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 Editor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August 20, 2024

手造玩具設計師 童心未泯的手作世界

談到玩具,很多人也認為只是小朋友的玩意,但其實香港、乃至世界各地都有著一群玩具愛好者,他們不分年齡、性別或職業,一直熱衷於玩具收藏,使其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特文化。由手造玩具設計師所製作的「搪膠玩具」更於80、90年代風靡一時,其影響力至今仍能吸引一眾忠實收藏家的關注。     香港的手造玩具文化源自本地藝術家,享有「Figure教父」之稱的Michael Lau(劉建文)十分熱愛玩具,他設計並推出了一系列的設計師玩具,更成功於90年代末牽起全球的「搪膠玩具」熱潮,自此香港便開拓了設計師玩具的文化及市場。要追溯「搪膠玩具」的歷史,可以回顧至70年代的日本,當時超人與怪獸文化於日本盛行,千奇百怪的怪獸則成為「搪膠玩具」的設計原型,是當年小朋友及青少年的童年回憶。伴隨著潮流的演變,現時的「搪膠玩具」已不再局限於奇形怪狀的怪獸,更是充滿不同玩具設計師的個人特色及設計理念的作品,當中更蘊含獨特性、藝術性及收藏價值。除此之外,手造玩具設計師與買家之間往往存在著特殊羈絆,與一般零售行業不同,大多數設計師會自行於網上或社交平台售賣自己的創作。這種銷售模式意外地拉近了兩者之間的距離,買家變得樂於分享自己對於玩具的感受;設計師亦能從對話交流之中獲取珍貴的反饋。持續的互動使雙方變得親密,而各自對於玩具的熱愛也促成了這種惺惺相惜的關係。     阿秋是一名手造玩具設計師,她在大學時期修讀藝術系,並有著繪畫和收藏玩具的興趣。兩年前,她嘗試將自己的創作與「搪膠玩具」結合,及後更發展成自己的玩具品牌──「不明生物俱樂部」。 阿秋現時以「蟲」作為主題,推出了多款深受歡迎的作品,同時她更希望可以藉著自己的創作,為人帶來心靈及情感上的慰藉。她所設計的「蟲」背後長有一對小翅膀,代表毛蟲不願長大,選擇停頓在進化成蝴蝶的過程。她深信不想長大的成長階段最為快樂,並冀望大家能一直保有童真、像小朋友般樂觀面對每一天的困難及挑戰。以「蟲」作為創作主題的原因其實亦與阿秋的童年經歷有關,她在小時候曾經擁有一個「蟲」公仔,卻錯誤地於長大後的一次執拾期間將其扔掉。過後她因倍感後悔、繼而決定創作與蟲相關的作品,希望嘗試保存自己美好童年中所失去的拼圖。每一個玩具設計師的作品背後都承載著他們的故事,但阿秋認為任何人對玩具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最重要的是買家或喜歡的玩具人能從中找到一絲的共鳴。     要由零開始建立一個品牌絕不容易,對於藝術系畢業的阿秋來說,最具挑戰性的便是「一腳踢」完成包括宣傳、營銷及財政管理等從未接觸過的工作。然而,當她每每推出新設計時,卻總會有一些忠實支持者旋即購買,務求能集齊她推出的所有玩具。或許對於像她一樣的玩具設計師而言,獲得一些忠實支持者及玩具收藏家的認可,是對她們付出的最大肯定。當面對粉絲數量日漸增加,不少創作者會選擇迎合顧客的口味而創作「適合市場」的商品。阿秋坦承自己也曾經為此而掙扎,思考過自己的創作是否能被社會大眾接受,但到最後她亦決定毋忘初心,繼續忠於自己的想法去設計及推出每一個作品。這一份對於原創理念的執著,相信是支持者喜愛她的原因。而這一種對創作者默默的支持,同時亦是支撐著每一位玩具設計師繼續堅持及延續「搪膠玩具」文化的原因。 Instagram: @creaturecollectorsclub
August 20, 2024

選擇困難-To be or not to be?

