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攝影治療(PhotoTherapy),常有人問:「攝影怎麼可以用作治療?」。相信很多人也不認識「攝影治療」,筆者作為一名心理治療師,擁有20多年的攝影經驗,起初也沒想到攝影能與輔導治療扯上關係,直至在輔導室被一名求助者的故事啟發,打開了筆者提供治療的嶄新角度。
Mary(化名)求助時訴說自己脊骨傷患的故事:「病發時是春天,當時我常痛得在床上動彈不得,看著窗外綿綿春雨,內心就像天氣一樣鬱悶。後來,脊骨的病症經醫治後痊癒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每逢春天下雨時,我總是感到抑鬱,做事提不起勁,更不願外出接觸人群,這大大影響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筆者從多角度為Mary分析,認為在她的潛意識裡,將經歷脊骨傷痛的鬱悶與雨天連繫了,所以每逢下雨,患者都會感到鬱悶。有見及此,筆者便嘗試每天傳送一張有趣及歡樂的雨天相片給Mary,並請她靜心默想,相片畫面有的是可愛小孩穿著五顏六色的雨衣在戲水;有的是雨中盛放的美麗花朵,希望藉此幫助Mary重新把雨天連繫到開心和正向的事物上。沒料到這做法真的奏效,患者最終成功走出雨天的陰霾,不再抗拒在雨天外出,生活也不再受影響。
隨著智能電話的普及和社交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受助者會在輔導室打開手機相片庫向筆者分享他們的生活照。這也進一步啟發了筆者開始運用相片作治療工具,試圖幫助受助者從照片中認識自己的處境,從而解開心結,尋獲可行的出路。「相片是一面心靈鏡子,能反映人的思想、情感和信念,同時亦能勾起回憶。」,如治療師能引導受助者說出照片中的故事,讓他們重新聆聽自己內心的想法,能幫助患者更認識自己;治療師有技巧地作出提問和給予回應,亦能讓受助者感到被明白和支持,從而加深與治療師之間的情感連結。
治療師會用不同的方法作出介入,筆者則喜歡運用相片的畫面作為輔導的切入點,例如向受助者提問「這是誰人?他在做甚麼?」、「他在想甚麼?他有甚麼感覺?」 和「他現在有甚麼需要?他最想有甚麼發生?」。有時也會問一些「假如」的問題,例如「假如他有同行者,會是誰人?為甚麼?」,「假如這是電影的畫面,你是導演,你想故事有怎樣的發展?下一個鏡頭會變成怎樣?」,於對話過程中探索受助者的內心世界。
攝影治療源於攝影治療大師Judy Weiser所提出的五個攝影治療技巧,是一門專業且有效的輔導方法。在過往40多年間,已有40多個國家的助人者以相片作助人工具,並有效幫助了不同的社群。自此,筆者也正式將攝影治療的理論應用於輔導工作上。六年過去,一直以來的臨床經驗令筆者堅信,相片不單有利於個人自我探索和覺察,也因爲相片貼近生活,能更有效了解個人、家庭、團體小組以至公司企業中的人際關係。筆者希望透過照片連繫不同人,透過攝影和相片治癒更多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