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 Page 2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August 17, 2023

遺物延續生命 同行生死的旅程

親朋好友難得聚首一堂,憶記往事,說說笑笑哭哭,場面熱鬧,主角卻缺席。喪禮就是一場主角無法親身參與其中的儀式,但逝者是否真的無法「參與」自己的喪禮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不少人的反思及討論,「我們可以在生前準備身後事,主動創造自己的遺物,因為遺物定義人死後的存在,對人的價值十分重要。」三位藝術家成立藝團——遺物製造所,主張「自己遺物自己揀」,以藝術展開不一樣的生死教育,讓人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揉合藝術元素 探討生死的意義 遺物製造所由 Vicky(陶藝工作者)、Heyson(音樂製作人)、Hailey(文字工作者)三人組成,他們分別於不同藝術範疇各有所長。這個藝術團隊緣起於兩年前一個藝術設計節,其主題為探索「有用」與「無用」之界線。遺物正正是生前無用,死後才有用之物。因此他們便以遺物作楔子,籌辦有關生死及遺物的工作坊。創辦人表示舉辦不同工作坊的目的,是為了創造討論死亡的空間。傳統生死教育多以講座形式進行,偌大的禮堂聚集全校師生,單向接收台上資訊,若要發問,就必須面對眾人的目光,變相限制互動及表達空間。「不論現今社會的思想多開放,我們於日常生活中總是默默地被一些傳統思想限制想像空間,死亡不會是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相反藝術是一個相對輕鬆和豐富的方式讓大家討論『生死』。」 工作坊的內容包括撰寫遺書、編寫驪歌及製作骨灰龕,談論死亡不一定只有傷感,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反思。工作坊參加者的年齡層十分廣闊,不論是年輕人還是長者,所有人都持開放的心態面對及討論,毫無禁忌,只為了抒發潛藏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與朋友傾談期間發現不少人於日常生活的不同情況下,都會如電影般上演內心的小劇場,所以工作坊其中一個環節是讓大家嘗試寫下臨終前的獨白,我再為其配上音樂。記得有一位感覺很堅強的男生,原本是純粹陪朋友來參與工作坊,過程中只隨意寫了一句獨白,但在音樂的襯托及陪伴下,便流露了很多內心感受。」 Heyson 認為音樂擁有強大的力量,幫助人們進入及感受更深的情感世界,表達和體驗生命中既豐富又複雜的情緒,並能藉此滋養和療癒心靈。 對 Vicky 來說,遺物製造所就像一本「open book」,不斷收集各人的故事及對死亡的看法,同時讓人各取所需,而非向大家灌輸一套特定的想法。「活動中大家樂於分享,訴說的故事都很動聽。對於社會大眾來說,關於死亡的討論空間十分寶貴,所以我們想一直做此類型的工作坊,令更多人更開放、更不避忌地談生說死。現在每次舉辦活動都會期待著聽到不同人分享的故事,啟發我們對生命的感悟。」 籌辦創新企劃 開拓談死的空間 生死之重量,無法隨便帶過。遺物製造所除了籌辦工作坊、展覽及讀劇表演等實體活動外,三位創辦人同時在網絡以長篇文章分享關於死亡的各種知識。除了自身擅長的藝術領域,文章還涉獵舞蹈、電影、流行文化和外地風俗等,在快速即食的網絡生態中,呈現死亡話題之廣闊和重量。