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 Editor – Page 5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August 17, 2023

遺物延續生命 同行生死的旅程

親朋好友難得聚首一堂,憶記往事,說說笑笑哭哭,場面熱鬧,主角卻缺席。喪禮就是一場主角無法親身參與其中的儀式,但逝者是否真的無法「參與」自己的喪禮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及討論,「我們可以在生前準備身後事,主動創造自己的遺物,因為遺物定義人死後的存在,對人的價值十分重要。」三位藝術家成立藝團——遺物製造所,主張「自己遺物自己揀」,以藝術展開不一樣的生死教育,讓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揉合藝術元素 探討生死的意義 遺物製造所由 Vicky(陶藝工作者)、Heyson(音樂製作人)、Hailey(文字工作者)三人組成,他們分別於不同藝術範疇各有所長。這個藝術團隊緣起於兩年前一個藝術設計節,其主題為探索「有用」與「無用」之界線。遺物正正是生前無用,死後才有用之物。因此他們便以遺物作楔子,籌辦有關生死及遺物的工作坊。創辦人表示舉辦不同工作坊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討論死亡的空間。傳統生死教育多以講座形式進行,偌大的禮堂聚集全校師生,單向接收台上資訊,若要發問,就必須面對眾人的目光,變相限制互動及表達空間。「不論現今社會的思想多開放,我們於日常生活中總是默默地被一些傳統思想限制想像空間,死亡不會是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相反藝術是一個相對輕鬆和豐富的方式讓大家討論『生死』。」 工作坊的內容包括撰寫遺書、編寫驪歌及製作骨灰龕,談論死亡不一定只有傷感,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反思。工作坊參加者的年齡層十分廣闊,不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者,所有人都持開放的心態面對及討論,毫無禁忌,只為了抒發潛藏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與朋友傾談期間發現不少人於日常生活的不同情況下,都會如電影般上演內心的小劇場,所以工作坊其中一個環節是讓大家嘗試寫下臨終前的獨白,我再為其配上音樂。記得有一位感覺很堅強的男生,原本是純粹陪朋友來參與工作坊,過程中只隨意寫了一句獨白,但在音樂的襯托及陪伴下,便流露了很多內心感受。」 Heyson 認為音樂擁有強大的力量,幫助人們進入及感受更深的情感世界,表達和體驗生命中既豐富又複雜的情緒,並能藉此滋養和療癒心靈。 對 Vicky 來說,遺物製造所就像一本「open book」,不斷收集各人的故事及對死亡的看法,同時讓人各取所需,而非向大家灌輸一套特定的想法。「活動中大家樂於分享,訴說的故事都很動聽。對於社會大眾來說,關於死亡的討論空間十分寶貴,所以我們想一直做此類型的工作坊,令更多人更開放、更不避忌地談生說死。現在每次舉辦活動都會期待著聽到不同人分享的故事,啟發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籌辦創新企劃 開拓談死的空間 生死之重量,無法隨便帶過。遺物製造所除了籌辦工作坊、展覽及讀劇表演等實體活動外,三位創辦人同時在網絡以長篇文章分享關於死亡的各種知識。除了自身擅長的藝術領域,文章還涉獵舞蹈、電影、流行文化和外地風俗等,在快速即食的網絡生態中,呈現死亡話題之廣闊和重量。「每次發佈文章前,我們都會做足資料蒐集,就如讀書時準備藝術功課一樣,分享自己喜愛又有趣的事,不會視之為苦差或負擔。因此遺物製造所可算是一個長期的藝術專題企劃,我們十分享受過程,同時在經歷中自我探索,發掘更多不同的創作契機。」 他們自謙其運作模式「佛系」,然而細看之下,其靈活性都是有機多變。