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n – Page 2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January 23, 2024

「打工仔」辭職 個人權益要認識

每年年末往往是「打工仔」辭職轉工的旺季,隨著社會開始著重勞資雙方的權益,僱員亦需學習於職場維護自身的「應有保障」。筆者將從僱員角度説明香港現有的勞工法例如何保障僱員於辭職或離職後的權益。 辭職後的假期及薪酬安排 現今不少「打工仔」都希望運用剩餘的年假提早離開公司,而《僱傭條例》亦有列明僱員有權自行決定會否於辭職後的通知期內享用年假。除非僱員自願作出上述安排,否則僱主不得將年假計算於終止僱傭合約的通知期內。換句話説,勞工法例為保障僱員權益,規定僱主不能於通知期內強迫僱員放有薪年假,如僱員選擇不領取餘下的年假,僱主必須支付通知期內的薪金及按比例計算的年假薪酬。 倘若僱員決定離職,公司需向僱員支付一筆過的薪酬,俗稱「尾糧」。尾糧普遍包括僱員每月的基本工資、按比例計算的年假薪酬(自行辭職或被解僱)、超時工作薪酬(如有)、長期服務金(如僱員滿65歲並自行提出離職)、病假薪酬(如有)等。 根據《僱傭條例》,年假薪酬的計算公式如下: [12個月的工資總額 / 365日(或該年總日數)] x (剩餘有薪年假日數) 例子:假設Kiki月薪為23,000港元,於請辭時還擁有5天的有薪年假,Kiki於離職後將獲得的年假薪酬總額為:[(23000港元x 12個月) / 365 天] x 5 天=3,781港元。 辭職後的工作安排或注意事項 在大多數情況下,不論是辭職或被解僱均設有1個月通知期,個別情況會按照其僱傭合約擬定通知期,而通知期內一般以交接工作為主,代表僱員需將負責的工作轉交至其他同事。面對特殊情況如即時解僱,要留意公司必須補償代通知金予被解僱的員工;如公司安排了園藝休假(Garden Leave),僱員於通知期內仍能收到公司支付的薪酬,惟不可回原來的職位工作,也不可接受其他新工作。 離職是一門學問,不論是辭職還是被解僱,認識勞工法例都能保障你於職場上的權益,對日後工作亦有所裨益。
January 23, 2024

兒童聽力發展小貼士

聽力發展與認知和語言能力息息相關,如家長或照顧者發現注兒童出現聽力問題,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本文將講解兒童聽力發展的里程碑,並提供照顧兒童聽力的資訊,協助家長了解兒童的聽力狀況,及早識別問題,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兒童聽力異常跡象 對本來有反應的熟悉聲音變得沒有反應 在預期的年齡未能發展相關能力 長期咬字不清,或常常要求說話對象重複句子 對聲音缺乏興趣或無法準確追蹤聲音來源 反覆中耳發炎有機會導致聽力下降 防治兒童聽力問題 如發現孩子出現聽力問題,請尋求醫生和聽力學家協助進行評估及提供建議。 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可諮詢聽力學家或醫生,了解不同年齡兒童的聽力檢查方法。 如確診聽力問題,可與學校和老師合作,確保兒童在學習環境得到足夠支援。 根據其聽障程度及年齡需要,選擇適合的助聽器、植入人工耳蝸和其他聽力輔助設備。 如因聽力問題影響語言發展,可尋求言語治療師協助,以改善語言和溝通技巧。
January 23, 2024