「每次發佈文章前,我們都會做足資料蒐集,就如讀書時準備藝術功課一樣,分享自己喜愛又有趣的事,不會視之為苦差或負擔。因此遺物製造所可算是一個長期的藝術專題企劃,我們十分享受過程,同時在經歷中自我探索,發掘更多不同的創作契機。」 他們自謙其運作模式「佛系」,然而細看之下,其靈活性都是有機多變。「Hailey 在展覽寫的故事在我腦海裡很有畫面,彷彿有人在訴說故事,所以就衍生出後來的讀劇演出。完成演出後大家想重溫故事,查詢會否有讀物,那時剛好有一個獨立書展,我們就決定將故事印成書籍。」遺物製造所的故事一頁緊接一頁,一年多以來所舉辦的活動都是回應受眾的反饋而出現,任由大家的思緒縈迴不斷,在有限的空間下感受無窮。「我們不是思想啟蒙,但希望與更多人同行,分享看法。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雖然這個旅程要獨自面對,但有人陪伴在旁的感覺十分重要。」在他們的創作和分享之中,死亡是如此充滿生命力。 勇敢直視死亡 看清生命的價值 俗語有云:人死如燈滅。然而當直視死亡的一片漆黑,看到的是更多當下的生活。「人一出世就面對死亡,只是大家都以為尚餘很多時間。」Heyson 自幼患病,遊走死亡邊緣,最接近死亡那次是在十七歲,仍未成年,卻一夜長大。「記得當時很痛,覺得終點快要到。腦海裡回想過往十七年的事,做過音樂會,出過唱片,就覺得自己可以離開了。」 所以害怕死亡嗎?不。他只怕家人擔心。成長是好好照顧自己的代名詞,去年再次病發,他獨個處理一切,面對死亡,他看到更多生命意義。「那次要抽骨髓做化驗,之後便決定如果將來有需要,我一定會捐贈骨髓。因為我感受過那種痛。」死亡伴隨著痛苦,但也給予他更多同理心,亦令他更覺生命有時,往後希望幫助更多人。 死亡於他們來說,除了重量,更多了一層溫柔質感,而非虛空的離去。「朋友之間,如果大家理解對方,一切計劃好,最後不論誰先離開,另一方為自己籌備喪禮,都可以是一件開心事。」Vicky 說時又望望 Heyson:「他都準備好自己喪禮歌曲列表,我會為他播歌。」態度輕鬆卻認真。 為離逝而準備 對生命負責 在華人社會中,喪禮形式有著不少局限,相反外國的選擇更多元化,生者與死者都以更開放的態度來面對離別。「外國比較幽默,會事前想一句說話刻在墓碑,讓人來拜祭他們時感到驚喜。最近讀了一本書 ——《棺材告白者》,記述外國一個幫死者在喪禮上跟現場的人『表白』的職業,講出在生時不敢表達的說話,內容不一定是『喜歡你』等正面說話,也可以是『我憎死你呀』之類的感受。」Vicky 亦曾撰文分享,墓園在外國也可是遊玩之地。在香港討論關於死亡的話題或場所時,是否也能持開放態度,而非一句「大吉利是」就避而不談呢? 對他們來說,完滿的死亡是可以通知家人,跟他們見上最後一面。「最好可以讓家人有多點心理準備,有時間及空間交代和處理好自己的身後事,讓我的離去就只是離去,他們只需要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就可以。」活好當下,不等如漠視死亡。自己的死,自己處理,才是完整地對生命負責。 遺物製造所,英文取名 about leaving,關於離開的,像個副題點出死亡本質——一種最接近永遠的離開。若然唯心一點來說,珍惜當下的美好,創造自己死後的存在,拒絕遺忘,生命便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下去。死亡再非一片虛無。
August 17, 2023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Vol.9 現已出版