今天午餐吃中餐還是西餐?衣服買紅色抑或粉紅色?不少人對於生活上大小二事均會舉旗不定,難以作出選擇,我們普遍稱之為「選擇困難症」。其實於心理學角度究竟有沒有此病症?進行抉擇時猶豫不決、顧慮重重,又是否代表患有「選擇困難症」呢? 《Without Guilt and Justice: From Decidophobia to Autonomy》(1973) 提出選擇困難症(Decidophobia)是一個對選擇產生恐懼的概念,而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出版、常用於診斷精神疾患的《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5-TR)中,並沒有任何關於「選擇困難症」的解說。從心理學角度探討此行為及心理狀態,對於進行選擇感到困難,歸根究底其實是與「焦慮」有關。 心理狀況一:害怕決定錯誤 當面對重要決定時,部分人會感到異常焦慮,擔心事情發展不如預期及最後的結果未如理想,甚至會選擇逃避或希望由別人代為決定。這樣做可以減輕自己因決定錯誤而需承擔的風險及責任,同時亦無需承受因決定不當而受到責備的焦慮及壓力。 我們可以留意當做決定時,是否經常有以下想法? 我會否選擇錯誤? 另一個選擇會不會更好? 只要我不下決定,這件事就與我無關,我不需要負責。 這些想法會令焦慮感增加,導致「逃避做決定」的行為出現。其實所有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所有選擇也會有利弊,不會有「正確」的選擇。俗語有云:把一手爛牌打好,不論如何選擇,在事情發生後,如何積極地應對每個狀況,把事情做好才是最為重要。 心理狀況二: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如果從小到大都由父母或其他人代為選擇,會導致他們缺乏機會透過進行選擇思考自己的需要,及不習慣下決定,長大後亦有可能因不了解自己的喜好而變得優柔寡斷。久而久之,當別人問他們有什麼想法及取向時,他們會說「不清楚」、「沒所謂」,不能提供確實的答案。當然,此心理狀況需要經過長時間觀察,到底是在這件事或某類別事件沒有特別喜好還是在所有事情上都出現這個情況,導致作出決定有困難?從根源入手,透過日常活動多了解自己的喜好,於不同場合多表達自己的想法,多方面了解行為及想法的成因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其實不少人都會有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可從上述兩個常見心理狀況進行深入分析,了解背後的成因,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逐步培養獨立決策能力。如果選擇困難的問題讓你感到異常困擾,亦建議找專家協助,進行心理諮詢。   參考資料:Kaufmann, W. (1973). Without guilt and justice: From decidophobia to autonomy. Peter H. Wyden.
August 20, 2024

遠程工作城市排行榜

隨著「數碼遊牧」這個新工作模式的興起,遠程工作者的工作地點不再受地理限制,不必局限於辦公室及家中,只要有電腦及網絡即可工作,任何地方也可以是辦公室。「任何地方」是一個廣闊的概念,充滿各種可能性,面對眾多選項,有意成爲或已是遠程工作者的你該如何作選擇呢? 人力資源平台Remote.com於2024年根據生活質量、安全、網路基礎設施和旅行吸引力等因素,以及當前的經濟環境,例如通貨膨漲及數碼遊牧簽證條件等,對全球前100個適合遠距工作的城市進行了排名。
August 20, 2024