「Hailey 在展覽寫的故事在我腦海裡很有畫面,彷彿有人在訴說故事,所以就衍生出後來的讀劇演出。完成演出後大家想重溫故事,查詢會否有讀物,那時剛好有一個獨立書展,我們就決定將故事印成書籍。」遺物製造所的故事一頁緊接一頁,一年多以來所舉辦的活動都是回應受眾的反饋而出現,任由大家的思緒縈迴不斷,在有限的空間下感受無窮。「我們不是思想啟蒙,但希望與更多人同行,分享看法。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雖然這個旅程要獨自面對,但有人陪伴在旁的感覺十分重要。」在他們的創作和分享之中,死亡是如此充滿生命力。 勇敢直視死亡 看清生命的價值 俗語有云:人死如燈滅。然而當直視死亡的一片漆黑,看到的是更多當下的生活。「人一出世就面對死亡,只是大家都以為尚餘很多時間。」Heyson 自幼患病,遊走死亡邊緣,最接近死亡那次是在十七歲,仍未成年,卻一夜長大。「記得當時很痛,覺得終點快要到。腦海裡回想過往十七年的事,做過音樂會,出過唱片,就覺得自己可以離開了。」 所以害怕死亡嗎?不。他只怕家人擔心。成長是好好照顧自己的代名詞,去年再次病發,他獨個處理一切,面對死亡,他看到更多生命意義。「那次要抽骨髓做化驗,之後便決定如果將來有需要,我一定會捐贈骨髓。因為我感受過那種痛。」死亡伴隨著痛苦,但也給予他更多同理心,亦令他更覺生命有時,往後希望幫助更多人。 死亡於他們來說,除了重量,更多了一層溫柔質感,而非虛空的離去。「朋友之間,如果大家理解對方,一切計劃好,最後不論誰先離開,另一方為自己籌備喪禮,都可以是一件開心事。」Vicky 說時又望望 Heyson:「他都準備好自己喪禮歌曲列表,我會為他播歌。」態度輕鬆卻認真。 為離逝而準備 對生命負責 在華人社會中,喪禮形式有著不少局限,相反外國的選擇更多元化,生者與死者都以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離別。「外國比較幽默,會事前想一句說話刻在墓碑,讓人來拜祭他們時感到驚喜。最近讀了一本書 ——《棺材告白者》,記述外國一個幫死者在喪禮上跟現場的人『表白』的職業,講出在生時不敢表達的說話,內容不一定是『喜歡你』等正面說話,也可以是『我憎死你呀』之類的感受。」Vicky 亦曾撰文分享,墓園在外國也可是遊玩之地。在香港討論關於死亡的話題或場所時,是否也能持開放態度,而非一句「大吉利是」就避而不談呢? 對他們來說,完滿的死亡是可以通知家人,跟他們見上最後一面。「最好可以讓家人有多點心理準備,有時間及空間交代和處理好自己的身後事,讓我的離去就只是離去,他們只需要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活好當下,不等如漠視死亡。自己的死,自己處理,才是完整地對生命負責。 遺物製造所,英文取名 about leaving,關於離開的,像個副題點出死亡本質——一種最接近永遠的離開。若然唯心一點來說,珍惜當下的美好,創造自己死後的存在,拒絕遺忘,生命便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死亡再非一片虛無。
August 17, 2023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Vol.9 現已出版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第九期現已出版,每期雜誌聚焦一個 關於學習、關於生活,也關於您和我的課題。今期雜誌封面故事邀請了解鎖音樂里程碑的雲浩影(Cloud),訴說她毅然開展歌手生涯的心路歷程;收錄幾位課程導師走上專業領域背後的專訪故事,分享其事業發展的初衷和理念;另為讀者探索環保、養生、工作等不同範疇的小貼士,發掘新興行業和本地小店的蹤跡,為讀者帶來一點點啟發。今期雜誌同時為大家搜羅2023年8月至12月的精選課程,涵蓋多個領域的學習,請即登入lla.hkfyg.hk,瀏覽更多課程資料。 我們希望,通過分享不同人士的故事,為正在探索的你帶來前進的動力,讓你超越昨天的自己,成就未來的你。 歡迎各位瀏覽線上雜誌內容,或到青協生活學院取閱雜誌。
May 24, 2023

