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April 26, 2025

鎂光燈背後的故事 攝影師的光影創作之旅

April 26, 2025

支援兒童共融發展 把握發展關鍵期

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在現今多元的教育環境中,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的普遍程度正顯著提升。根據香港立法會《數據透視》文件統計,公營普通學校中,最常見的SEN類別為「特殊學習困難」(如讀寫障礙),其次為「注意力不足/過度活動症」(ADHD)及「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而後兩者的確診率更持續增長,反映SEN議題在教育體系中的迫切性。 然而,SEN學童的支援需求與現有資源之間存在明顯落差。前線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師、社工、課外活動教練及家長,普遍面臨專業知識不足的困境,當遇到學童情緒行為等問題時,往往感到束手無策。例如將ADHD學童專注力不足的情況簡單歸類為「紀律問題」,或將自閉症學生的固執行為標籤為「頑固不合作」。這些誤解不僅延誤介入時機,更可能加劇學童的挫敗感,形成惡性循環。 培育具多元視角的SEN支援人才 青協生活學院旨在為前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培訓,「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培訓證書」課程由2023年起獲資歷架構認可,至今已成功舉辦逾20屆。課程由跨專業團隊授課,包括特殊學習需要訓練導師、資深輔導員及職業治療師,導師Sony分享︰「SEN學童所面對的困難及挑戰是多面向的,學業表現、社交技能和情緒發展均可能受到影響。以不擅於言語表達及理解的學童為例,除了影響課堂學習狀態,也會因詞不達意引起誤解。不論同儕的了解、教育者的諒解及家長的明瞭皆是孩子的後盾,通過持續引導及陪伴他們學習成長,有助帶領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故此,及早發現和識別這些學習需要至關重要。」 當教育工作者具備SEN的基礎認知,能有效提升學童的學業成效與社交適應力。導師將帶領學員於33小時的培訓內學習多元教學䇿略及支援手法,Sony表示︰「加強學員對SEN兒童行為特徵的掌握,能讓我們一同培養多角度的理解及調整共處方式。同時,促進多元的學習環境,達致家校與社區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理解及融和,也有助他們展現各方面的潛能。」 前線支援的現實挑戰 現於中學擔任教學助理的Pansy,早在七年前報讀了學院的特殊教育需要(SEN)短期課程。時隔數年,為精進專業知識並掌握當前社會對SEN學童的最新支援策略,她選擇重返課堂進修。「我的工作日常需要為SEN學童提供個別化支援,並在課餘時間協助教師進行相關訓練。」Pansy分享帶領學生赴內地考察的經驗:「在陌生環境中,對SEN學生的貼身照顧至關重要。課堂所學到的支援技巧,在實務場景中發揮了實質效用,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重要性,不但提升了我的工作效能,更讓學生們有所得益。」Pansy特別強調,理解SEN學生的行為表徵是支援工作的核心關鍵。「每個行為背後都反映著特定需求,透過學習有效的溝通策略,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當我們學懂以適切的方式走進SEN學童的世界,他們的潛能可能超乎想像。SEN支援除了能改變個別學童的成長軌跡,更可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獨特潛能得以充分展現。
April 26, 2025

