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害發生時,最大的力量來自民間,當公營隊伍尚未趕到,我們要有能力自救,繼而幫助周遭的人。」
張清風 / 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創辦人
「求生」、「防災」概念,在香港一向較少被談及,然而張清風在求學時期已對這方面深感興趣和熱誠,數年前在社交媒體分享相關資訊,廣受歡迎。他相信社會在這方面有一定需求,決定成立香港求生及防災協會,提升市民的防災意識。
香港也要防災?
提及「防災」,普遍市民都會聯想起地震、海嘯等巨災,對香港這片福地來說,這些浩劫似乎跟我們沒有關係。清風表示災難不局限於巨型天災,而是泛指事件發生後,資源不足以彌補所造成的人命或經濟損失。災難可以分為天災和人禍,並根據其嚴重程度進行分類,如緊急事故、災害和巨災。儘管香港的天災較少,我們仍需具備防災意識,尤其要了解有關颱風、火災、水災、停電等本地常見災害的應對方法。
清風強調任何人都需要具備一定的防災知識,「舉例說,停電對一般人來說問題不大,但對於長者、失明人士和傷殘人士來說,尋求外界協助可能變得困難,因此做好預防措施對他們尤為重要。」加上氣候變化日趨嚴重,災害發生的機會相信只會有增無減,我們該如何提早準備,甚至在災害發生後快速讓社會復原,都值得探討。
在社會環境相對安全的香港,加上缺乏相關教育,令普遍市民缺乏防災意識;一旦發生災害,市民又往往依賴政府的應變措施。相比之下,台灣和日本的民眾更具備自救和互助的能力。「發生災害時,我們習慣由政府處理,等待消防、救護隊伍救援。其實災害發生時,最大的力量來自民間,當公營隊伍尚未趕到,我們要有能力自救,繼而幫助周遭的人。」
人人都能成為「防災士」
清風希望把來自日本和台灣的防災士概念引入香港。協會設立「防災士培訓計劃」,旨在提高個人在災害中的自救和互助能力,並強調社區的力量。「我們希望防災士能充當第一響應者的角色。倘若發生災害,在官方的救護隊伍到達前,防災士可以即時應變,率先處理一些問題。例如懂得急救的防災士能為傷者急救;有些則負責資源分配,判斷哪些人需要優先救援或撤離。」
協會的另一個目標是充當平台,讓眾多機構、企業之間的資訊流通。「香港的防災資訊相當零散,很多機構都有關於災害的應變資訊,例如緊急電話、逃生地圖、AED位置等,但這些訊息並不完善和流通。一旦需要查詢,將會費時失事。委員會計劃整合防災地圖,逐步統一防災資訊,以提升社會的整體防災能力。」
除了「防災士培訓計劃」,協會還開設了適合大眾參加的求生課程。清風表示,無論出海、行山、參與野外活動等,都可能發生危險。「大家切忌只依賴教練或專業人士的協助,自己也需要提高警覺,例如留意安全帶是否妥善扣好,以免因疏忽導致意外發生。」
協會又為弱勢社群、學校及不同機構舉辦針對性的活動和培訓,讓更多人接觸求生和防災的理念。例如以行動不便、失明人士的角度,設想他們需要甚麼技能,「一般人能處理的突發事件,對於這些有特別需要的人士來說可能變得相當困難。比起應變能力,他們更需要的是及早預防的能力。」
今年的天災預言成為熱門話題,清風笑言確實有更多市民向協會查詢或參加課程。「每當出現這類預言,大家都會忽然提高警惕。大家有預防的意識當然是好事,不過日常生活中的災害更需要大家留意。學會基本的知識後,才能學習和處理更大型的災害。」我們當然希望預言不會成真,但清風希望藉這次事件,喚起大眾的危機意識。「有學員在參加課程後,在家中準備了求生包。我認為這是個好開始,大家除了參加課程,更應實踐所學。」
若大家都想未雨綢繆,準備防災的基本工具包,清風建議準備一個「72小時求生包」,內含水、食物、替換衣物、醫療用品、衛生用品、重要文件等。「預先準備好求生包,當發生事故時就能立即離開,亦有更多時間應對問題。這些物資在家中就能找到,很值得大家提前預備。」清風還建議大家預備一份「緊急應變計劃」,寫下親友的電話、公司和學校的聯絡電話;還有個人醫療資訊,例如血型、長期病患、食物敏感等資料。萬一手機沒電或失靈,都不至於失去聯絡和其他重要資訊。
防災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每位市民的責任。隨着環境變化,相信防災和求生知識,將成為未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