第二屆「百家姓·你我他」藝術交流活動

中華姓氏源於上古,延續至當代。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姓氏發展演變,延續傳承,昇華凝練,形成了一種內涵豐富、超越歷史時空、跨越地域國界的文化體系。眾多的海外華裔也通過華人姓氏來保留自己家族的血緣符號,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百家姓·你我他——海外華裔及港澳台地區青少年藝術交流活動」,以華人姓氏為主題,通過書法、繪畫、詩詞、朗誦等表現形式,讓海外華裔及港澳台地區青少年表達他們對自己姓氏的理解與傳承,將藝術性、知識性與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主辦單位 長沙市海外聯誼會 支持單位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廖靜文公益基金 香港青年協會 指導單位 徐悲鴻藝術委員會 創作主題 以「華人姓氏」為創作主題,通過書法、繪畫、詩詞、朗誦等表現形式,讓青少年表達他們對自己姓氏的理解與傳承,將藝術性、知識性與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作品形式 1. 書法:軟筆(毛筆)書法、硬筆(鋼筆)書法 2. 繪畫:水彩、粉彩、水墨畫、油畫、蠟筆畫等 3. 詩詞朗誦:詩歌、散文、古詩、雜文等 參加資格 18歲或以下青少年 投稿方式 ● 參加者可透過活動投稿網頁填寫個人資料及上傳作品。 ● 書法及繪畫形式作品必須為JPEG或JPG格式,檔案大小在20MB以內。 ● 詩詞朗誦形式作品建議使用專業相機或智能手機拍攝短片,以16:9的橫向錄製,短片時長在4分鐘以內。 作品要求 (1) 作品需切合中華姓氏文化的創作主題。 (2) 書法作品:書寫與中華姓氏文化有關的詩詞、對聯、成語、文章等內容。 (3) 繪畫作品:創作一幅與中華姓氏文化有關的繪畫,如中華的英雄人物、歷史人物、典故與趣事等。 (4) 詩詞朗誦作品:可以自由創作並抒發對中華姓氏的理解,亦可選用與主題相關的詩歌、古文等作品,錄製短片投稿。 投稿時間 即日起至6月30日 活動證書 每位參加者將獲發活動參與電子證書,如被評選為優秀作品更可獲發優秀作品參展電子證書。優秀作品將於活動網上平台內展出。 公佈優秀作品 2023年7月 活動投稿網頁:https://jinshuju.net/f/bauQoS 投稿條款 ● 每位參加者只能提交每個形式(書法、繪畫或詩詞朗誦)最多一份作品。 ● 所有投稿作品必須為原創作品,如發現投稿作品並非原創,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其參加活動資格。如有違反版權條例,參加者須承擔法律責任。 ● 主辦單位將擁有所有參賽作品的一切版權、專利權和其他有關權利。 ● 主辦單位保留屆時及修訂活動規則的權利,並對活動評選結果擁有最終決定權,其他人不得異議。 ● 投稿時請注意投稿欄標註的要求,如投稿作品不符合要求將視為無效並取消其參展資格。
January 28, 2023

  青協生活學院將參與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教育及職業博覽」,於2月2日至5日期間設置攤位(1E-A25),歡迎各位蒞臨攤位了解最新及精選課程。生活學院導師亦會舉辦多場講座,有興趣人士可留意時間參加講座。   教育及職業博覽詳情 日期: 2月2-4日 (星期四至六)            上午10時至下午7時(開放予公眾人士) 2月5日(星期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開放予公眾人士) 地點: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港灣道入口) Hall 1D & E 更多資料︰https://www.hktdc.com/event/hkeducationexpo/tc
January 20, 2023

青協生活學院榮獲「TQUK卓越獎(中心)」

2022年度「TQUK卓越獎頒獎典禮」於1月15日舉行,承蒙TQUK對中心課程及資歷開發的肯定,青協生活學院榮獲「TQUK卓越獎(中心)」。中心會繼續會與TQUK合作,繼續維持專業及優質的教育服務,為學員提供更多廣泛認受的認可資歷。
December 28, 2022

