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午餐吃中餐還是西餐?衣服買紅色抑或粉紅色?不少人對於生活上大小二事均會舉旗不定,難以作出選擇,我們普遍稱之為「選擇困難症」。其實於心理學角度究竟有沒有此病症?進行抉擇時猶豫不決、顧慮重重,又是否代表患有「選擇困難症」呢? 《Without Guilt and Justice: From Decidophobia to Autonomy》(1973) 提出選擇困難症(Decidophobia)是一個對選擇產生恐懼的概念,而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常用於診斷精神疾患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TR)中,並沒有任何關於「選擇困難症」的解說。從心理學角度探討此行為及心理狀態,對於進行選擇感到困難,歸根究底其實是與「焦慮」有關。 心理狀況一:害怕決定錯誤 當面對重要決定時,部分人會感到異常焦慮,擔心事情發展不如預期及最後的結果未如理想,甚至會選擇逃避或希望由別人代為決定。這樣做可以減輕自己因決定錯誤而需承擔的風險及責任,同時亦無需承受因決定不當而受到責備的焦慮及壓力。 我們可以留意當做決定時,是否經常有以下想法? 我會否選擇錯誤? 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更好? 只要我不下決定,這件事就與我無關,我不需要負責。 這些想法會令焦慮感增加,導致「逃避做決定」的行為出現。其實所有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所有選擇也會有利弊,不會有「正確」的選擇。俗語有云:把一手爛牌打好,不論如何選擇,在事情發生後,如何積極地應對每個狀況,把事情做好才是最為重要。 心理狀況二: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如果從小到大都由父母或其他人代為選擇,會導致他們缺乏機會透過進行選擇思考自己的需要,及不習慣下決定,長大後亦有可能因不了解自己的喜好而變得優柔寡斷。久而久之,當別人問他們有什麼想法及取向時,他們會說「不清楚」、「沒所謂」,不能提供確實的答案。當然,此心理狀況需要經過長時間觀察,到底是在這件事或某類別事件沒有特別喜好還是在所有事情上都出現這個情況,導致作出決定有困難?從根源入手,透過日常活動多了解自己的喜好,於不同場合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方面了解行為及想法的成因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其實不少人都會有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可從上述兩個常見心理狀況進行深入分析,了解背後的成因,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逐步培養獨立決策能力。如果選擇困難的問題讓你感到異常困擾,亦建議找專家協助,進行心理諮詢。 參考資料:Kaufmann, W. (1973). Without guilt and justice: From decidophobia to autonomy. Peter H. Wy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