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協生活學院「情緒導向治療(EFT)入門」課程導師
「情緒導向治療不是要令人開心、不悲傷,而是協助人們在盛載傷痛時,不再困於傷痛之中。」
心跳加速、毛孔擴大、胃痛……都可能是情緒發出的訊號;即使看不見、抓不住,情緒還是自有方法,讓人意識到它的存在。假若把訊號忽略掉,未有妥善處理或安撫情緒,負能量便會在體內堆積,把我們真正的需要遮蓋掉。「負面情緒有如污水,必須經過過濾和處理才能排出。」情緒導向治療師梁何昭文(Selina)把治療過程形容為過濾, 將治療師的身份比作潛水教練,引領人們深入探尋問題核心,直面所需。
學習共情同理 體驗被明白的滋味
心理治療有不同的門派,各有切入點。本為註冊輔導心理學家的Selina,於2007年首次接觸情緒導向治療,隨情緒導向治療理論始創人、教授Leslie Greenberg訓練。雖曾在大學擔任資深輔導員廿載,Selina坦言初次接觸情緒導向治療時,對它的威力感到十分驚訝,深深體驗到它讓治療過程更快、更到位。她解釋,情緒導向治療著重於引導人透過身體反應,意識情緒所在,並以歷程與體驗了解自身狀態,找出情緒建立源頭,從而解決、釋懷,「是要將腦和心並用」的治療方法。
Selina在青協開辦為期一日的入門課程中,教授情緒導向治療理論,讓學員練習「共情同理」和作身體體驗。她補充,同理心對情緒導向治療相當重要,「要用心去感受,因應對方的說話,在合適的地方作情緒回應。」因此,她會在課堂中安排學員分成小組,每人分享一件事,其他學員則要用心感受對方在話語中流露的情緒,從而作出回應。Selina分享,有學員反映過程中感覺自己被明白、被聽見,獲得一種安全、舒服的感覺。
坦誠面對自身 用時間照顧情緒
亞洲人文化較為保守,面對情緒的態度也如是。她坦言,情緒導向治療在香港仍未廣泛應用,希望透過入門課程讓從事心理輔導相關工作人士,對情緒導向治療有多一點認識,幫助自己或他人。Selina留意到,不少人不相信、甚至否定情緒,但當負面情緒在體內積聚太久,選擇逃避反而會帶來負面結果,「例如分手,可能問題本身有5分,但因為我們不去處理那些情緒,問題就會演變成10分嚴重,往後更難梳理。」Selina說,多打開心房、與自己聊天是正面處理情緒的方法。情緒導向治療師的工作正是為受助者找出痛處,「不是令人開心、不悲傷,而是協助人們在盛載傷痛時,不再困於傷痛之中。」
近年社會對情緒處理的意識逐漸提升,坊間出現不少情緒管理的自癒方法。平日我們也可以做一些紓緩情緒的簡單練習,「疫情之下可能有很多難受的情緒,我們可以嘗試深呼吸,想像一種顏色,然後記著顏色給予你的感覺,比如藍色會帶來開朗、溫暖,就讓這些感覺充滿你的胸腔。」Selina說,處理情緒的關鍵是給時間自己去接觸、安撫它,問問自己那些牽引起情緒的事情,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Selina認同日常化對心理治療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她提醒有些情緒問題不能單靠個人之力解決,仍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好像手上有刺,我們可以自己把刺拔掉,但如果要割盲腸,就必須找醫生處理。」
坦誠面對自己總需要一點勇氣,但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打開自己探索、直面情緒,就能迎來一場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