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現正實施「一校二社工」政策,由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輔導組教師及社工組成7至8人的輔導團隊,負責全校學生的輔導需求,工作負荷相當沉重。在此架構下,一般教師亦需具備基本輔導知識,以便在課堂教學及校園活動中及時發現學生的異常狀況,提供初步支援。
青協駐校社工Hazel具多年青少年及中學駐校輔導經驗,她分析校園輔導現況時指出:「學生輔導需求很大,若未能及時察覺,便可能錯失介入良機。」Hazel將學校常見的個案歸納為五大類別︰
1. 教師轉介個案︰教師從課堂上察覺到學生有異樣,例如頻繁缺席、與同儕互動困難或學習表現驟變,便會轉介社工處理。
2. 家長主動求助︰駐校社工作為相對容易接觸的專業資源,當家長察覺到子女的行為有異常時,會主動尋求協助。
3. 銜接追蹤個案︰部分學生於小學階段已接受輔導服務,升中後仍需獲取支援。當駐校社工接獲轉介資料後,會持續跟進,預防支援網絡中斷。
4. 學生自主求助︰駐校社工會透過校內的小組和活動,讓學生認識駐校社工和相關的服務,讓學生於有需要時主動求助。
5. 社工主動識別:從平日觀察或透過小組或活動,識別有情緒困擾、社交困難或家庭問題等的學生。
學生個案的問題主要以情緒、家庭、升學及行為問題為主,Hazel分享實際輔導策略︰「我們會針對學生的需求採取不同的介入方式,改善情緒或行為問題多以單獨面談形式;提升社交溝通則會以小組形式提供協助,透過場景設置模擬日常互動場景,幫助學生在安全環境中學習人際技巧。」
學校社工的多元輔導角色
社工的工作範疇相當廣泛且具系統性,不僅需要直接輔導學生個案,更需與老師與家長溝通,確保學生在不同場域都能獲得適切的照顧。此外,行政工作亦不可或缺,必須有系統地記錄每個個案的輔導進程與狀況變化。在眾多個案中,社工會根據危急程度進行分級處理,例如對於有自殺傾向的高風險個案,會採取更密集的追蹤模式。Hazel特別提及一項較少人知曉的工作︰「陪診亦是社工的工作之一。當學生需要接受醫療評估時,社工會陪同家長前往診所。由於家長未必能精準地表述孩子的狀況,社工此時就扮演關鍵的溝通橋樑,以專業角度向醫療團隊說明學生的整體情況。」
然而,社工的專業能力亦有其界限,當個案問題超出校園或社區資源所能負荷時,便需要轉介至其他專業單位協助。每個個案的情況都不一樣,表徵問題背後往往隱藏著不同需求。例如,學生近日經常缺席,可能與情緒或社交問題有關,找出問題根源,針對學生的需求提供協助會更有效。Hazel強調:「若未能釐清並處理核心問題,單就表徵問題進行介入,其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專業團隊協作與持續學習
社工與教師在校園輔導工作中各司其職,教師憑著每日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仔細觀察其行為表現與需求;社工則利用課餘時間進行小組或單獨輔導,亦會就個案的需要為學生或家長提供社區資源,例如介紹學生認識青協青年空間服務,透過參與義工活動,擴闊視野及增加與社區的連結,提升個人發展。專業團隊互補不足,這種協作模式能透過不同場景了解學生的需要,再按情況互相配合,作出最適切的支援。
隨著社會變遷與個案複雜度提升,社工專業正面對新一波挑戰。社會工作本科的訓練已不足以應付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持續進修不僅是專業要求,更是提升支援服務質素的關鍵途徑。如Hazel所言:「專業進修應考慮廣度與深度,除精進各類輔導技巧外,培養多元興趣與藝術專長也能成為有效的溝通媒介。」她以「屋樹人心理投射分析」為例,說明如何透過簡單的繪畫活動,洞察學生潛意識中的真實想法。這些看似微小的專業累積,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發揮意想不到的輔導成效。
學校支援系統中的顧問
如學校資源較充裕,輔導團隊會加入輔導心理學家,肩負獨特而重要的「顧問」職責。相比教職員及社工,輔導心理學家在校園心理健康工作中特別著重「預防性介入」與「系統性支援」。輔導心理學家Chloe解釋,他們的工作範疇涵蓋三個重要層面:首先,在政策層面,他們協助學校制定符合心理學理論的輔導策略;其次,在專業發展層面,他們為教師設計培訓講座及工作坊,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心理輔導敏感度;最後,在實務層面,他們會協調家長、教師和社工團隊,共同建構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支援網絡。Chloe指出,輔導心理學家需要運用專業知識,將心理學理論轉化為切合學校實際需要的介入方案,與學校攜手制定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全面計劃。
輔導心理學家亦會提供心理諮詢,透過一對一面談幫助學生建立正向心理。在學校輔導中,普遍可分爲三級支援機制:第一線教師負責初步識別需要支援的學生,將其轉介至駐校社工;當社工評估個案涉及較複雜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則會啟動第二級轉介機制,將個案交由專業人士跟進。
Chloe亦分享,在實務工作中最常見的是青少年焦慮問題,主要表現為三大特徵:「過度憂慮未發生的事情」、「對他人的期待過度敏感」及「持續的緊張與不安狀態」。Chloe強調,面對青少年個案時,有效的輔導始於信任關係的建立,而這個過程則需要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的結合。
建立全面的支援網絡
近年,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需求持續上升,學校、教師、社工團隊及家長都需積極提升心理健康支援能力,以應對前所未有的壓力。Chloe建議學校可與輔導心理學家合作,針對學生、家長及教師的需要,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正向心理講座。例如,教導學生如何辨識情緒困擾、尋求適當協助,並培養正向心理;提供實用技巧,幫助家長及教師與孩子建立互信關係,並及早察覺潛在的心理健康危機。
Chloe相信講座能有效提高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但若家長或教師希望更深入掌握輔導技巧,專業進修是其中一個有效方法。以參與由輔導心理學家主導的工作坊或培訓課程為例,學習如何應對學生的焦慮、社交障礙或家庭問題,從而提供更適切的支援。心理健康支援不應只依賴單一專業,唯有學校、家庭及輔導團隊(包括社工、教師及心理學家)緊密合作,才能為學生建構一個全面、可持續的成長支持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