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護是與病人接觸的第一線,必須記住我們的服務對象是人,不是物件,有沒有用心對待他們,病人會感覺到的。」
魯慶榮博士 / 臨床生物醫學博士
牙科、疾病研究、化驗、太極、教學,乍聽之下互不相關,卻都是魯慶榮博士花了大半生鑽研的題材。凡事喜歡理解全貌的魯博士,鍾情於醫學研究這片廣闊大海裏暢游。他由自身興趣出發,從不同領域梳理脈絡、理解當中的邏輯如何與病理學相扣、在不同之中找相同,漸漸越游越深、越游越遠,甚至「游」進大專院校擔任講師,又在坊間指導醫療課程,為醫療行業培訓出一批又一批新血,將「醫療工作是對人不是對物件,要用心做」的宗旨傳承下去。
現職臨床化驗主任的魯博士,出身自香港大學牙科,畢業後按著興趣踏上了醫學研究及教學之路,同時又在化驗前線協助社區組織進行診斷普查,當中包括由政府牽頭的大腸癌篩查計劃。魯博士分享,自己是受大學教授影響而對醫學研究萌生興趣,「我喜歡了解全身的病理,最深刻第一次上病理課,教授說發炎反應是貫穿每時每刻,當時不太理解,後來發現原來生活中的一個踫撞、感到痛楚,都是發炎反應的一種,那時才明白,原來病理可以很簡單、很有趣,於是就想研究更多。」
醫學研究過程擴闊了魯博士的眼界,讓他得以用更廣闊的視角了解疾病。魯博士的研究包括女性內分泌生物標誌與乳腺癌的治療方法、牙周病患者遺傳基因的變異等。本身熱愛太極的他,甚至將太極融入醫學,藉著太極拳調整癌症患者思緒,以及紓緩內在不適。不過,魯博士發現習太極對癌症病人而言,效果不太理想,「病人在化療期間內心世界很混亂,很多時都記不住招式,變相達不到效果。」他因而思考以太極拳作為「預防」疾病的可能性,並將太極推廣給普羅大眾,期望透過強健身心作為最直接的疾病預防。
魯博士的想法恰好與預防醫學接了軌,「其實不應該只由末端治療,如果器官損傷後才進行治理,無論是時間還是金錢的代價都好高。」魯博士透過教學、講座、運動等方式入手,由「末端治療」改變為「前端給予」,透過講解病理提高大眾對預防疾病的意識,「我教書時會解釋很多疾病從何而來、如何預防疾病等內容,讓年輕人知多一點。」
除了以教學推廣預防醫學,魯博士亦積極教授醫療相關的職訓課程,為行業培訓新血。2009年起,魯博士在青協教授「醫務所助理證書課程」,上至病理、化驗,下至診所接待都一一涵蓋,「助護是一個醫生很信賴的角色,一個細心、有責任感的助護,可以為醫生減輕很多旁枝功夫。」
有別於護士,診所助護的角色有如診所裏的行政人員,是具備基礎醫療知識的助理,職務範疇還涉及接待病人、處理病人投訴等行政工作。魯博士解釋,由於醫療行業人手不足,加上醫院對護士專業需求大增,「如果要護士於診所工作,成本太高亦太浪費了」,行內因而衍生助護一職。而在昔日的醫療制度下,「助護」工作範圍廣,只要修讀相關課程及接受訓練,便可以到不同醫療場所工作,後來制度改革,按前線需要將助護細分為「醫務所助理」、「二級病人服務助理」、「三級病房助理」等不同崗位。
魯博士說,一般助護的訓練及學習包含病理學知識,「不會學到好深入,大概是護士學的50%,但助護也需要知道一些病理學基本邏輯,如疾病常見症狀、如何用藥等。」另外,助護亦要精通基礎臨床技術,例如抽血、量血壓、「篤手指」驗血糖及洗傷口等,而每個技術操作都有箇中細節。以洗傷口為例,動作看似簡單,但清洗時必須好好包裹鐵鉗,避免因直接觸碰而導致傷口破損,或將細菌帶入傷口,「如果醫生做完手術,但助護洗傷口時處理不當,將細菌帶入傷口導致發炎,那麼醫生就要重新處理,或令疤痕變大,破壞了之前的過程,繼而令病人失去信心。」魯博士又指,昔日不少助護為病人抽血時,為了令血管更明顯而拍打病人的手,「如果拍打可以令血管更明顯,那麼用重物拍打不是更好嗎?其實拍打只會令紅血球爆裂,是不理想的做法,由此可見正規的學習和訓練對助護而言是相當重要,理解背後的原理就不會這樣做了。」
診所管理技巧可說是助護的必修課,亦是魯博士相當重視的一環。「助護是與病人接觸的第一線,所以助護的工作方式會直接影響一所診所的形象,必須記住我們的服務對象是人,不是物件,有沒有用心對待他們,病人會感覺到的。」魯博士分享,在英國家庭醫生制度下,助護會在病人求診翌日致電跟進病情,魯博士上課時也會遵循正規制度而教,「這樣病人會覺得暖心,不過實際操作上,是否打電話跟進就要視乎診所醫生安排而定。」
執教課程16年, 魯博士遇過不同背景的學生,由家庭主婦到60歲退休人士都有。其中學生Connie本來從事飲食業,為了探索轉行的可能,她在一年前修讀了醫務所助理證書課程。Connie分享,自己一直對醫療行業感興趣,大專時亦曾修讀醫療課程,當時的導師正正就是魯博士。時隔數年再修讀助護課程,Connie才深入地認識到助護的工作以及當中的細節,「修畢課程才發現原來要很細心。」Connie對課堂上魯博士教授如何以傳統方式量血壓十分深刻,「量血壓的原理是透過臂套充氣先令手『無血行』,到放鬆後血就會一下子衝過,理應會聽到聲音;但起初不理解何謂有聲音,因爲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手又都會有細微的分別,十分考驗耳朵的靈敏度。」
Connie修畢證書課程後,曾於大專院校繼續進修,然而在課程中發現自己性格不適合當助護,因而未有投身相關行列。不過,Connie卻將學到的醫療知識帶入生活,「有一次工作時被熱水燙傷腳,傷口面積很大,幸好我學習過洗傷口,所以當下就知道該如何妥善處理。後來發現,經處理後的位置接近沒有疤痕,但相比之下,有同事曾有同樣的經歷卻留下深深的傷疤不退。當時我就明白到原來上課學習到的東西是可以活學活用。」魯博士隨即補充:「教學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影響到人。」
Connie笑說,魯博士喜愛用生活化例子講解理論,生動又易入腦,惟在大專院校上課,就要面對大量學名和醫學理論,反差大得有點吃不消。魯博士笑著回應:「教學也是要用心,生活化、體現化,學生吸收到,才會終身受用。」教導學生用心對待病人的同時,魯博士亦以真誠對待學生。教學多年,魯博士為行業訓練過不少新血,亦見證不少學生畢業後投身其他行業,「最後未有從事醫療行業都不要緊,最重要是他們能活用知識,像Connie分享那樣,這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