新蒲崗

翻騰三周半 「翻騰三周半」成立自2021年,是香港一個推動爵士普及的團體,一直以貼地,本土及生活化的形式推廣爵士樂,希望大衆都能籍著爵士樂去感受及反思生活,為日常啟發更多可能性。翻騰於2023年開設了4500呎的實體場地,提升大眾品味和演奏爵士樂的便捷度,場地至今舉辦超過一百場活動。當中包括爵士樂表演,Jam Session、工作坊、課程以及各種跨界合作,參與人次超過一萬人。 創辦成員希望透過舉辦高質素的爵士樂活動,為參加者帶來優良的音樂體驗。同時籍著這個空間去聚集爵士樂愛好者,與大家一同享受這個地方及音樂所帶來的自由。不論是表演,教學,工作坊或租借服務,翻騰都希望受眾能享受到最真摯的體驗。創辦人們希望自己和大眾都能在接觸爵士樂的過程中多觀察自己的體會,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爵士樂成為反思日常的契機,為生活帶來更多有趣的可能性。 Instagram: @fountaindechopin       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 「李伯伯」是香港街頭書法家──李漢先生,早期於香港依靠寫字爲生,在旺角設立一個簡單的「寫字檔」後便開始了這門生意,其字體曾廣泛出現於香港的街頭巷尾。後來李伯伯欲告老還鄉,便用了一年半時間寫出超過五千張字帖予當時從事招牌製作的好友李威先生。二十年後,李威先生的兒子李健明先生不忍浪費李伯伯當年的一番心意,亦希望保育香港舊時獨有的書法字款,便決意將手稿轉化成電腦字體,讓李伯伯的字傳承下去。 2016年李健明先生開展「李伯伯街頭書法復修計劃」,期間通過眾籌集資,於2020年正式將「李漢港楷」字體面世,寓意「你看看香港的街」。現不定期會舉辦一些與文字藝術相關的導賞團,展覽及工作坊等,致力推動保育繁體字文化。 Instagram: @leehon_hk     聲音掏腰包 聲音掏腰包於 2008 年成立,為註冊慈善團體,致力在香港推廣聲音藝術與聆聽文化,進行教育以及研究的工作。 聲音圖書館是一個以聲音述說本地文化與社會故事的網絡空間,旨在推動香港聆聽文化之發展。藉著聲音圖書館這個平台,我們希望能凝聚一班以聆聽作為認識自我、觀照彼此的社群,一起深耕聆聽。 聲音掏腰包今年曾推行《聽闊尐,聽遠尐》項目,透過一系列焦點小組研究、公眾工作坊和討論,與聾人及視障社群探索聲音、發現聆聽。另外, 2023 年為聲音掏腰包成立 15 週年,聲音掏腰包團隊舉辦了活動邀請公眾一起探索現有的存檔,未來亦計劃發佈以這一系列CD 和 DVD 存檔為題的網上節目 。 讀者們如有興趣也不妨電郵至 listen@soundpocket.org.hk 預約探訪聲音掏腰包,到來借閱書籍及欣賞錄音或影片。亦可追蹤聲音掏腰包的網頁及社交媒體以獲取最新動向。 Instagram: @soundpocket_hk
August 20, 2024

數碼遊牧 自由無界的新生活模式

隨著城市的轉變,越來越多人開始考慮數碼遊牧的生活,到底這種新潮流為人們帶來怎樣的好處與壞處呢? 「好處是可以嘗試到很多香港地理環境無法給予的新事物。我曾經到峇里參加了一個滑浪營,每天一睡醒踏出家門便能滑浪,盡興後便回去吃飯休息或工作,之後又再出門滑浪。這種生活體驗在香港很難實現,例如我住在新界,如果想滑浪就要到大嶼山或西貢,但我總不能貿貿然搬到西貢居住,而數碼遊牧正正為生活提供了多個彈性又靈活的選項。」 「壞處是比較難對事業進行長遠規劃。始終人不在港,自由工作者的工作模式欠缺安穩性,我經常擔心自己會不會隨時被解僱。除此之外,收入會較不穩定,因此面對較長的行程時,我大多會於住宿、飲食方面節省開支,例如吃杯麵、住青年旅舍等,把資金撥到不同體驗活動中。我的數碼遊牧之旅以體驗及完成Bucket List為主,絕對不是奢華的旅行。」 選擇成為數碼遊牧族與否,最終是一場了解自己的喜好、接受能力、人生方向、未來藍圖的過程,有時候,人們需要的未必是數碼遊牧,可能只是更頻繁的旅行。哈比遊牧18個月以來,不時受到質疑,不理解她的決定,為甚麼要「貼錢買難受」?哈比認為,「如果有充足資金,當然可以選擇享受豪華住宿及美食,但面對有限資源和收入時,你會為自己建構怎樣的生活體驗?對我來說,就是希望在移居加拿大前圓滿自己的夢想,而我亦願意為了達成目標而放棄舒適的生活。」有限的資源及時間都不是哈比實現夢想的障礙物,每一個旅程於她而言也是一個烙印,記錄了每個難忘的經歷和快樂的回憶,每一個經歷都是她成長的養分。數碼遊牧的決定讓哈比在未來規劃裡更堅信──時間不會等人,人生就是在有限的資源,做自己最想做的選擇,然後朝著目標一步步進發。   哈比獨自旅遊小貼士: 1. 設定門禁 – 限制自己於午夜前回到住所 2. 隨身攜帶呼救工具 – 防狼器、個人警報器 3. 盡量使用有系統的乘車工具 – 公共交通工具、Uber、Grab (避免在街上截車) 4. 善用智能電話的定位功能 – 把實時位置分享予家人或朋友 5. 拒絕獨自出席狂歡派對 6. 不向別人透露自己的行蹤 – 不透露自己是獨遊、假裝行程中有旅伴
August 20, 2024

