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與狗狗互動反思自身,學習照顧、接納自己。治療並非在於能完成多少任務,而是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如何了解彼此。」
倪曉暉 (Debbie) / 認證高級動物輔助治療師、註冊社工
從事社工多年的倪曉暉(Debbie),12年前赴台深造動物輔助治療師課程,其後成立香港動物輔助治療協會,將狗狗帶入輔導與治療之中。藉著人狗互動,解開受情緒困擾或有特殊學習需要之兒童及青少年的心鎖,學習欣賞自己、培養同理心及改善社交,同時療癒心底脆弱的部分。
藉相處卸下心防 覺察自身情緒的需要
動物輔助治療可由社工、心理學家、言語、物理治療師或其他註冊助人專業主導,事前必須修畢相關專業課程。以動物作為介入手法,糅合心理治療、言語治療、輔導等不同領域,為有需要人士提供個人化服務。惟治療並非看診開藥,即使沒有言語交流,人與動物也可因著觀察與互動,產生微妙的連結。
Debbie以大腦鏡像神經元解釋,簡單如觀察動物睡覺,或輕撫動物毛髮,人類會不自覺地卸下心理防衛機制,繼而產生「快樂荷爾蒙」,感到放鬆及療癒。情緒病患者大多容易精神緊張,當留意到個案與動物互動期間,個案開始卸下心防,治療師便可適時介入,從旁指導個案調整呼吸節奏,加強五感覺察,讓他們在身心放鬆的狀態下宣洩情緒,嘗試與人交流。
面對自己或身邊人的情緒波動,未必人人都懂得如何應對。有時寧可埋藏,甚至否定自身的情緒需要。然而,我們與動物交流的過程中,可留意到動物也有情緒,當害怕、難過或憤怒時,他們自有相應的方法表達,如甩動身體、「鯨魚眼」、「飛機耳」等。Debbie形容這如同一面鏡子,告訴我們有情緒是正常的:「好多人覺得有情緒是一種錯誤,但狗狗很多時候會以較溫和的方法表達情緒,我們可藉此教導大家,難過或生氣時不一定要打架,也不一定要罵人,其實可以透過溝通解決。」有些患者很抗拒焦慮時出現的身體反應,如肚瀉、手震等,但動物有情緒時也會有類似的表現,「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很懦弱,但這是身體告知你它有需要被照顧時的正常方式。我們可透過狗狗的行為反思自身,學習如何照顧、接納自己。」
藉著與動物互動,反思的除了是自身情緒需要,更是與人交流的方式與界線。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學童在校易被標籤,或常因「坐唔定」而被罰,漸漸失去自信。Debbie指,動物輔助治療有助小朋友學習控制衝動行動和換位思考,「他們常常覺得自己有問題,與動物互動的過程會讓小朋友知道問題是源自你的行為,並非你這個人。當狗狗感覺安全,便會走近你。漸漸他們便會發覺,原來只要調節自己的行為,都可成為被信靠的人。」
與狗狗相處時學習控制聲量,玩遊戲時學習取長補短、團體合作,放下對輸贏的執著,通通都可用於生活。「他們發現以前進行團體活動時,於相處言談間會怪責同學,現在卻不會怪責狗狗,背後的原因是甚麼?我們會再與小朋友討論。他們漸漸學習到,即使當下多緊張,也要控制自己的言語和動作,即使遊戲輸了亦要欣賞自己和朋友。慢慢學習將這份對動物的同理心,放在他人和自己身上,做每個行為之前先考慮他人的感受。」在Debbie眼中,治療並非著眼於與治療犬完成多少任務,而是透過與牠們互動,了解彼此的需要,取自生活、用於生活。「不論是患有情緒病,抑或有特殊學習需要也好,希望動物輔助治療可幫助小朋友建立一套處世智慧。」
