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當了註冊音樂治療師已經10多年了,合作過的受助者多不勝數,包括發展遲緩的孩子、住院的病童、受情緒困擾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以及患有認知障礙的長者等等。找到適當的治療對受助者固然重要,但照顧者的需要及他們對受助者的支持及堅持同樣重要。
多年前,筆者在一間地區長者中心提供音樂治療服務,服務對象除了是10位患認知障礙的「老友記」,其中一節是提供服務予這10位老友記的照顧者,希望幫助照顧者建立社交支持網(social supporting network),並學會小技巧以音樂及藝術幫助自己減壓,從而提升正面情緒。
個案主角阿玲(化名)是一位照顧者,爲了照顧患有認知障礙超過10年的丈夫,阿玲需辭去本來的工作,全職照顧丈夫。本來喜歡經常去旅行的他們亦因爲丈夫的情況而要留在家中,最多只能在家附近走走。在400多尺的家中朝夕相對,阿玲與丈夫的爭拗愈來愈多,漸漸讓她覺得照顧丈夫的壓力與日倍增,負面情緒抑壓到面臨崩潰,卻找不到適合的人傾訴。
筆者接觸到阿玲的時候,她面容憔悴,心事重重。在進行小組時,筆者邀請照顧者們參與一個叫「音樂意象(Music Imagery)」的音樂體驗——照顧者聆聽筆者所挑選的音樂,讓音樂帶領想象,然後把他們在想象空間中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畫在白紙上,再作出分享。作爲治療師的筆者除了「控制」音樂的播放外,更要觀察參加者的狀況,若在想象過程中出了狀況,如哭泣、呼吸急速等,就要立即協助參加者。在聆聽音樂初期,阿玲閉上眼睛,在音樂快要完結時就睜開眼睛,拿起了顏色筆徐徐繪畫起來。在分享環節時,阿玲說:「我喜歡畫畫。自丈夫患病以後,我每天勞累地照顧丈夫,早已忘記了自己的這個興趣。剛才在繪畫的過程十分享受,煩惱盡消。以前自己不也常常提起畫筆畫畫嗎?很感謝剛才給予我me time,讓我再次認識自己,再次找回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找回堅持繼續向前行的動力。」
以上的個案令筆者印象深刻,不單是因爲看到了參加者在音樂及藝術介入後的改變,更提醒了筆者在累的時候需要先照顧自己,尋回初心,才能在人生的崗位上繼續堅持下去,像個案中的阿玲一樣,透過音樂配合繪畫的me time重新認識自己,找回堅守人生崗位的理由,使生命過得更豐盛,更光彩,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