中醫養生智慧 陰陽調和助好眠

我們一生中避免不了發夢,但發夢的程度亦有深淺之分,如發夢的次數較少,且醒後對夢境記憶不清,或自覺無夢及睡眠品質良好,精力充沛,這種夢對身體沒有不良影響,屬「生理之夢」,不必過於擔心。如睡夢頻繁、眠淺易醒、可入睡卻自覺整夜無眠、睡不沉者,以上皆為失眠常見的症狀,需對自己的睡眠質素多加留意。筆者將從中醫角度分享一些有關睡眠的資訊,助大家睡得香甜,安寢無憂。 睡覺做夢的主要原因 1. 外界刺激而為夢;如環境、光暗、聲音、氣候冷暖、時間(如輪班工作、時差等),可導致神魂無法於睡眠時安於其舍。 2. 情志為夢;俗語有云︰「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眠前過度專注於工作、觀看刺激的影像、壓力過大或生活遇上巨變,這些七情變化或情志刺激均會導致人體氣血運行異常,在睡眠時便擾動於魂,結而為夢。 中醫治療原則 《黃帝內經》認為,夢是人體內在營衛氣血陰陽失和的表現;心藏神主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對夢境的產生起主導作用。如因心神不安所致的多夢、眠淺易醒等,可以酸棗仁養血安魂,或以遠志、柏子仁、茯神等入藥以養心安神。如因虛熱或實熱引起的多夢,可以百合、麥冬清心安神。肝主疏泄、主情志,「肝藏血,血舍魂」,除了養肝血外,亦可配伍如龍骨、磁石、龍齒、珍珠母等鎮肝斂魂。 調理心肝氣血、養血安魂及寧心安神是治療眠淺多夢之治療大法,同時亦需按患者的症狀,佐以活血化瘀、清熱化痰等治療。除了內服中藥,亦可配合針灸以安神定志,導陽入陰,令睡眠轉深沉。另外緩解壓力、避免進食煎炸上火的食物、改善不良生活習慣等都是提升睡眠質量的良方。 以下一款湯水介紹,有助養心安神: 安神助眠湯 (2人份量) 材料 功效 酸棗仁30克 性味甘、酸、平;養心益肝、安神、斂汗。對血虛不能養心或虛火上炎出現的心悸失眠等症狀有治療之效。 杞子15克 平補肝腎,有助養肝血以斂魂。 茯神30克 性味甘淡、性平,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 百合15克 養陰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麥冬15克  性味甘、微苦、微寒。清心潤肺,養胃生津。  粟米 一條  瘦肉 適量
January 23, 2024