學校輔導團隊的專業支援 與學生及家長同行

學校現正實施「一校二社工」政策,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組教師及社工組成7至8人的輔導團隊,負責全校學生的輔導需求,工作負荷相當沉重。在此架構下,一般教師亦需具備基本輔導知識,以便在課堂教學及校園活動中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狀況,提供初步支援。   青協駐校社工Hazel具多年青少年及中學駐校輔導經驗,她分析校園輔導現況時指出:「學生輔導需求很大,若未能及時察覺,便可能錯失介入良機。」Hazel將學校常見的個案歸納為五大類別︰   1. 教師轉介個案︰教師從課堂上察覺到學生有異樣,例如頻繁缺席、與同儕互動困難或學習表現驟變,便會轉介社工處理。 2. 家長主動求助︰駐校社工作為相對容易接觸的專業資源,當家長察覺到子女的行為有異常時,會主動尋求協助。 3. 銜接追蹤個案︰部分學生於小學階段已接受輔導服務,升中後仍需獲取支援。當駐校社工接獲轉介資料後,會持續跟進,預防支援網絡中斷。 4. 學生自主求助︰駐校社工會透過校內的小組和活動,讓學生認識駐校社工和相關的服務,讓學生於有需要時主動求助。 5. 社工主動識別:從平日觀察或透過小組或活動,識別有情緒困擾、社交困難或家庭問題等的學生。   學生個案的問題主要以情緒、家庭、升學及行為問題為主,Hazel分享實際輔導策略︰「我們會針對學生的需求採取不同的介入方式,改善情緒或行為問題多以單獨面談形式;提升社交溝通則會以小組形式提供協助,透過場景設置模擬日常互動場景,幫助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學習人際技巧。」   學校社工的多元輔導角色 社工的工作範疇相當廣泛且具系統性,不僅需要直接輔導學生個案,更需與老師與家長溝通,確保學生在不同場域都能獲得適切的照顧。此外,行政工作亦不可或缺,必須有系統地記錄每個個案的輔導進程與狀況變化。在眾多個案中,社工會根據危急程度進行分級處理,例如對於有自殺傾向的高風險個案,會採取更密集的追蹤模式。Hazel特別提及一項較少人知曉的工作︰「陪診亦是社工的工作之一。當學生需要接受醫療評估時,社工會陪同家長前往診所。由於家長未必能精準地表述孩子的狀況,社工此時就扮演關鍵的溝通橋樑,以專業角度向醫療團隊說明學生的整體情況。」   然而,社工的專業能力亦有其界限,當個案問題超出校園或社區資源所能負荷時,便需要轉介至其他專業單位協助。每個個案的情況都不一樣,表徵問題背後往往隱藏著不同需求。例如,學生近日經常缺席,可能與情緒或社交問題有關,找出問題根源,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協助會更有效。Hazel強調:「若未能釐清並處理核心問題,單就表徵問題進行介入,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專業團隊協作與持續學習 社工與教師在校園輔導工作中各司其職,教師憑著每日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仔細觀察其行為表現與需求;社工則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小組或單獨輔導,亦會就個案的需要為學生或家長提供社區資源,例如介紹學生認識青協青年空間服務,透過參與義工活動,擴闊視野及增加與社區的連結,提升個人發展。專業團隊互補不足,這種協作模式能透過不同場景了解學生的需要,再按情況互相配合,作出最適切的支援。   隨著社會變遷與個案複雜度提升,社工專業正面對新一波挑戰。社會工作本科的訓練已不足以應付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持續進修不僅是專業要求,更是提升支援服務質素的關鍵途徑。如Hazel所言:「專業進修應考慮廣度與深度,除精進各類輔導技巧外,培養多元興趣與藝術專長也能成為有效的溝通媒介。」她以「屋樹人心理投射分析」為例,說明如何透過簡單的繪畫活動,洞察學生潛意識中的真實想法。這些看似微小的專業累積,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意想不到的輔導成效。   學校支援系統中的顧問 如學校資源較充裕,輔導團隊會加入輔導心理學家,肩負獨特而重要的「顧問」職責。相比教職員及社工,輔導心理學家在校園心理健康工作中特別著重「預防性介入」與「系統性支援」。輔導心理學家Chloe解釋,他們的工作範疇涵蓋三個重要層面:首先,在政策層面,他們協助學校制定符合心理學理論的輔導策略;其次,在專業發展層面,他們為教師設計培訓講座及工作坊,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心理輔導敏感度;最後,在實務層面,他們會協調家長、教師和社工團隊,共同建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支援網絡。Chloe指出,輔導心理學家需要運用專業知識,將心理學理論轉化為切合學校實際需要的介入方案,與學校攜手制定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全面計劃。   輔導心理學家亦會提供心理諮詢,透過一對一面談幫助學生建立正向心理。在學校輔導中,普遍可分爲三級支援機制:第一線教師負責初步識別需要支援的學生,將其轉介至駐校社工;當社工評估個案涉及較複雜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則會啟動第二級轉介機制,將個案交由專業人士跟進。   Chloe亦分享,在實務工作中最常見的是青少年焦慮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徵:「過度憂慮未發生的事情」、「對他人的期待過度敏感」及「持續的緊張與不安狀態」。Chloe強調,面對青少年個案時,有效的輔導始於信任關係的建立,而這個過程則需要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的結合。   建立全面的支援網絡 近年,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需求持續上升,學校、教師、社工團隊及家長都需積極提升心理健康支援能力,以應對前所未有的壓力。Chloe建議學校可與輔導心理學家合作,針對學生、家長及教師的需要,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正向心理講座。例如,教導學生如何辨識情緒困擾、尋求適當協助,並培養正向心理;提供實用技巧,幫助家長及教師與孩子建立互信關係,並及早察覺潛在的心理健康危機。   Chloe相信講座能有效提高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但若家長或教師希望更深入掌握輔導技巧,專業進修是其中一個有效方法。以參與由輔導心理學家主導的工作坊或培訓課程為例,學習如何應對學生的焦慮、社交障礙或家庭問題,從而提供更適切的支援。心理健康支援不應只依賴單一專業,唯有學校、家庭及輔導團隊(包括社工、教師及心理學家)緊密合作,才能為學生建構一個全面、可持續的成長支持網絡。
April 26, 2025

