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世界中,每張照片背後也蘊含著一個故事,而攝影師正是站在鏡頭後的說書人。本文介紹的三位攝影師,不約而同喜歡拍攝人像照,但涉獵範疇各異,他們運用了獨特的風格和技巧,捕捉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覺的瞬間。透過他們的鏡頭,我們將探索不同視角,感受照片背後的情感與意義。
人像攝影師 Kit Chan
入行已有28年的Kit Chan(傑仔),主要從事人像攝影,為演唱會及明星專訪進行拍攝便是他的日常工作,影帝梁朝偉和「發哥」周潤發等也曾是傑仔的攝影對象。
因緣際會下入行 享受獨自完成攝影工作
傑仔一直於媒體相關行業如沖晒店、廣告公司等工作,機緣巧合下投身雜誌社,擔任攝影助理及攝影師多年,成為攝影師的契機源於當時有一份全新雜誌面世,傑仔臨危受命,豈料,這份工作成為了他的畢生事業。在攝影路上,傑仔也非一步登天,當初尚未成為攝影師時,他已開始做準備,一邊做、一邊學,期間再修讀短期進修課程,才有今天的工作成果。
攝影師的種類繁多,傑仔選擇人像攝影,只因他重視與攝影對象之間的交流,可以透過鏡頭捕捉最美的眼神和形態。此外,人像攝影師的工作較獨立及自由度較高,從佈置場地、設置燈光、拍攝及修圖,也可以由自己一手包辦,與錄像工作比較下,不一定需要與他人合作,這亦是吸引傑仔繼續從事人像攝影的原因。
臨場發揮成重要特質 做好準備迎接挑戰
人像攝影師需要面對不同的拍攝對象,傑仔形容,「最重要是『轉數快』,拍攝時有太多突發狀況,十分講求臨場發揮。」而且不是每一次的拍攝對象也是專業模特兒,對方不一定可以快速進入拍攝狀態,此時也十分考驗攝影師的引導和溝通技巧。
時間控制往往是攝影師的最大挑戰,如何在短時間內達到客戶要求,節省時間、人力及成本,一切也依賴攝影師的經驗和判斷能力。如果希望入行成為專業攝影師,「不要空等,自己提早作好準備。」這是傑仔一直以來的工作態度,他亦建議有意入行的青年可主動於閒暇時尋找拍攝素材,多留意身邊的事與物,全心投入在攝影當中,讓自己不斷磨練技術和提升創意,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攝影行業中脫穎而出。
近年,港產片熱潮再現,《九龍城寨之圍城》、《破‧地獄》等電影風靡一時。演員演技精湛、內容新穎特別,固然吸引觀眾購票入場;但風格突出、引人入勝的電影劇照也功不可沒。
入行全賴好友相助 片場拍攝需隨機應變
自小便熱愛創作的鍾承諺(阿西),大學主修電影,現職為電影劇照攝影師(劇照師)。修讀學位期間,阿西積極參與不同大大小小的拍攝活動,同時累積了一定的人脈和作品,後來在朋友的穿針引線下,以劇照師身份參與了人生第一部電影製作。他坦言,劇照師一職主要依賴內部引薦,而且每套電影只有一個空缺,加上行內不乏資深劇照師,可說是僧多粥少,要突圍而出也需下不少功夫。
電影拍攝總是密鑼緊鼓地進行,每分每秒也十分寶貴,只要導演喊「卡!」,所有人便會清場離開,因此拍攝劇照全靠自己「執生」。阿西解釋,「片場內的燈光和相機位置早已定好,不能按劇照師的想法增加或更改,而且沒有搭檔可以商量,所有問題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劇照師只能在片場內左穿右插,尋找適合的角度拍下照片,並於有限時間及空間內完成工作,絕非易事。
用心投入拍攝 建立良好形象
具備美感是成為劇照師最重要的特質,需懂得如何運用一張劇照讓整個場景昇華,同時流露故事性。阿西直言,「當然可以隨便拍攝以完成工作,因為工作過程中,每個人也忙得不可開交,完全沒有時間理會你的工作,但是否過得了自己的心理關口,又是另一回事。」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對於一位劇照師而言十分重要,將影響著往後的工作機會以及事業發展。
以進修增值自己 累積作品與人脈
阿西強調,依靠人脈是入行主要渠道之一,多擴闊自己的社交圈子,建立人際網絡,對進入電影行業會有莫大的幫助。假若對電影製作抱有濃厚興趣,卻無人脈引薦入行的話,阿西建議可以修讀電影相關課程,如浸會大學電影課程、城市大學創意媒體課程或演藝學院的電影電視課程等,除了可以接受專業指導和培訓外,更可以認識更多電影行業人士,為將來踏入電影行業作好準備。
電影劇照攝影師 鍾承諺(阿西)
攝影記者(Nasha Chan)
現今普羅大眾追求即時的新聞報導,致使網上媒體日漸普及。當中,攝影記者(攝記)總是搶先出現在事發現場,拍下最具衝擊力的畫面呈現在市民眼前,務求以照片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最後一位介紹的攝影師,正是任職網媒攝影記者的Nasha Chan。
從設計走到攝影 從照片獲取成功感
大學修讀設計的Nasha,畢業後在網媒公司擔任設計師一職。偶然間,公司唯一的攝記辭職離任,而公司職員中只有他擁有攝影經驗,因此他便順理成章接任攝記一職。相比過往從事的設計工作,Nasha笑言「跑新聞」的過程有趣得多,除了記錄政客唇槍舌劍的對答,還拍下不少動人心弦的時刻。當總編刊登了自己喜歡的照片時,更提升了他的信心和成功感。
記錄現場實況 還原事件全貌
Nasha指拍攝時經常會受環境所限並遇上不少掣肘,例如在採訪火災或車禍現場時,道路通常已被警方圍封,難以進入。他們需憑藉自身的觸覺和經驗尋找適當的角度,並快速拍攝出有價值的新聞圖片。Nasha分享,「攝記最重要的職責是以照片還原事件的全貌,需要拍攝途人的反應嗎?以哪種角度拍攝?每一個決定也會影響照片所表達的訊息。」
相片孰好孰壞,全取決於攝記用照片說故事的能力。當然,攝影美感也不可或缺,即使把現場所有元素放在照片內,欠缺美感的照片將無法吸引讀者閱讀,更遑論引起讀者共鳴。因此,要拍攝一張好的新聞照片難度甚高,亦富有挑戰性。
把興趣化作事業 無懼奔波勞碌
為報導新聞,記者經常需要上山下海、日曬雨淋,超時工作也是等閒事。問及Nasha為何仍然喜歡攝記工作,他感慨道,「拍攝當然辛苦,但這份工作可以把興趣變成事業,透過攝影記錄突發事件,所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無可比擬的。」對於想入行的新人,Nasha笑說必須不怕辛苦才能勝任這份工作,同時建議他們要多拍攝、多實踐,並報讀攝影或新聞傳播相關的課程,保持對新聞的熱情與好奇心,捕捉每一個值得紀錄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