擁抱死亡 預早規劃生命的最後旅程

都市人日常生活勞勞碌碌,都是希望自己和家人能享受更好的生活。除了「活」得好,我們又有否想過為「死亡」好好規劃? 常聽到晚期病人說:「我不怕死,只怕死得辛苦。」其實大部分病人的死亡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我們作為病人希望如何被照顧?面對死亡,其實可以開放地討論,及早為生命的最後一段路作出選擇。 商討「預設照顧計劃」 若不幸患上嚴重疾病,生命步入晚期,經常進出醫院進行治療是唯一的選擇嗎?每個人對自己的生活都有不同的期望,或許你希望盡量留在家中,於最熟悉的地方休息,或許你選擇入住合適的院舍或寧養中心,接受全方位的照顧。你可以選擇在臨終時不要被強行施以心肺復甦法,也可以選擇接受或不接受某些維生治療。當病情到了末期,病人往往未能清醒地表達自己對照顧的期望,因此及早與家人和醫護人員商討「預設照顧計劃」和簽訂「預設醫療指示」,讓他們得知你的意願,對臨終照顧的質素尤其重要。 讓家人明白意願 曾有患者分享,當他無法自主進食時,會選擇拒絕接受喉管餵飼,他的子女聽到這個決定後十分擔心病人因病厭世,放棄生命。「預設照顧計劃」除了能讓病人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晚期照顧方式外,更重要的是提供機會讓病人和家人開放地討論和表達大家的想法,讓家人了解患者做決定背後的理念和價值觀,並能設身處地以病人為中心作出最合適的選擇,從而減輕照顧的壓力。以上述喉管餵飼的個案為例,病人表達了過去經歷「插胃喉」時的艱辛,只希望在臨終時讓自己舒服一點,同時亦理解子女的憂慮是出於孝順,一家人從而釋懷。 及早規劃晚期照顧 坊間有很多晚晴照顧資訊協助大眾預早了解晚期照顧的概念,其實討論「預設照顧計劃」並非消極地拒絕接受治療,而是主動選擇符合自己期望的治療和照顧方案。或許很多人認為自己目前健康狀況良好,制定晚期照顧計劃是十分遙遠的事,其實日常生活毫無壓力時,才是討論生死大事最適當的時機,而且計劃是可以隨著人生階段和目標而改變,及早討論,了解自己的需要及想法,才能為自己的死亡作最好的準備。
August 20, 2024

運動營養解密 助你挑戰體能極限

運動營養管理是提升運動表現和促進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攝取適當的營養能為身體提供能量、提升免疫功能、促進肌肉生長和組織修復。其次,水分的補充亦同樣重要,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的平衡能預防脫水,提升運動表現。本文將講解不同運動營養素對身體的好處及攝取流程,幫助運動人士制定膳食計劃,以達致最佳狀態。
August 20, 2024