別讓「人工包埋」你的情緒:談職場情緒勞動

在職場中,我們常常聽到「香港人真係好鍾意返工」這句話,無論是出於真心還是自嘲,都反映出工作在我們人生中佔據的重要位置。然而,在追求效率和成果的職場文化下,許多打工仔卻感到身心俱疲。本文將從心理學角度,探討職場中的情緒勞動(Emotional Labor)及其影響,並提供一些應對策略。 甚麼是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是指為了滿足工作要求而管理和控制自身情緒的過程(Hochschild, 1979, 1983)。就像戴上面具一樣,我們需要展現出符合職場規範的情緒,即使這與我們內心的真實感受並不一致。例如,客服人員即使面對客戶的無理取鬧,也需要保持微笑和耐心。這種情緒上的付出,長久下來可能導致情緒耗竭、壓力甚至身心健康問題。 情緒勞動的兩種表現形式:深層扮演與表面扮演 情緒勞動主要有兩種形式:深層扮演和表面扮演。深層扮演是指努力改變內心感受,使其與工作要求一致。例如,一位設計師即使對客戶不合理的要求感到沮喪,也會嘗試說服自己接受並理解客戶的想法。而表面扮演則是指僅僅改變外在表情和行為來符合工作要求,內心感受卻與之相悖。例如,一位銷售員即使感到沮喪,也必須在客戶面前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研究顯示,表面扮演比深層扮演更容易導致情緒耗竭(Grandey, 2003)和心理壓力(Zapf et al., 2006)。 真實案例:情緒勞動的陷阱 客服人員Mandy每天面對大量客戶的負面情緒,即使感到委屈和憤怒,也必須保持微笑和耐心。設計師小美為了滿足客戶需求,不斷修改設計稿,即使感到挫敗,也必須壓抑負面情緒。銷售員志威為了達成業績,即使面對客戶的冷漠和拒絕,也必須表現出積極樂觀的態度。這些都是情緒勞動的常見例子,也反映出情緒勞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六招應對職場情緒勞動? 以下是一些應對職場情緒勞動的策略: 1. 覺察情緒: 關注自身情緒變化,辨識情緒勞動的發生。 2. 提升情緒調節能力: 學習健康的調節策略,例如認知重評估、正念冥想等。 3. 尋求支持: 與家人、朋友或同事傾訴,獲得情感支持和理解。 4. 設定界限: 勇於拒絕不合理的要求,保護自身身心健康。 5. 發展應對機制: 培養興趣愛好、練習放鬆技巧,舒緩壓力。 6. 尋求專業協助: 如有需要,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 總結: 情緒勞動是職場中普遍存在的現象,它可能對我們的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通過覺察情緒、提升情緒調節能力、尋求支持、設定界限、發展應對機制以及尋求專業協助,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職場情緒勞動,維護身心健康,在職場中找到平衡點。
April 26, 2025