人生如戲 從劇本殺體驗第二人生

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特的,現實生活中沒法體驗別人的人生,但隨著「劇本殺」近幾年在香港越來越受歡迎,大家可以輕鬆選擇不同劇本,和朋友一起穿越時空,脫離現實生活的制肘,於劇本中體驗「第二人生」。 劇本殺起初在英國興起,當時以犯罪推理小說及謀殺案作為劇本主軸,其後不斷演變,並把每個角色的背景及視角寫成一個獨立劇本,讓玩家一同解開謎團。後來結合了真人角色扮演遊戲(LARP,Live Action Roleplay Game)的元素,配合場景設置穿上戲服,再依照劇本演繹不同角色,令劇本殺變得更有玩味和沉浸感。十年前內地掀起劇本殺的熱潮,更製作成綜藝節目,人氣高企,當時劇本殺尚未於香港普及,如要參與就必須要到內地。劇本殺愛好者Adam因為不希望頻繁往返內地,便於2019年創立了Playhard劇本遊戲館,從內地購入精選劇本,與朋友作樂並開始於香港推廣這項活動。 推陳出新的劇本設計 劇本殺的靈魂,理所當然在於「劇本」,好的故事情節、起承轉合可帶領玩家投入另一個時空。Adam的遊戲館提供不同類型及玩法的劇本,「我們的劇本主要從內地採購,內地出品數量非常多,每月約有千個劇本面世,另外亦提供由本地編劇創作的『獨家本』。選擇劇本時,我們會先因應香港人的喜好及文化篩選內容,採購劇本後會於文字及流程上作出調整,完成後亦會進行『測本』,如果發現體驗未如理想,我們會果斷捨棄,現時平均每月推出約十個新劇本。」 劇本的情節有既定的發展方向,當玩家成功解謎後就不能重玩,因此市場上有數以千計的劇本不斷推出,要在海量劇本中找出精彩又吸引的作品都有一定難度。其中令Adam印象深刻的劇本是《漫漫長夜》,「它是一個不太起眼的劇本,但文筆很好,有充足的故事性和推理成份,當你閉上眼聽著主持人的帶領,不用太多的想像力,故事的畫面已經自然浮於眼前。因為劇本精彩,我們沒有刻意購買服飾、道具,設置簡單卻足以令玩家感到驚喜。相比現時很多劇本以小舞台劇形式演繹,《漫漫長夜》的簡單而精彩令我非常難忘。」 Adam分享劇本殺多以尋兇、還原劇情等偵探類為主題,但一成不變的模式始終會令玩家感到乏味,因此逐漸演變出不同的劇本類型,提供更多選擇予玩家。「兇案推理題材始終會有才盡的一天,哪有數之不盡的懸疑殺人方法?內地近年興起『機制本』,是一種結合桌遊形式的劇本,棋局勝利會觸發某些情節,影響故事發展;本地上一季的熱門是『演繹本』,以小舞台劇的形式進行,需要主持人加入,配以華麗服飾一同營造故事畫面;另一熱門類型『情感本』則講求觸動人心,進行時需要時間理解角色背景、想法,醞釀感受。」 完美演繹的劇本嚮導 Adam相信如果劇本是遊戲的靈魂,主持人(GM,Game Master)就是帶領玩家從現實跳進劇本時空的嚮導,「主持人要非常理解劇本、角色和流程,懂得控制玩家的節奏,適當時候幫助玩家推進。但最重要是能夠觀察到客人反應,例如是否很累想快點完結?需要多點時間思考?兇手會否因為你給予太多線索而不高興?不過,若要主持人完美帶領每一個劇本是很困難的,所以每位主持人都會有專屬劇本,於特定一至兩個劇本中呈現最佳的帶領技巧。」Adam創辦Playhard前,以玩家身份遇過一位非常出色的主持人,從進店第一眼看到他,已經感受到他完全進入角色狀態,出眾的表情、聲音和表達能力,令他不需要輔助道具或聲色影已經令劇本非常精彩。同一份劇本,不同主持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演繹手法,營造出獨特的氛圍,如果主持人能將某個劇本處理得特別好,則可成為他的專屬劇本。 不同文化下的玩家差異 Adam除了於香港開設劇本殺體驗館外,亦有於台灣設立分店,逐步拓展劇本殺的市場。劇本殺是一個需要面對面溝通、感受其他玩家情緒的實體遊戲,Adam享受與客人之間的互動,亦因接觸兩地玩家有感劇本殺對不同文化的人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台灣玩家視劇本殺為一種娛樂,就像觀看一部電影,會於早上或下午花兩至三小時完成這項活動,因此台灣人偏好『短本』或『體驗本』。而香港玩家則視之為一份『工作』,熱衷遊戲的人會不斷組團玩新劇本,下班後放棄晚飯趕至,專心解謎至凌晨,願意投放很多時間於這份興趣。」Adam樂見客人的轉變,透過與其他玩家互動的過程,有些客人由十分害羞到樂於與人溝通及分享自己,最令Adam滿足的是能幫助玩家提升社交技巧、投入遊戲。 劇本殺為玩家帶來「第二人生」,為席上每一位帶來點點滴滴的改變,透過體驗反思自己的人生,成為更好的人,大概這就是遊戲的意義。
January 23, 2024