培養良好食療習慣 活出健康的美麗

平日診症時與病人閒談,當中不少女士都好奇甚麼食材既利於血液循環又可以養血,改善面色。 女性一生經歷經、帶、胎、產、乳(月經、白帶、妊娠、哺乳)等生理狀態,基於身體構造有別於男性,女性對氣血的需求相對較大,如果不適時補充已流失的氣血,日積月累下,會對容貌和健康帶來明顯的不良影響。 在調養氣血的食療方上,一般最常用的是「八珍湯」。八珍湯由兩款湯水,共八味中藥組合而成,分別是具補血功效的四物湯,四物為熟地黃、當歸、川芎和白芍;另有負責補氣的四君子湯,材料包括炙甘草、黨參、茯苓和白術,是一個氣血雙補的名方。 八珍湯對臉色蒼白或萎黃、體倦乏力、容易頭暈眼花、胸悶氣促、睡眠欠安、頭髮枯黃易脫及指甲易脆裂的亞健康人群特別有效用,可調補脾胃及補益氣血,從而令人精神氣足,展現出自然紅潤的臉色。 女性在月經前後可以使用八珍湯配合烏雞或瘦肉作食療湯水,食用得宜能有助預防血虛型月經的不適,如經前頭痛、頭暈、痛經、經血過多或過少的症狀;加入補腎食材,如杜仲或續斷,更能有效預防行經時的腰酸不適。 每個人的體質和氣血虛弱情況各有不同,八珍湯中的中藥材和使用比例亦需根據身體狀況進行調整,方能更精準地針對自身的健康需求。 如果有興趣透過日常食療、穴位按摩或天然的中藥面膜達致更健康美麗、延緩衰老的效果,緊記只有「三分鐘熱度」是不足夠,堅持實踐才能由內至外地展現美麗成果。
December 28, 2022

堅持——是和自己訂立和遵守的契約

學一樣樂器、開展一個興趣、參加健身課程,開始時滿懷希望與鬥志,接著的是:「這星期太忙了,睡眠也沒時間」、「學過了,發覺自己真沒有什麼天份」、「下個月再抽時間吧,興趣也要有空才發展」,然後擺下了,就一直擱在一邊。是什麼讓某些人「做咩叻咩」?又是什麼令某些人常常「三分鐘熱度」,做事不堅持? 推動人持續性行為的動機可以簡單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內在動機是指個人自發的動機,在某種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和喜悅感,推使個人持續投入和增加參與該活動,即使沒有外在或物質的鼓勵,個人還是享受和投入在活動當中。而外在動機則是外在的誘因,如獎金、獎品、榮譽,甚或是別人的表揚讚許。當然,大部分的活動都夾雜著不同的動機,但若果主導的是內在動機,我們持續堅持該活動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然而,即使有興趣有熱情,還是有很多人會半途而廢,到底如何才可以步向成功?美國研究成就與人格特質的心理學家Dr. Angela Duckworth針對那些成功人士的特質加以分析,發現成功和優秀的人,他們往往並不是智商最高或天賦異稟,而是對所做的事有高度的熱情和恆毅力(Grit)。恆毅力是一種正向的特質,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的強大動機。成功與天份和智力的關聯性,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多。恆毅力可以透過後天培養,Dr. Duckworth 提出: 1. 發展你的興趣,訓練你的弱點 2. 持續不斷地練習 3. 找到有意義的目標 4. 改變你的心態,努力過後會有所改變 5. 只要有熱情,任何年齡都可以開始 想做一件事,我們首先要找到熱情、在過程中專注在當下、欣賞自己的付出與努力,與身邊的人分享但減少與人比較、相信自己可以進步。學習別人不願意學習的、思考別人逃避思考的、堅持別人不能堅持的,和自己訂立努力的契約,以行動把想象實踐起來。 參考資料: Duckworth, A. (2016). 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 Scribner/Simon & Schuster.
December 28, 2022