大坑

大坑是香港島一個充滿本土特色的社區,位於銅鑼灣與天后之間,由浣紗街、火龍徑、書館街等縱橫交錯的街道交織而成,街道的命名蘊含著獨特的文化意義,展現著濃厚的藝文氣息與歷史底蘊。當中始於1880年的大坑舞火龍最為人熟悉,習俗傳承至今近140年,每年中秋節均吸引過千名市民及遊客到場觀看,已成為香港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與繁華的銅鑼灣僅一街之隔,大坑卻保持著獨特的慢活節奏。在歷史傳承與新派文藝風格的交融中,小社區發展出別具一格的風貌。巷弄間遍佈古蹟及歷史建築,新舊元素和諧共存,處處洋溢著獨特色彩及細膩的人情味,猶如港島隱藏的文化瑰寶。於區中遊走,市民既能體驗傳統節慶的熱鬧,又可享受藝術文化的寧靜愜意,是一個值得深度探索小社區。   大坑火龍文化館 | 大坑書館街12號 這棟建築建於1909年,前身為晚清時期的「孔聖義學」,是由當時「香港孔聖會」創辦的免費學校。校舍在香港日佔時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在區內居民的捐助下重建,先後用作辦學或教育用途。設計採用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立方體外型,白色外牆配搭平屋頂、鐵窗及裝飾用的鐵花欄杆,內部設計簡樸且實用,充分體現現代主義注重功能性的特點。2010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後經「活化歷史建築計劃」把建築物活化成「大坑火龍文化館」,專門展示大坑舞火龍的傳統歷史及大坑客家村落的演變歷程。 開放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星期一及特別公眾假期休館) 下列特別公眾假期休館:元旦日、農曆年初一至年初三、耶穌受難日、聖誕節及聖誕節翌日     THE SHOPHOUSE | 大坑第二巷4號 這座戰前唐樓已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其外牆採用了1920至1930年代常見的「上海批盪」工藝,工匠運用混合碎石和水泥批盪,使建築外牆呈現石材般的質感。唐樓內部也完美保留了1930年的時代特色,包括當時流行的彩色英泥地磚、水磨石地磚,及天花板上的裝飾性花線等細節。2020年,藝術空間THE SHOPHOUSE進駐此地,不僅精心還原及復修外牆,盡可能展現「上海批盪」的原貌,更在室內修繕過程中融入了香港本土的工藝元素,巧妙地在歷史保存與現代創新之間取得平衡。現時這座戰前建築已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活力的藝術空間,THE SHOPHOUSE透過與這座不斷演變的建築空間對話,匯聚跨領域藝術家,定期舉辦各類展覽活動,並開放予公眾參觀,致力探索藝術、設計與日常生活的邊界,成功將歷史建築活化成一個文化與創意兼備的多元藝術空間。 開放時間:星期二至星期日: 上午11時至晚上7時 預約參觀:https://www.theshophouse.hk     Allure Customised Hair | 大坑書館街3號 這棟三層高的唐樓外牆均採用經典的「上海批盪」工藝,其建築特色在於內部完全開放式的空間設計,讓住戶能按實際需要自由規劃格局。Allure Customised Hair十年前駐足於此,保留了外牆原始麻石牆面的質感,並且運用紅磚修復損毀部位及舊有門窗遺跡。店主十分注重髮廊內外的裝潢佈局,並將空間分層規劃,一樓為修髮區域,二樓是私人音樂廳,而三樓則作為住所。店主對音樂情有獨鍾,經常舉辦小型音樂會,與朋友及公眾分享音樂,Allure Customised Hair不僅成為音樂愛好者的交流據點,更發展成大坑社區備受歡迎的藝文空間,為歷史建築注入嶄新的生命力。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 上午11時至晚上8時30分 不定期音樂會請留意 IG:@allure_customised_hair_hk 以獲取最新消息
April 26, 2025