復康與運動路上的陪伴者——運動治療師

傷患是運動愛好者最怕經歷的事,受傷後向誰求醫、如何在康復後重回原來的運動水平,都是患者需要面對的難題。近年,社會冒起「運動治療」的專業,運動治療師會在傷患評估與治療以外,按著患者的運動目標,制定合適而安全的復康及訓練方案,陪伴患者逐步重回受傷前的運動水平,讓患者與運動的距離,不再因傷患而變得遙遠。 現於英國進修物理治療碩士課程的卓欣,至今已任職運動治療師5年,過去曾隨物理治療診所為本地職業球隊擔任軍醫。她分享,運動治療在香港是一門新興行業,「在香港大概只有10年歷史,英國運動治療的發展比較成熟;現時在香港成為運動治療師都必需取得英國運動治療專業機構的註冊認可。」 設計運動方案 助患者重回傷前運動水平 提起運動治療,不少人都會聯想起物理治療,甚至將兩者混淆。卓欣說,物理治療與運動治療之間的差異,可以分為治理範疇、治療手法,以及針對性復康方案三方面。她解釋,運動治療師的職責包括治理痛症、駐場急救、隨隊支援及制定康復運動專項訓練,治理範疇主要針對人體的肌肉骨骼系統,「如果病人曾經中風,病情是涉及神經系統的部分,就要交由物理治療師處理。」不過,並非只有運動員或因運動而受傷的患者才可向運動治療師求醫,任何因姿勢不良引致的痛症,或涉及肌肉及骨骼的傷患,都可以向運動治療師尋求協助。而在治療手法上,現時本港可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的主要有四類醫護專業人員,包括中醫及物理治療師,運動治療師則主要透過手法治療、按摩、拉筋等方式治理患者。 「後續的復康方案可以說是我們與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分別。」卓欣說,不少運動愛好者都會擔心受傷後的運動表現有所退步,因此運動治療師在患者的復康路上擔任了關鍵角色,讓患者在安全、不刺激或加劇傷勢的情況下重拾運動訓練,甚至提升運動水平。「我們要先理解患者的復康目標,繼而制定針對性的方案,幫助他們重回本來的運動水平。」卓欣強調,理解病人是診症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一定要清楚患者的目標是甚麼,才可訂立最合適的方案,同時亦要懂得設身處地去理解患者,有時都要想像一下他們的感受,例如患者可能會因為受傷陰影而害怕做某些動作,或因疼痛而未能完成,我要了解他們做不到的原因及障礙,從而轉一轉訓練動作及方式,讓患者循序漸進地按照計劃逐步康復。」 理解患者需要 復康路上相伴進步 卓欣透過想像與共情理解患者,同時也因著自身經歷而與患者有所共鳴,「因為我十分明白那種渴求重返球場做運動的心情,所以我好想幫到他們(患者)。」中學時是手球校隊成員的卓欣,因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而錯過了中學生涯的最後一次學界比賽,「當時運動治療未普及,自己不知該如何處理,亦沒有尋求協助的意識,所以內心是不甘心的,很想可以重新打球。」受傷經歷在卓欣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亦埋下成為運動治療師的種子,「以前我只知自己想讀運動相關學科,畢業後可能做體育老師或康文署主任,但就是因為傷患令我留意到運動治療,令我踏上這條路。」 執業五年間,運動治療師的工作擴闊了卓欣的眼界,而要數最難忘的個案,卓欣第一時間想起一位打手球的病人。「當時他希望入選大學手球隊,卻受椎間盤突出影響,導致腳痹及難以發力,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卓欣坦言,知道他的目標是入選校隊,但當時距離選拔不足一個半月,「我心底裡其實覺得這目標難以完成,所以我的答覆都是『盡幫啦』,但在治療和復康期間病人真的很乖,跟從指示練習復康運動,所以康復進度良好,最後順利入選校隊。」通常一件事越難完成就越難忘,當患者順利達成復康目標,甚至重拾受傷前的運動水平,都會令卓欣特別滿足,「亦因為這樣,所以我喜歡運動治療這份工作。」 隨著不同運動項目的普及,卓欣相信,未來社會對運動治療師的需求會變得更大。現時,她亦選擇到英國進修物理治療,期望裝備自己,繼續在運動治療路上走得更遠。
January 23, 2024