疫情不減跑手熱誠 創辦線上跑步賽事平台

香港人經歷近三年的疫情,除了防疫抗疫,香港人更是集體學會了「在線等」。成年人工作改為無盡的線上會議,小朋友們大大小小的學習、活動轉為線上視像進行。當人人都學識在線等,有班跑步發燒友就改為「線上跑」,疫下城市停擺也不停腳步,跑出香港「三尖」、「八角」、「四塘」、「五嶽」,線上跑步賽事平台Run2gather創辦人Joey只為一句:「運動沒有奇蹟,只有累積」,一步一腳印,全都是憑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走出來。 「線上跑」縱然沒有一個實體的召集場地或比賽路線還跑手們聚在一起,創辦人Joey 卻認為那是另一種召集。本來從事電子行業的 Joey在2008年初次接觸跑步,他笑指當時第二名孩子出生不久,他的身型更是「幸福滿滿」,為了健康和減肥便開始了跑步,2012年他聽聞有個賽事叫「毅行者」,一個長達100 公里的跑步賽事,當時他毫無概念但很想參與,走去請教跑步的「師兄」,「師兄」直白地叫他去試試堅持跑到一小時以上,「跑到先算啦」,結果 Joey 真的跑不到。那時他才扚起心肝了解跑步,結果便愛上了,一直堅持到現在。 由幸福身型的肥爸爸,到主持線上平台,變化之大,連 Joey 自己也想不到,但這個世界就是一直在變,在融合所有可能。Joey表示他其實更喜歡實體賽事,但兩者之間並沒有牴觸,「反而線上賽的玩法讓更多人可以參與,有些人未必有信心參與實體賽事,但亦想感受一下比賽,線上跑為他們創造了機會。」 疫情令實體賽事「此路不通」,賽事搞手便轉為線上,分散人們,讓大家「分開一齊跑」。疫情為我們帶來很多壓力、很多改變,但不論線上線下,運動讓我們有更強的意志和體魄去面對。「我特別想同年青人講,不是看見希望才堅持,是堅持了才能看見希望」,他希望以他們能力所及的方法支持香港的運動發展和青年人,就如「線上跑」在疫情之下,令跑手們繼續有目標踏出每一步。 運動,就是這樣神奇。
December 28, 2022

音樂治療重覓Me Time 堅持的中轉站

筆者當了註冊音樂治療師已經10多年了,合作過的受助者多不勝數,包括發展遲緩的孩子、住院的病童、受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以及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等等。找到適當的治療對受助者固然重要,但照顧者的需要及他們對受助者的支持及堅持同樣重要。 多年前,筆者在一間地區長者中心提供音樂治療服務,服務對象除了是10位患認知障礙的「老友記」,其中一節是提供服務予這10位老友記的照顧者,希望幫助照顧者建立社交支持網(social supporting network),並學會小技巧以音樂及藝術幫助自己減壓,從而提升正面情緒。 個案主角阿玲(化名)是一位照顧者,爲了照顧患有認知障礙超過10年的丈夫,阿玲需辭去本來的工作,全職照顧丈夫。本來喜歡經常去旅行的他們亦因爲丈夫的情況而要留在家中,最多只能在家附近走走。在400多尺的家中朝夕相對,阿玲與丈夫的爭拗愈來愈多,漸漸讓她覺得照顧丈夫的壓力與日倍增,負面情緒抑壓到面臨崩潰,卻找不到適合的人傾訴。 筆者接觸到阿玲的時候,她面容憔悴,心事重重。在進行小組時,筆者邀請照顧者們參與一個叫「音樂意象(Music Imagery)」的音樂體驗——照顧者聆聽筆者所挑選的音樂,讓音樂帶領想象,然後把他們在想象空間中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畫在白紙上,再作出分享。作爲治療師的筆者除了「控制」音樂的播放外,更要觀察參加者的狀況,若在想象過程中出了狀況,如哭泣、呼吸急速等,就要立即協助參加者。在聆聽音樂初期,阿玲閉上眼睛,在音樂快要完結時就睜開眼睛,拿起了顏色筆徐徐繪畫起來。在分享環節時,阿玲說:「我喜歡畫畫。自丈夫患病以後,我每天勞累地照顧丈夫,早已忘記了自己的這個興趣。剛才在繪畫的過程十分享受,煩惱盡消。以前自己不也常常提起畫筆畫畫嗎?很感謝剛才給予我me time,讓我再次認識自己,再次找回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找回堅持繼續向前行的動力。」 以上的個案令筆者印象深刻,不單是因爲看到了參加者在音樂及藝術介入後的改變,更提醒了筆者在累的時候需要先照顧自己,尋回初心,才能在人生的崗位上繼續堅持下去,像個案中的阿玲一樣,透過音樂配合繪畫的me time重新認識自己,找回堅守人生崗位的理由,使生命過得更豐盛,更光彩,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