除了互相學習,對部分人而言,狗狗的出現更成為其生命重要的救贖。協會不時帶治療犬到兒童及青少年院舍探訪,Debbie憶述一名長住院舍的青年,多年來看著不同人進進出出,戒備心強兼對生命失去希望。惟自協會每逢週日帶同狗狗探訪,他的想法開始改變:「他說當時的人生希望,就是每個週日等待治療犬來探訪。一開門,治療犬就會衝到他身旁,他方發覺原來在這個世界上,有人在乎他。」經過10年相處,他不論開心、難過都會與治療犬及團隊分享,狗狗陪他長大,他陪狗狗變老,直至狗狗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時至今日,他努力上班上學,背後的動力也源於狗狗。「他說看到狗狗如此努力生存,雖然不知原因,但自己都想試一試。我們也留意到他的情緒愈來愈平穩,在相處的過程中建立更多自信 。」
對那位青年來說,治療犬是生命裏的光,燃亮孤獨的成長路。動物許多細微的動作,往往也能成為他人的力量。有研究指狗狗觀察力敏銳,能解讀臉部表情,看穿人類的情緒。Debbie分享在小組活動中,有時候治療犬意識到某位參加者的情緒低落,會特意舔他作安慰,或發現有人情緒不穩或緊張時,也會走近撒嬌。Debbie笑說:「有些狗狗見到人緊張,就會去做『和事佬』。」
服務確保動物權益 人狗平等 最重要享受
一般而言,治療師會攜同治療犬及主人一同進行服務。犬隻及主人需先經一年實習做治療學犬,並參與培訓課程,再投考國際標準治療犬團體試,合格方可成為正式的治療犬團隊。治療犬團隊資格試需每年續考,期間狗主亦需上課,以確保服務質素;在治癒他人的同時,狗狗和主人也有得著。10歲的雪橇犬Panda是治療犬之一,本來因前主人移民而居無定所,幸而獲新主人Gary收養。起初Panda性格內向兼缺乏安全感,參與服務後與主人變得更親近,「他更加黏我,打個眼色就知道我需要什麼,有時上課或做服務時,真的感受到何謂人狗合一。以前牠總是不表達自己,甚至做很多行為嘗試討好我們,怕被拋棄,但現時變得勇於表達,開心難過也好,有甚麼要求,我們都想為牠安排。」可愛的是,Panda穿上制服時更有自覺,更加乖巧溫柔。
至於對有十多年養狗經驗的Gary來說,參與治療犬培訓也帶來無數得著。既學懂細微地觀察寵物,解讀其安定訊號,準確理解他們的情緒和需要。即使牠們調皮或犯錯,也會以正向訓練的形式取代責備。另一方面,參與青年服務也讓他反思與家人、後輩的關係。
即使以助人為目標,也不代表可以要求治療犬無限付出,Debbie認為狗狗的身心狀態也要被妥善關顧。她強調治療同時需著重動物福利,如她會因應犬隻的個性分配活動,較活躍的可多參與互動,溫和安靜的則以靜態介入為主。治療期間亦會時刻留意治療犬的表情、肢體語言及行為模式判斷其狀態,若感不適可隨時休息或離開。治療小組的人狗比例亦經嚴格控管,狗與人的比例為1:3或4,每次只可由一人觸摸狗狗。在協會內,治療師、主人和治療犬的關係是對等的:「我們常常會想,動物可為人類帶來甚麼?其實我們也要顧及牠們的感受。在活動之中,我們最講求的是尊重和享受,而非要狗狗忍耐,其實人也同樣。」
動物輔助治療從不是單向的付出,治療犬最單純的接納與陪伴中,開啟了無數緊閉的心屝;治療過程同樣滋養著狗狗的成長,讓牠們在服務中找回自信、建立與主人的默契。當人類的言語未能解開心中的疑惑時,或許一隻治療犬的到來,能在治療過程中讓我們彼此接納,創造更多意想不到的奇蹟。
場地︰Paws Hero動物英雄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