走過哀傷:理解與應對Grief的五個階段

「哀傷」(Grief)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情緒,是一種因喪失而引起的情感反應,它可以因各種原因而產生,例如親人離世、結束一段關係或失業等。當我們面對哀傷時,往往會經歷一連串的情緒和心理變化,本文將介紹美國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Kübler-Ross在1969年提出的哀傷五階段以及一些應對方法,希望能陪伴你們走過哀傷。 第一階段︰「否認」 當面對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喪失時,我們可能會無法接受現實,並傾向於否認發生的事實。這是一種防衛機制,幫助暫時遠離痛苦的現實。 第二階段︰「憤怒」 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我們可能會因不公或無法控制的情況而感到憤怒。這種憤怒可能針對自己、他人或連帶的情況,並伴隨著情緒波動和挑釁行為。 第三階段︰「議價」 我們試圖與自己或上天達成一種協議,希望能夠改變現實或回到過去。這種議價行為往往是出於尋求安慰和安全感的渴望,可惜最終會被現實所打破。 第四階段︰「哀傷」 在這個階段,我們真正感受到失去所帶來的痛苦和哀傷。這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我們可能會感到無助、被孤立和深深的哀傷。然而,這也是必經的階段,我們需要允許自己感受這些情緒,並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處理它們。 第五階段︰「接受」 我們逐漸接受現實,並開始適應失去所帶來的改變。這不是代表我們會忘記或完全放下哀傷,而是學會了與它共存,並找到新的平衡點。 面臨哀傷時,這些階段可能不是按照順序進行,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時間交錯出現,每個人的經歷也是獨特的,沒有一種固定答案。以下一些小錦囊可能對你面對哀傷的過程有所幫助: 1. 接受情緒:不要試圖壓抑或逃避哀傷情緒,讓自己有時間和空間感受和表達情感,例如哭泣、寫日記、與親友談話或尋求心理輔導等。 2. 尋找支持系統:與親友分享感受和需要,以獲取情感支持和理解。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如心理學家或輔導員,他們可以開導、支持和引導你自我發掘。 3. 照顧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在哀傷的過程中,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適量運動和充足的休息有助保持身心平衡。 4. 尋找意義和目標:思考生命的意義和目標可以有助找到力量和希望。例如反思從失去中學到的教訓,或是尋找新的生活目標和意義。 5. 給予自己時間:哀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個人的恢復時間也有不同,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療傷和康復,不要急於從哀傷中走出來。尊重自己的節奏,並相信時間會幫助漸漸療癒。 無論你是曾經經歷過哀傷、正在面對哀傷還是親友有同樣經歷,請記住,你並不孤單,世界上有很多人願意聆聽和支持你。哀傷是一個人類共同的經歷,透過理解和應對哀傷的過程,我們可以更好地面對生命中的挑戰,並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希望這些小錦囊能對你們有所幫助,如果你需要進一步的支持,請不要猶豫,主動尋求專業人士協助。請緊記,你並不孤單,我們一同走過這段哀傷的旅程。 參考資料:Kübler-Ross, E. (1969). On death and Dying. New York: Macmillan.
January 23, 2024

攝影治療 與人同行

說起攝影治療(PhotoTherapy),常有人問:「攝影怎麼可以用作治療?」。相信很多人也不認識「攝影治療」,筆者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擁有20多年的攝影經驗,起初也沒想到攝影能與輔導治療扯上關係,直至在輔導室被一名求助者的故事啟發,打開了筆者提供治療的嶄新角度。 Mary(化名)求助時訴說自己脊骨傷患的故事:「病發時是春天,當時我常痛得在床上動彈不得,看著窗外綿綿春雨,內心就像天氣一樣鬱悶。後來,脊骨的病症經醫治後痊癒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每逢春天下雨時,我總是感到抑鬱,做事提不起勁,更不願外出接觸人群,這大大影響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筆者從多角度為Mary分析,認為在她的潛意識裡,將經歷脊骨傷痛的鬱悶與雨天連繫了,所以每逢下雨,患者都會感到鬱悶。有見及此,筆者便嘗試每天傳送一張有趣及歡樂的雨天相片給Mary,並請她靜心默想,相片畫面有的是可愛小孩穿著五顏六色的雨衣在戲水;有的是雨中盛放的美麗花朵,希望藉此幫助Mary重新把雨天連繫到開心和正向的事物上。沒料到這做法真的奏效,患者最終成功走出雨天的陰霾,不再抗拒在雨天外出,生活也不再受影響。 隨著智能電話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受助者會在輔導室打開手機相片庫向筆者分享他們的生活照。這也進一步啟發了筆者開始運用相片作治療工具,試圖幫助受助者從照片中認識自己的處境,從而解開心結,尋獲可行的出路。「相片是一面心靈鏡子,能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同時亦能勾起回憶。」,如治療師能引導受助者說出照片中的故事,讓他們重新聆聽自己內心的想法,能幫助患者更認識自己;治療師有技巧地作出提問和給予回應,亦能讓受助者感到被明白和支持,從而加深與治療師之間的情感連結。 治療師會用不同的方法作出介入,筆者則喜歡運用相片的畫面作為輔導的切入點,例如向受助者提問「這是誰人?他在做甚麼?」、「他在想甚麼?他有甚麼感覺?」 和「他現在有甚麼需要?他最想有甚麼發生?」。有時也會問一些「假如」的問題,例如「假如他有同行者,會是誰人?為甚麼?」,「假如這是電影的畫面,你是導演,你想故事有怎樣的發展?下一個鏡頭會變成怎樣?」,於對話過程中探索受助者的內心世界。 攝影治療源於攝影治療大師Judy Weiser所提出的五個攝影治療技巧,是一門專業且有效的輔導方法。在過往40多年間,已有40多個國家的助人者以相片作助人工具,並有效幫助了不同的社群。自此,筆者也正式將攝影治療的理論應用於輔導工作上。六年過去,一直以來的臨床經驗令筆者堅信,相片不單有利於個人自我探索和覺察,也因爲相片貼近生活,能更有效了解個人、家庭、團體小組以至公司企業中的人際關係。筆者希望透過照片連繫不同人,透過攝影和相片治癒更多社群。
August 17, 2023

