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在現今多元的教育環境中,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的普遍程度正顯著提升。根據香港立法會《數據透視》文件統計,公營普通學校中,最常見的SEN類別為「特殊學習困難」(如讀寫障礙),其次為「注意力不足/過度活動症」(ADHD)及「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而後兩者的確診率更持續增長,反映SEN議題在教育體系中的迫切性。
然而,SEN學童的支援需求與現有資源之間存在明顯落差。前線教育工作者包括教師、社工、課外活動教練及家長,普遍面臨專業知識不足的困境,當遇到學童情緒行為等問題時,往往感到束手無策。例如將ADHD學童專注力不足的情況簡單歸類為「紀律問題」,或將自閉症學生的固執行為標籤為「頑固不合作」。這些誤解不僅延誤介入時機,更可能加劇學童的挫敗感,形成惡性循環。
培育具多元視角的SEN支援人才
青協生活學院旨在為前線教育工作者提供專業培訓,「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培訓證書」課程由2023年起獲資歷架構認可,至今已成功舉辦逾20屆。課程由跨專業團隊授課,包括特殊學習需要訓練導師、資深輔導員及職業治療師,導師Sony分享︰「SEN學童所面對的困難及挑戰是多面向的,學業表現、社交技能和情緒發展均可能受到影響。以不擅於言語表達及理解的學童為例,除了影響課堂學習狀態,也會因詞不達意引起誤解。不論同儕的了解、教育者的諒解及家長的明瞭皆是孩子的後盾,通過持續引導及陪伴他們學習成長,有助帶領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故此,及早發現和識別這些學習需要至關重要。」
當教育工作者具備SEN的基礎認知,能有效提升學童的學業成效與社交適應力。導師將帶領學員於33小時的培訓內學習多元教學䇿略及支援手法,Sony表示︰「加強學員對SEN兒童行為特徵的掌握,能讓我們一同培養多角度的理解及調整共處方式。同時,促進多元的學習環境,達致家校與社區對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的理解及融和,也有助他們展現各方面的潛能。」
前線支援的現實挑戰
現於中學擔任教學助理的Pansy,早在七年前報讀了學院的特殊教育需要(SEN)短期課程。時隔數年,為精進專業知識並掌握當前社會對SEN學童的最新支援策略,她選擇重返課堂進修。「我的工作日常需要為SEN學童提供個別化支援,並在課餘時間協助教師進行相關訓練。」Pansy分享帶領學生赴內地考察的經驗:「在陌生環境中,對SEN學生的貼身照顧至關重要。課堂所學到的支援技巧,在實務場景中發揮了實質效用,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論與實務結合的重要性,不但提升了我的工作效能,更讓學生們有所得益。」Pansy特別強調,理解SEN學生的行為表徵是支援工作的核心關鍵。「每個行為背後都反映著特定需求,透過學習有效的溝通策略,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
當我們學懂以適切的方式走進SEN學童的世界,他們的潛能可能超乎想像。SEN支援除了能改變個別學童的成長軌跡,更可塑造一個更具包容性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獨特潛能得以充分展現。
在兒童範疇,言語治療主要協助有言語及語言障礙的孩子,提升溝通、學習及社交能力。家長及教育工作者是孩子最親近的照顧者,如具備基礎言語治療知識,就能於早期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讓孩子在最佳時機得到合適的幫助。
言語障礙不容忽視 及早認識治療知識根據香港衞生署的數據,2022年確診「語言及言語發展遲緩或障礙」的病例已超過4,000宗,成為兒童發展障礙中最普遍的類別。在不同論壇上,常常看見有許多家長尋求孩子語言發展的建議,「小朋友在兩歲時尚未開始說話,應該怎麼辦?」、「我兒子目前讀K2,但老師反映他的發音不夠清晰,我如何能幫助他呢?」、「我的女兒已經三歲,卻尚未能說出完整句子,這是否正常?」作為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流利且自信地表達內心的想法。然而,當孩子的語言發展滯後於同齡夥伴時,家長往往會感到焦慮,並不安地思考導致語言遲緩的潛在原因。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青協生活學院於2023年推出了資歷架構三級認可的「支援兒童言語及語言障礙培訓證書」課程。課程旨在提供具理論基礎及實用的言語治療知識,幫助照顧者更有效地支援孩子的語言發展。言語治療師及課程導師Rosanna表示:「零至六歲的幼兒階段,是孩子大腦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腦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在此階段會迅速增強,使孩子能夠更快地掌握語言技能。」她希望修畢課程的人士能夠學以致用,協助孩子更好地表達所思所想。Rosanna指:「如果孩子無法清楚表達自己,將會影響他們的日常溝通能力,妨礙與同齡小朋友建立友誼,並可能阻礙其社交發展和情緒調節能力,甚至引發以不當行為(如大聲哭鬧)來表達需求的情況。」這些因溝通障礙引發的情緒和行為問題,無疑為家長和前線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不少的挑戰。
學以致用 朝言語治療師發展在香港中文大學通識教育部任職助理教師的李盈茵(Natalie),在日常工作中會接觸到不少學生。她察覺到有部分學生有言語障礙特徵,但不知道該從何入手提供協助。Natalie從工作中發現自己對言語治療十分感興趣,而且得知言語障礙好發於各年齡層人士,掌握言語治療技能可以讓她幫助不同界別人士,亦對她的現職工作有所裨益。因此,她決定報讀「支援兒童言語及語言障礙培訓證書」,學習專業知識。
Natalie指出:「由於我們缺乏實戰經驗,所以導師在課堂上分享了不少在中小學及殘疾院舍的工作經歷,讓我們得知可能會面對的突發情況。此外,導師提供了不少網上或書籍所欠缺的資料,讓我學會如何初步分析問題所在,並了解到同學的實際需要。」Natalie引述了導師的一句說話:“All behaviour i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這句話不僅富有啟發性,還讓她更加確定進修言語治療碩士的目標。她希望在認識更多不同的治療方法後,能夠將其活用於工作中,發展事業的同時,盡力幫助言語障礙患者減少生活不便,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
如果我們願意用心對待言語障礙的患者,可以減輕患者在成長階段所遇到的困難,提升患者各方面的能力。面對日益增長的語言發展障礙案例,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參與顯得尤為重要,唯有共同努力,才能為有需要的孩子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