青協生活學院《好學·生活》雜誌第九期現已出版,每期雜誌聚焦一個 關於學習、關於生活,也關於您和我的課題。今期雜誌封面故事邀請了解鎖音樂里程碑的雲浩影(Cloud),訴說她毅然開展歌手生涯的心路歷程;收錄幾位課程導師走上專業領域背後的專訪故事,分享其事業發展的初衷和理念;另為讀者探索環保、養生、工作等不同範疇的小貼士,發掘新興行業和本地小店的蹤跡,為讀者帶來一點點啟發。今期雜誌同時為大家搜羅2023年8月至12月的精選課程,涵蓋多個領域的學習,請即登入lla.hkfyg.hk,瀏覽更多課程資料。 我們希望,通過分享不同人士的故事,為正在探索的你帶來前進的動力,讓你超越昨天的自己,成就未來的你。 歡迎各位瀏覽線上雜誌內容,或到青協生活學院取閱雜誌。
May 24, 2023

第二屆「百家姓·你我他」藝術交流活動

中華姓氏源於上古,延續至當代。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華姓氏發展演變,延續傳承,昇華凝練,形成了一種內涵豐富、超越歷史時空、跨越地域國界的文化體系。眾多的海外華裔也通過華人姓氏來保留自己家族的血緣符號,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百家姓·你我他——海外華裔及港澳台地區青少年藝術交流活動」,以華人姓氏為主題,通過書法、繪畫、詩詞、朗誦等表現形式,讓海外華裔及港澳台地區青少年表達他們對自己姓氏的理解與傳承,將藝術性、知識性與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主辦單位 長沙市海外聯誼會 支持單位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廖靜文公益基金 香港青年協會 指導單位 徐悲鴻藝術委員會 創作主題 以「華人姓氏」為創作主題,通過書法、繪畫、詩詞、朗誦等表現形式,讓青少年表達他們對自己姓氏的理解與傳承,將藝術性、知識性與中華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 作品形式 1. 書法:軟筆(毛筆)書法、硬筆(鋼筆)書法 2. 繪畫:水彩、粉彩、水墨畫、油畫、蠟筆畫等 3. 詩詞朗誦:詩歌、散文、古詩、雜文等 參加資格 18歲或以下青少年 投稿方式 ● 參加者可透過活動投稿網頁填寫個人資料及上傳作品。 ● 書法及繪畫形式作品必須為JPEG或JPG格式,檔案大小在20MB以內。 ● 詩詞朗誦形式作品建議使用專業相機或智能手機拍攝短片,以16:9的橫向錄製,短片時長在4分鐘以內。 作品要求 (1) 作品需切合中華姓氏文化的創作主題。 (2) 書法作品:書寫與中華姓氏文化有關的詩詞、對聯、成語、文章等內容。 (3) 繪畫作品:創作一幅與中華姓氏文化有關的繪畫,如中華的英雄人物、歷史人物、典故與趣事等。 (4) 詩詞朗誦作品:可以自由創作並抒發對中華姓氏的理解,亦可選用與主題相關的詩歌、古文等作品,錄製短片投稿。 投稿時間 即日起至6月30日 活動證書 每位參加者將獲發活動參與電子證書,如被評選為優秀作品更可獲發優秀作品參展電子證書。優秀作品將於活動網上平台內展出。 公佈優秀作品 2023年7月 活動投稿網頁:https://jinshuju.net/f/bauQoS 投稿條款 ● 每位參加者只能提交每個形式(書法、繪畫或詩詞朗誦)最多一份作品。 ● 所有投稿作品必須為原創作品,如發現投稿作品並非原創,主辦單位有權取消其參加活動資格。如有違反版權條例,參加者須承擔法律責任。 ● 主辦單位將擁有所有參賽作品的一切版權、專利權和其他有關權利。 ● 主辦單位保留屆時及修訂活動規則的權利,並對活動評選結果擁有最終決定權,其他人不得異議。 ● 投稿時請注意投稿欄標註的要求,如投稿作品不符合要求將視為無效並取消其參展資格。
January 28, 2023

  青協生活學院將參與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教育及職業博覽」,於2月2日至5日期間設置攤位(1E-A25),歡迎各位蒞臨攤位了解最新及精選課程。生活學院導師亦會舉辦多場講座,有興趣人士可留意時間參加講座。   教育及職業博覽詳情 日期: 2月2-4日 (星期四至六)            上午10時至下午7時(開放予公眾人士) 2月5日(星期日)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開放予公眾人士) 地點:香港灣仔博覽道一號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港灣道入口) Hall 1D & E 更多資料︰https://www.hktdc.com/event/hkeducationexpo/tc
January 20, 2023

青協生活學院榮獲「TQUK卓越獎(中心)」

2022年度「TQUK卓越獎頒獎典禮」於1月15日舉行,承蒙TQUK對中心課程及資歷開發的肯定,青協生活學院榮獲「TQUK卓越獎(中心)」。中心會繼續會與TQUK合作,繼續維持專業及優質的教育服務,為學員提供更多廣泛認受的認可資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