SEN兒童成長的同行者 梳理優勢克服限制

先天的限制阻礙知識吸收 學習成讀寫學童最大恐懼 對SEN學童而言,校園就如人生首個試煉場,在學習及社交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挑戰。特殊學習需要訓練導師Sony 留意到,讀寫障礙學童在校園內面對的困難最直接易見,「因為他們對字詞敏感度不高,字在他們眼中就如亂碼,即使聽懂了課堂內容,也難於在文章內找出適當的字詞完成功課,連抄寫也要反覆確認,才能將一個字組合起來;當吸收當下已經被阻隔,自然會成為學習的窒礙,更莫說要進一步化作記憶、知識與認知。」能力上的限制窒礙了大腦跟知識的連結,文字甚至成為了讀寫障礙孩子的恐懼。此時,適當的介入與支援便成為孩子學習和認知世界的入口。 「支援的意思是給他們多一點輔助,就好像學習踏單車一樣,有些人一學就可以踏雙輪車,但有些人卻要由四輪車開始,而SEN小朋友需要的就是一個輔助輪。」以認字為例,大部分孩子都可以隨著學校課程學會不同的字詞,而SEN學童就需要運用「法寶」,才能將看起來無意義的亂碼和疊影,化作具有記憶點的符號和文字。在協助SEN學童處理閱讀理解時,Sony都會先教導他們辨認答題重心,再邀請孩子用自己喜歡的顏色螢光筆將詞語圈起,「例如填充題多數要求回答動詞和形容詞,那就教他們記認,有時他們需要的就是一些學習的技巧。」 資深輔導員Cambi留意到,恐懼的情緒會令孩子卻步、不願意再接觸書本和文字,因而要找方法幫助孩子連結不同的經驗和感受,Sony補充:「不是說SEN就一定學不到,而是在窒礙之下,他還願不願意接觸文字呢?例如讀寫障礙的孩子抗拒讀中文書,但越不讀就越學不懂,所以我們要留意到底是能力的限制令他學不會,還是因為窒礙而漸漸抗拒學習。」   正向思考作鼓勵 陪伴孩子建立自信 過往Sony曾接觸一位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因數學成績進步而雀躍,身邊同學卻取笑他即使多了兩分仍不及格,「當時我跟學生說,每個人進步的程度都不一樣,最重要的是這兩分對小朋友來說重不重要、他當下的感受如何,我們就是要幫助孩子儲起這些喜悅時刻,如此一來他才有動力告訴自己曾經做到,而且當下令他感到快樂。就是有了這些時刻,才有動力令他們再努力多一點。」除了為孩子收集快樂的學習記憶,Sony亦會透過正向思考,為孩子培養自信心。她認為,與其聚焦在不及格處,不如先欣賞孩子做對的地方,再慢慢了解錯誤的原因和背後的缺失。 伴隨自信而來的勇氣,可以驅使孩子跨出恐懼、嘗試跟世界接通,「但不止小朋友,家長都要對自己、對孩子有信心,甚至陪伴他們找信心。」Sony明白,SEN孩子的行為需要花上大量精神處理,照顧者每天長時間照顧孩子,難免感到疲累,但負面的責罵會加劇孩子的自卑感或內疚感。因此,Sony鼓勵家長嘗試以正向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並以平常心看待孩子,「很多家長或會介懷於小朋友被診斷有SEN,但其實診斷的目的是想更了解孩子,從而尋找一個適合的方法幫助他學習與成長,所以診斷是令你有多一個工具,讓你及早了解小朋友哪些部分要多一點輔助。」     家校合作 為孩子建立常規 現時不少學校和社福機構均會提供SEN學童的支援和訓練,訓練內容以感覺統合訓練及遊戲治療為主,亦有針對自理能力的歷奇訓練,活動包含攀石、划艇、繩結等。而在職業治療層面,就會細緻地根據學童的困難和障礙,設計針對性的訓練。例如教導社交困難的孩子察覺他人面部表情;透過遊戲建立專注力不足孩子對外界訊息的接收,令他們在接收訊息處理上達至平衡;透過靜觀讓自理能力不足孩子認識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引擎」並自我調節。Chloe指出︰「訓練不是指機能上訓練體能,而是功能性上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支援。」 不過Chloe和Cambi也強調,單在學校或機構進行訓練並不足夠,「家校很重要,有時在校內做完訓練,回到家中都可以沿用同樣的習慣,建立常規後,學習和訓練就會變得容易一點。」Chloe形容,感覺統合訓練就如大腦的糧食,「日常都要給足夠的營養大腦,讓腦袋不要長期飢餓,這樣才能調節孩子的感統狀態。」Cambi亦鼓勵家長多了解感統訓練,「親身感受了訓練那份累,才能明白小朋友的感受」,同時亦可在家中跟孩子做手工、畫畫、讀繪本,跟孩子建立溝通,「這個親子過程可以讓家長跟孩子一起提升、發掘,亦可以互相明白更多,當家長都掌握到用甚麼方法配合小朋友,才可以幫他們建立學習條件。」 陪伴SEN孩子成長是一個漫長的歷程,耐心、同理、陪伴缺一不可。但只要保持思考、易地而處,總能找到孩子的需要、配上對應的鑰匙,輔助他們慢慢調節、組成自我,繼而忘卻有限,發揮無限。  
August 20, 2024

