩定,因此面對較長的行程時,我大多會於住宿、飲食方面節省開支,例如吃杯麵、住青年旅舍等,把資金撥到不同體驗活動中。我的數碼遊牧之旅以體驗及完成Bucket List為主,絕對不是奢華的旅行。」 選擇成為數碼遊牧族與否,最終是一場了解自己的喜好、接受能力、人生方向、未來藍圖的過程,有時候,人們需要的未必是數碼遊牧,可能只是更頻繁的旅行。哈比遊牧18個月以來,不時受到質疑,不理解她的決定,為甚麼要「貼錢買難受」?哈比認為,「如果有充足資金,當然可以選擇享受豪華住宿及美食,但面對有限資源和收入時,你會為自己建構怎樣的生活體驗?對我來說,就是希望在移居加拿大前圓滿自己的夢想,而我亦願意為了達成目標而放棄舒適的生活。」有限的資源及時間都不是哈比實現夢想的障礙物,每一個旅程於她而言也是一個烙印,記錄了每個難忘的經歷和快樂的回憶,每一個經歷都是她成長的養分。數碼遊牧的決定讓哈比在未來規劃裡更堅信──時間不會等人,人生就是在有限的資源,做自己最想做的選擇,然後朝著目標一步步進發。   哈比獨自旅遊小貼士: 1. 設定門禁 – 限制自己於午夜前回到住所 2. 隨身攜帶呼救工具 – 防狼器、個人警報器 3. 盡量使用有系統的乘車工具 – 公共交通工具、Uber、Grab (避免在街上截車) 4. 善用智能電話的定位功能 – 把實時位置分享予家人或朋友 5. 拒絕獨自出席狂歡派對 6. 不向別人透露自己的行蹤 – 不透露自己是獨遊、假裝行程中有旅伴
August 20, 2024

擁抱死亡 預早規劃生命的最後旅程

都市人日常生活勞勞碌碌,都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享受更好的生活。除了「活」得好,我們又有否想過為「死亡」好好規劃? 常聽到晚期病人說:「我不怕死,只怕死得辛苦。」其實大部分病人的死亡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作為病人希望如何被照顧?面對死亡,其實可以開放地討論,及早為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作出選擇。 商討「預設照顧計劃」 若不幸患上嚴重疾病,生命步入晚期,經常進出醫院進行治療是唯一的選擇嗎?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期望,或許你希望盡量留在家中,於最熟悉的地方休息,或許你選擇入住合適的院舍或寧養中心,接受全方位的照顧。你可以選擇在臨終時不要被強行施以心肺復甦法,也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某些維生治療。當病情到了末期,病人往往未能清醒地表達自己對照顧的期望,因此及早與家人和醫護人員商討「預設照顧計劃」和簽訂「預設醫療指示」,讓他們得知你的意願,對臨終照顧的質素尤其重要。 讓家人明白意願 曾有患者分享,當他無法自主進食時,會選擇拒絕接受喉管餵飼,他的子女聽到這個決定後十分擔心病人因病厭世,放棄生命。「預設照顧計劃」除了能讓病人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晚期照顧方式外,更重要的是提供機會讓病人和家人開放地討論和表達大家的想法,讓家人了解患者做決定背後的理念和價值觀,並能設身處地以病人為中心作出最合適的選擇,從而減輕照顧的壓力。以上述喉管餵飼的個案為例,病人表達了過去經歷「插胃喉」時的艱辛,只希望在臨終時讓自己舒服一點,同時亦理解子女的憂慮是出於孝順,一家人從而釋懷。 及早規劃晚期照顧 坊間有很多晚晴照顧資訊協助大眾預早了解晚期照顧的概念,其實討論「預設照顧計劃」並非消極地拒絕接受治療,而是主動選擇符合自己期望的治療和照顧方案。或許很多人認為自己目前健康狀況良好,制定晚期照顧計劃是十分遙遠的事,其實日常生活毫無壓力時,才是討論生死大事最適當的時機,而且計劃是可以隨著人生階段和目標而改變,及早討論,了解自己的需要及想法,才能為自己的死亡作最好的準備。
August 20, 2024

運動營養解密 助你挑戰體能極限

運動營養管理是提升運動表現和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攝取適當的營養能為身體提供能量、提升免疫功能、促進肌肉生長和組織修復。其次,水分的補充亦同樣重要,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能預防脫水,提升運動表現。本文將講解不同運動營養素對身體的好處及攝取流程,幫助運動人士制定膳食計劃,以達致最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