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百個人「你認為什麼是快樂和幸福」,大概會得到許多不一樣的答案。有些人覺得幸福快樂是「有」,有錢、有自由、有家人朋友、有目標理想;也有人認為幸福快樂應該是「無」,無病、無愁、無煩惱,但似乎這些答案皆傾向以主觀概念闡述。到底快樂和幸福有沒有準則?怎樣才可得到長久而可持續的快樂呢?是先天性格、環境際遇,還是後天能力較影響我們的快樂?這些迷思,皆隨著心理學家的不同研究變得逐漸明朗。
傳統心理學著重治療心理困擾或精神障礙,正向心理學則強調正面。推動正面的元素如樂觀、優勢和互愛等,發掘個人和社會的優點和品德,增強個人抗逆能力,從而協助大眾追求正向的人生。正向心理學以科學化的研究,建立一套以驗證為基礎的理論,分析和尋找人類的優點及潛能,讓我們從科學為實證的角度認識和學習真正的快樂。當中的研究發現享樂主義 (Hedonism)無疑為人類帶來即時感官上的歡愉快樂,然而這種快樂傾向短暫,也未必具有可延續的意義。
正向心理學之父Dr. Martin Seligman在其著作《Flourish》(2011)提出「幸福理論」(PERMA)來取代單純的快樂理論,他認為幸福有五個元素,即正面情緒(Positive Emotion)、全心投入(Engagement)、正面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s)、意義(Meaning)和成就感(Accomplishment),透過正確的選擇和持續的練習才可擁有長久和全面的幸福。這一刻,問問自己:若每項滿分為10分,你在PERMA 每一項的得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