音樂人轉換事業航道 以職業治療專業服務大眾

生而為人,最重要是善用個人的選擇權,透過每個決定、每個選擇,體驗不同的人生過程,從而詮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李子軒(James)在大學修讀音樂科,在學期間已兼職不同的音樂教育及演奏工作。雖早已發現自己志不在此,畢業後亦因為音樂相關工作收入可觀,繼續從事教育及演奏工作。直至一年的冬至,James竟因工作繁忙而忘記了與家人團聚的節日,爸爸對此感到失望,他才意識到自己一直為了工作而忽略了家人。人生為何?James猛然發現自己的人生絕對不應是每天都演奏一樣的樂曲,埋頭賺錢卻失去了家人。他毅然放棄音樂事業,輾轉下報讀了職業治療學碩士課程。James透過不斷反思人生的意義,使他搖身一變成為職業治療師。入行後更發現職業治療可以融合自己的音樂經驗以及其他才能,於是正式走上人生的另一章節。由音樂跨足職業治療,James坦言這個南轅北轍的改變過程不容易,但絕對值得。     職業治療師的工作 助病患重回正軌 職業治療(Occupational Therapy)的對象很廣泛,包括特殊學習需要、肢體殘障、認知障礙症、中風等不同類型的患者,當一個人因為傷患、疾病或其他原因而無法有效執行自己的生活角色及技能時,職業治療師就會介入評估並提供適切治療。不少人會混淆職業治療師及物理治療師的工作,James以「鷹」作例子解釋,「當一隻鷹被野獸襲擊,翼部骨折受傷,物理治療會幫助牠消腫止痛、重新練習拍翼,當差不多完成治療時,職業治療師會檢測牠能否做到覓食、俯衝等動作。如果牠於懸崖邊築巢時未能站得住腳,我們會設計一些肌能技巧(Motor Skills)訓練的遊戲活動;如果鷹因為受傷而出現社交問題,我們則會提供有關社交功能障礙的訓練,確保牠能重投獨立健康的生活。」職業治療主要採用兩種介入模式,第一是活動介入,為病人設計針對性的訓練活動,透過參與過程改善其功能狀況;第二是環境介入,優化個人的居住和工作環境,以提高其獨立自理能力,例如在洗手間裡設置扶手或其他防跌工具、小朋友握筆的輔助工具,或為中風患者設計的餐具等。因應患者的需要選擇不同的介入方法,設計合適的訓練予患者重返生活。   單人走進牆內的國度 建立互信與理解 James現時於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任職高級職業治療師,為在囚患者度身製訂適切的治療方案。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收容各類需要精神觀察、治療、評估或特別心理服務的男女犯人、還押犯及羈留者,由於屬懲教署管理,因此環境、氣氛、規則都與監獄相若,保安亦十分嚴密。James分享,「保安考量是設計訓練活動的一大挑戰,有一些常用評估工具在內不能使用,有限制下則需要彈性處理,例如以無法吞下的乒乓球取代圓珠。我經常會因應患者的狀況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於治療中心工作至今近6年,慶幸能獲得懲教署職員的信任及支持,讓不同治療方案得以順利進行,幫助患者逐步重回正軌。」除了個別介入,James亦會與職業治療師助理執行「健康生活規律」課程,幫助在囚人士重整生活規律和習慣,讓患者完成「強制治療令」回到社會時,較容易適應中途宿舍或醫院復康的環境,甚至更快投入屬於自己的獨立生活。 為了給予患者更全面的服務與治療,提升其生活獨立能力、社交活動能力甚至就業的可能,James一直與署方建立良好的互信關係,從而發掘更多治療的方向,同時希望透過日常溝通,教育職員與患者相處的方法,促進他們與在囚人士有效溝通。