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坪石青年空間「篆刻藝術課程」導師
「傳統等同老土、現在無人喜歡?這二字看似如此。但可否把它變成當代事物,讓它因時制宜?」
從格子花紋的窗外窺探,在白色長枱前,他左手扶著一個小木箱、右手拿著雕刻刀,在一盞黃燈下凝神工作,這是篆刻家江凱勤(Thomas)創作篆刻印章時的一幀日常寫照。篆刻在大眾眼中,可能是帶古板的傳統藝術,但在Thomas眼中,縱使傳統二字或帶著跟不上潮流的意味,但只要添上新想法,也可成為吸睛的當代藝術品。
傳統VS當代藝術 創新思維賦意義
鑽研篆刻印章多年,Thomas認為它具備三千年的歷史文化,卻未必發展得宜。「傳統等同老土、我媽才會做、現在無人喜歡?這二字看似如此。但可否把它變成當代事物,讓它因時制宜?」對於「傳統」,Thomas以「各解」二字回應,「以蘋果為例,你對它有多理解?紅的、甜的?但我也可以從化學、營養成份等不同層面理解。談上篆刻,一般人或會說是印仔或中國傳統,但同時亦可有更多深層理解。」他認為人們經常把重心聚焦在事物的廣泛意義,因而被困在盲點,對篆刻的理解亦如是。因此,他提倡「當代篆刻」的概念,致力以創新思維,延續篆刻被標籤為「傳統」的藝術生命。
然而,在時代的洪流中,如何覓一處狹縫留下自己的主張,則視乎藝術家。「我對篆刻的主張,是它能否進入當代世界,限度有多大?我有一個十字架形狀的作品,是具有6個面的印章,6面都刻上帶乾淨意思的單字。如果6面都要印,手一定會變髒,有趣的是有時你或想追求意識上的潔淨,但可能整隻手都會變得骯髒。因為篆刻可做6面印,也只有篆刻會在印的過程中弄髒手,故有些語言、故事只有篆刻才能表達。」Thomas亦鍾情把字體設計混合篆刻,配合文化、字的形態和成語典故,讓思想賦予篆刻意義。
融入社區藝術 享受箇中趣味
Thomas指近年興趣班風氣盛行,或多或少令篆刻開始被人注意,但要令篆刻被廣泛認識,則要靠藝術家的努力。「作為藝術家,其中一個任務是要傳道,告訴別人這項藝術的存在。」除了創作篆刻、參與藝術活動外,Thomas近年開始教授篆刻,由淺入深,先教字體設計概念、線條、印章種類等,後雕刻簡單圖案、文字,當中給學員留有創作空間,「想刻甚麼由他們決定,最重要是知道自己想造甚麼。教了方法,但做到多少款式和花樣,只能靠自己。」
課程會安排學員走進社區,使用印有篆刻作品的快速生物分解貼紙貼在任何物件上。此想法源於兩年前,Thomas跟朋友把篆刻貼紙貼在社區角落,貼上篆刻貼紙後,該事物彷彿烙上他的印記,亦啟發他思考篆刻與社區的聯繫,更把這項社區藝術計畫推廣至中學,「有學生貼在垃圾上,說要收藏垃圾;也有人貼在電話亭的話筒上、渠管上。」篆刻不是只坐在工作室內默默雕刻,也可以讓大家在慣常的生活空間中,以第二個角度去看,或者能再發現這世界的新奇,而每個人留意到的事物都不一樣。
課堂後發現不喜歡篆刻,Thomas亦指沒問題。他認為導師是旁觀者,只需從旁鼓勵、陪學員做作品,跟他們一起感受其創作、生命的歷程。「曾有學生在課程問卷上寫:『篆刻很難。』我覺得很感動,若非認真上課、有參與,他怎會知道難?上課其中一個得著就是理解和發現自己,這就是所謂的生命經歷。你不參與、沒經歷過,不會知道你不需要、不喜歡甚麼;能享受課程,參與過,已經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