日本聖花藝術導師 重現中世紀流行傳統工藝

青協開辦不同療癒心靈的藝術課程,希望大眾能透過創作的過程,練習專注,放下生活的煩惱,享受心靈平靜的片刻。日本聖花藝術為一門新興藝術,修畢課程學員更可考取專業協會的認可資格,展開藝術教學事業。日本聖花藝術源於日本結晶之花藝術學院,為石丸留美老師所設計的一門手作藝術,其靈感來自於西方國家教堂的馬賽克窗。石丸留美老師研究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希望透過簡單的工序,以仿玻璃畫的形式重現這款於中世紀流行又具歐陸特色的傳統工藝。聖花藝術運用了乾粉彩為主要的繪製材料,加上不同材料的配搭及工具運用,最終展現出接近馬賽克窗的效果。除了石丸留美老師提供的設計樣本外,學員亦能設計自己喜歡的圖形,製作獨一無二的「聖花藝術」。學員只需要於課堂內完成指定作品,即可申請由日本「結晶之花藝術學院」頒發的認可證書,自行開班授課及出售作品。 藝術創作與心靈療癒 課程導師李嘉雯(Manisha)認為藝術與療癒有著密切的關係,藝術令人感到療癒和心靈平靜,只要在創作的過程中專注當下,一直不停手、不間斷的集中繪畫時,大腦便能夠放空,不用再思考及擔憂日常的煩惱,達致心靈治癒的功效。以靜觀(mindfulness)活動中常見的Zentangle為例,其作畫過程展現了各種人生哲理。比方說,畫Zentangle的時候需要畫不同大小的圓形及不同方向的線條,過程中可感受到同一件事情,倘若從不同角度去了解及觀望,最終的結果也許會不一樣。 成為導師的必要條件 現時香港療癒藝術導師的工作形式主要為斜槓族或自由工作者,導師大多自行於不同社交平台宣傳及收生。要於芸芸導師中突圍而出,Manisha認為最重要是堅守初心,並勇敢踏出第一步。作為導師切忌要求自己做到滿分,只要自律、鍥而不捨的練習及改善,漸漸便會得到學生的認同。當擁有一群固定學生時,也要努力準備,不斷研究教學內容及進修,久而久之便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她相信任何人只要願意大膽踏出第一步,加上努力及付出,最後也能夠成為一位出色的藝術導師。除此之外,她亦提到與人合作的重要性,個人教學質素固然重要,但導師亦要學習與人合作,嘗試聯絡不同機構發掘工作機會,才能做到「長做長有」。
August 17, 2023