James坦言,「懲教署職員不是精神科醫生亦不是治療師,他們或許沒有專業知識處理患者的特殊情況,且不理解在囚人士的行為,以至如何管理他們。例如有些患者基於精神病或藥物副作用,出現不斷遊走或坐立不安的情況,即使喝罵他們情況仍沒有改善,但當我解釋情況是因病症或藥物引起時,他們都願意理解,亦很樂意調整管理模式。」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的環境並不討喜,沒有冷氣、電話和網絡,衛生環境亦不理想,但當James看到在囚人士的需要,接受不同訓練後有所改善,而且職員願意理解及作出改變,這些服務的滿足感都是James一直堅持的動力,因此他選擇把環境問題和限制視作挑戰自己的機會,回歸原始,於多重限制下以最簡單的方法進行治療。     持續學習 為病人提供更多治療選擇 職業治療師接觸的對象眾多,書本上的介入手法隨著時代進步已無法全面解決各患者的需要。James一直持續進修,與時並進學習不同的媒介,以靈活調節治療內容。「如果只停留在職業治療的範疇進修,內容都是老生常談,所以我希望探索更多可能性,不同的治療元素都可以與職業治療互相融合,相輔相成,例如以園藝、音樂作治療媒介,讓治療發揮最大效用。」唯有持續學習不同的專業,才能為服務對象提供更適切的治療選擇。經過近十年的前線經驗,James深信沒有不聽話的病人,只有不夠厲害的治療師,因應病人情況勇於嘗試不同的介入方法及媒介,總會找到病患喜愛的切入點。 平易近人、擁有豐富個人閱歷及持開放態度是一位職業治療師需要的特質,James會提醒自己接觸病患時要緊記放下批判和個人身份,「病人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否願意敞開心扉與治療師分享是另一回事,因此治療師的溝通及聆聽技巧尤其重要,開啟治療前首先要成為一個聆聽者,了解患者的想法及需要,只有他願意將想法與你分享時,治療師的專業才會有意義和存在價值。」James正計畫為復康人士提供「積極聆聽技巧」的訓練,讓他們體驗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學習與人互動及聆聽別人的想法,未來可以幫助社區中有需要的人。   燈火長明 電燈膽的社區服務 James除了於小欖精神病治療中心工作外,更於大學兼任講師,慢慢接到越來越多個案, 便逐步發展成為具規模的公司,只要社區有需要,他們就會竭力提供服務,「Mega Inspire電燈膽」由此誕生。Mega Inspire分別於荔枝角及長洲設有服務中心,其服務範疇很廣泛,輔導及心理治療、兒童及青少年服務等均有涉獵,更研發出獨有的治療方法──Bricks Master 磚頭達人®,一個主要運用積木為訓練媒介的職業治療訓練課程,能有效地強化兒童的小肌肉,提升視覺感知功能、執行功能及專注力、社交技能與溝通能⼒等。 James為治療中心取名「電燈膽」,表達發光發亮、有所啟發的意思。他說:「我們希望與患者同行,所謂人生教練,其實沒有甚麼實際知識可以傳授,因為我們彼此的人生、發展方向、想法都不一樣。因此,我的理念是以自己的專業及經驗,在不同訓練活動中啟發別人,然後期望他們可以好好探索自己的人生、選擇自己的路向。如果他們未來在專業層面上再次需要任何支援,也可以隨時回來找我們。」生命裡沒有絕對正確的選擇,只有令自己快不快樂的選擇,Jame寄語大家都可以成為別人的「電燈膽」,以自己擁有的知識及資源點亮每個人內心的光芒,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