痛症問題中西兩面睇

痛症是現代都市人常見的問題,不論是工作勞損、姿勢不良而引起的痛症,還是因機能衰退而導致活動能力減弱的問題,均對日常生活品質造成影響。為了深入探討痛症的原因及其處理方法,本文邀請了物理治療師和中醫師分享痛症的處理和預防方法,從中西角度拆解痛症的成因,幫助讀者全面提升生活質素。  
April 26, 2025

選擇與使用行動輔具的攻略

如何選擇適合的行動輔具 按日常生活模式的需要作決定 – 使用者比較多在家內步行、出門走路,還是長期需要被照顧? 居住環境的考量 – 如果家中或大廈有樓梯,應選擇輕便易擺放及使用的步行輔具。 試用和展開 – 在正式購買前,建議先讓使用者步行試用,應選擇相容性高的設備。 最後,安全使用行動輔具可提高自信心和自主性,學習正確使用更能保持良好的行動能力,避免多餘傷害。以上只是一般建議,照顧者或用家在購買、使用或保養上有任何疑問,請向職業治療師查詢。
January 15, 2025

舊城新味 品味歷史中的餐飲藝術

樂茶軒 金鐘紅棉道 10 號香港公園羅桂祥茶藝館地下 五光十色、高樓林立,向來也是香港的代名詞。在城市急促發展下,其實也有不少歷史古蹟被保存下來。位於金鐘的香港公園,前身為域多利軍營,改建後仍保留了軍營內的舊有建築。當中的旗桿屋為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築,現已改建成香港茶具文物館。建築樓高兩層,為希臘風格復興期建築,純白色外牆配上木質窗框,帶有濃厚的西方氣息。建築內部設有展覽廳及中國茶室,鼓勵人們了解更多中式茶藝文化。 樂茶軒從2003年開始在茶具文物館內經營茶室,除了提供茗茶體驗外,亦有提供新鮮製作的中式素食點心,讓客人可於西方建築中品嚐中式美饌,體驗與別不同的廣東「飲茶」文化,從中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除此以外,在每月第一個週六晚上,餐廳會舉辦長約兩小時的南音表演,在餐廳內推廣中樂及其文化,把古蹟活化成老少咸宜的餐廳及表演場地。另外,樂茶軒在大館亦設有分店,座落同為法定古蹟的前中區警署內,活化古蹟的同時,推廣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茶藝。   Ammo 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在香港公園旁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總部,位於金鐘正義道9號,前身為域多利軍營軍火庫。軍火庫內的建築在1860至1930年代落成,更是亞洲現存唯一英國殖民時代的完整軍火庫遺址。軍火庫可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的三個爆炸品貯存庫,皆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下層的GG行政樓(GG Block),則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整個軍火庫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在進行復修工程後,現在也會不定期舉行保育活動,如講座、藝術展覽及古蹟導賞團等,務求活化及保留歷史建築。 除了上述的文化保育活動以外,遺址內設有一間主打新派歐陸及亞洲風味的餐廳。餐廳名為AMMO,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了Asia、Modern、Museum 和Original,合起來則有子彈及軍火的含義,別有一番意義。餐廳裝修融合了傳統和現代風格,結合了黃銅與絲絨材質,而外牆則採用了落地大玻璃設計,讓客人可以在餐廳享用美饌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在外的百年古蹟及綠意盎然,在城市中心推動保育及活化古蹟。
January 15, 2025

新興運動崛起 樂齡健康新選擇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提升,新興運動在香港逐漸普及,特別是在社區中心和健身機構中,很多針對長者的運動課程相繼推出,如躲避盤和柔力球,不僅安全且易於參與,同時能有效增強長者的體能和靈活度。此外,不同運動項目亦能促進長者的社交互動,改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保持活躍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