走進整理師的世界 探索物件與情緒的關係

香港土地寸金尺土,蝸居生活已成常態,如何善用有限空間締造理想生活環境,成為了都市人的必修課。每個人都希望擁有一個井然有序的家,但整理收納的技巧並非人人精通,因此社會衍生出新興行業—「整理師」,工作正是協助大家「執屋」。坊間歸納出不同整理收納方法,例如山下英子提倡的「斷捨離」和近藤麻理惠強調的「怦然心動」法則,整理師Jeffery解釋,其實這些方法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整理收納的過程,重新將生活重心聚焦於自己身上,從決定物品的去留到空間運用,逐步重掌生活的主導權,讓自己不再被物品牽著走,並於更寬闊的空間內,探索屬於身體及靈魂的快樂。 整理收納 修心之路 Jeffery是香港首位90後全職男整理師,他從小就喜歡乾淨整齊,讀書時已經開始幫助同學整理家中書桌,他大學畢業於心理學系,偶然發現了「整理師」這個職業,深感興趣,於是在工餘時間報讀整理師課程。Jeffery於學習過程中發現整理收納與心理學息息相關,「整理」除了是物質層面上的功夫外,更關乎如何與自己的內在溝通,這是梳理內心想法的過程。因此,他越學越感興趣,甚至辭去全職工作,考取專業資格正式成為整理師。許多人誤以為整理師的工作與家務助理或家傭相似,但實際上整理師的工作比想像中更複雜。每一個個案的背景及需要均有不同,所以Jeffery強調「睇餸食飯」的整理流程──根據屋主的需求和他們對理想生活的想法,再考慮空間大小、家庭成員數量作出分配及規劃,從而讓人、物件與空間保持平衡和彈性。 Jeffery認為物件堆積或是擺放混亂,其實也反映出人內心和思緒的混亂。「物件不會無故在家出現,它們的去留取決於我們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是由我們的思想控制。舉例來說,當問及屋主為何家中會有這麼多水瓶時,他可能會回應『可能旅行時會用』或者『可能之後有機會用得上』等理由,但又未能講出確實時間,這樣的回答某程度上反映出他內心對未來的不安或恐懼,所以不自覺作出囤積行為平衡自己的心理。有時候,當人們感到空間十分局促,除了物理上有太多物件佔據空間,也表示他們的內心已經沒有容納更多情緒的空間,所以空間對於人的情緒都有很大關係。」     了解個人喜好 打造理想生活 整理收納的第一步是先與自己好好溝通,了解自己想要怎樣的生活。每個人的喜好也不同,有人喜歡極簡主義,有人喜歡方便減少打掃,當中沒有對與錯之分。「當我幫助屋主時都非常注重他們的理想生活及喜好,如果無法了解他們的想法與價值觀,之後的整理行動都不會感到滿足,所以過程中要不斷思考這樣的整理是否符合自己理想的生活模式。」 每當接到個案,Jeffery就會以以下步驟為屋主提供服務。 1. 諮詢 – 上門前先了解屋主需要,再度身訂造整理計劃。 2. 重申整理目標 – 上門當日在有限時間內專注整理特定範圍。 3. 下架 – 拍下整理前的照片後,將所有要整理的物品,如衣服從衣櫃下架,令屋主可以掌握目前狀況,讓他們意識到確實有執拾的需要。 4. 篩選 – 以先易後難的方式作篩選。首先取出狀態不佳的物品,如發黃或蟲蛀的衣物,之後處理相同類型及功能的衣物,最後才處理有故事或回憶的物件,例如中學校服、結婚週年紀念禮物等。 5. 分類 – 根據屋主的日常習慣制訂合適的分類系統,例如按季節或場合為衣服分類。只有貼近日常喜好,才能將收納整理變成持久習慣。 6. 收納 – 根據物件的使用頻率、屋主的慣用手、動線等因素,重新規劃空間和分配物品的定位,有需要時會使用收納用品,令收取物品時更方便。 7. 善後 – 處理屋主捨棄的物品,除丟棄外亦可選擇捐出或回收,並於完成整理兩星期後跟進他們的情況,了解他們整理後的生活,以及有否調整的需要。 若要把整理興趣轉化成職業,透過整理空間協助他人改善居住環境,建議先認識整理的相關理論及技巧。近年不少機構也有開辦「整理師」培訓課程,如有意入行者不妨先報讀課程進修及增值,探索自己於此方面的潛能。要成為「整理師」,除了要學習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外,更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技巧、說服力及應變力,才能靈活地為客人設計合適的整理計劃。現時坊間的整理師很多時都是以自僱形式工作,同時可因應個人時間,選擇以全職或兼職形式投身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