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A Editor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January 15, 2025

由心而發 打破規限 譜寫生命樂章

葉彥廷(Frankie)出身自基層家庭,牧童笛及二手玩具琴是陪伴他成長的樂器,五歲時他便能以牧童笛吹奏廣告歌、隨著琴鍵發光位置記認音符,一步步的拼湊及摸索,讓他與音樂結下不解之緣。時至今日集唱作人、編曲監製、樂手、導師多重身份於一身,一切也源於那份始終如一的熱愛和初心,希望在路途上感染更多喜愛音樂的人。 隨音符感受情感流動 自組樂隊打開創作大門 Frankie自小對鋼琴有興趣,惟因生活拮据,始終未能圓夢。直至初中獲社福機構資助,終可接觸鋼琴,過程卻戰戰競競。「我知道學費很昂貴,亦怕考試不合格會浪費金錢,所以每次都會努力練琴,如表現未如理想,罪疚感會油然而生。」眼看兒子甚具天分,Frankie父母特意花數萬元買二手鋼琴方便他練習,鋼琴至今仍放於家中,時刻提醒著他的初心。 其後在教會遇上從美國伯克利音樂學院回流的師父,受他啟蒙愛上爵士鋼琴,亦開始接觸現場演奏。Frankie形容教會猶如木人巷,他經常擔任司琴,從中學習如何與樂手合作、與觀眾互動帶動氣氛,甚或演奏期間隨機應變的技巧。Frankie對音樂的熱愛日漸濃厚,他指當時覺得音樂「好好玩」,很享受演奏的感覺,「音樂不單單是一種聲音,也有人性及感情在內,最重要的是保持表演時的熱情。」這份喜愛帶領Frankie走得更遠,他自組樂隊參加比賽及表演,更與隊友一起創作,包辦作曲、填詞、編曲及監製的工作。   苦練基本功成為全職音樂人 自學編曲監製發掘樂器特性 Frankie初時有考慮大學主修音樂,卻發現音樂系的入學要求為持有八級鋼琴的資歷,因此他唯有轉讀創意媒體,並於在學期間繼續學琴考試。畢業後他順理成章投身資訊科技行業,從事寫網頁、開發程式等工作,他回想當時每天坐在辦公室,工作沉悶欠缺突破,便利用空餘時間來創作音樂。直至七年前公司部門被遣散,他終下定決心將音樂變成事業。Frankie的第一步是成為琴行導師,為人師表不能得過且過,他深感基本功不夠扎實,便每日在家練習,「一日練八小時,將多年所學習的知識重新整理一次,由零開始反覆練習。」 自此Frankie更專注創作,在網上自學錄音及編曲,與好友一同造歌。起初純憑靈感編曲,其後開始分析其他人的作品,仔細聆聽不同樂器對旋律發揮的作用。Frankie習慣自學解難,除編曲觸覺與技巧外,如歌曲需要結他、鼓或任何樂器的幫助,他都會主動學習。「每一種樂器對樂手而言都是一個工具,因此我很喜歡發掘樂器的新聲音,要思考如何把工具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才能創作出更具層次的作品。」除了樂器配搭與運用外,他亦嘗試擔任監製監督歌曲製作,如與歌手討論唱法、處理聲音運用、調整咬字、混音等,幫助歌手表現最吸引的一面。數年間,Frankie的努力漸漸受到肯定,開始成為歌手如陳柏宇、Serrini、Mirror、MC張天賦等的演唱會樂手及創作班底,在樂壇嶄露頭角。     享受犯錯帶來的出奇不意 突破求變源於永不滿足 文字與音樂創作同樣是個人想法和感受的投射,他人難以批判。Frankie指香港教育較少引導學生打破常規思考,總以二元劃分對錯,但音樂最有趣的地方正正就是跳出固有規限,方可發展無限可能,「音樂無對錯好壞之分,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實行。」他強調破格之前需先打好基本功,如樂理知識、和弦應用、樂器特性等知識,亦需學懂相關理論,但如何運用則是個人選擇。 他自言音樂品味奇怪,不愛遵循規矩或順應主流創作,反而偏愛衝擊大及難以預測的歌曲,因嘗試與碰撞的過程更吸引,即使出錯,也可將錯就錯成就新作品,他曾經試過編曲時不小心將全部音軌延後半拍,後來成品意想不到的動聽。 在Frankie眼中,音樂是自由表達當下想法與情緒的媒介,也是精神食糧,但自由非指任意妄為,唯有放遠眼界、不斷學習,方可持續進步,找到突破的缺口,蛻變成自己喜愛的模樣。故除了世界各地的音樂,他更喜歡涉獵不同範疇的知識,如看書及賽車,了解各種人和事,保持好奇心,打開所有感官探索世界,並轉化為成長及創作的養分。「即使最厲害的樂手,也會覺得自己有不足之處,正如跑手不會滿足於9秒9的成績,也會追求9秒8、9秒7,甚至更快的成績來突破自己。當你的知識和技巧有助你精準表達心中所想便是理想的狀態,但永遠都可以更好。」相比活用天賦,Frankie更花足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來提升自己。     記得心處的悸動 以真誠打動觀眾 現時Frankie身兼編曲及現場演奏的導師,學生年齡層很廣,大多是行內人。相比教授理論,他更期望可啟發學生思考。「希望我講畢一個理論後,能啟發學生聯想到更多不同的方向。如果他們只參照我的作品,死記硬背的意義不大。若我的教學能讓他創作出新事物,這樣更有價值。老師最重要是因材施教,要找到學生的優點及強項,將其放大,才能讓他們發展得更好。」 他形容課堂為互相學習的過程,有時學生的提問更會讓他反思所學,他也藉著分享表演經驗,提醒學生不但要勤練習,也要享受演奏,因表演最大的價值在於你和我的感受。Frankie分享,「不要做一個沒有靈魂的演奏機器,『做到』與『做得好』是兩碼子的事,正如人說話會有語氣,彈琴也同樣,試想像你在哼唱這段樂章,樂曲所表達的正是你內心的聲音。」 創作音樂的初心是享受當下,不論是創作還是演奏,唯有全心投入,方可打動觀眾,隨著表演者走入樂章,順著情感起伏,感受同頻的溫度,彷彿音符在空氣中舞動,傳遞著彼此的靈魂。正如Frankie所言:「若只是為了彈奏而彈奏,則無法真正奏出音樂的精髓。最重要的是享受這份過程,才對得起自己心中的那份熱愛。」
January 15, 2025

數位時代的吟遊詩人 重塑說書人的角色

每個人都有他們獨特的故事,透過不同故事,我們會找到溫暖人心的力量,或者看待生活的新角度。《不丹沒有槍》的導演提及過,不丹語沒有「講故事」這個詞語,他們會說:「請為我解開這個結。」劉奕旭(Cendyman)的職業生涯橫跨傳統媒體、數碼營銷與教學領域,無論角色如何轉換,他仍持守初心,堅信故事的力量能跨越時代和科技的界限。「三、四千年前,說書人都是自己在樹下、鄉間廟埕,憑藉自身說故事的能力,與人分享英雄史跡與神話傳說得以維生。這些吟遊詩人,英文就是『The Bards』。」對故事力量的深刻理解,促使他為自己的公司命名為「The Bards」,並致力於當代數碼時代重新演繹說書人的角色。 從記者到創業者 不斷探索的十年 Cendyman的事業從傳統媒體起步,曾於多間報章、雜誌、電視台等傳媒機構任職記者及編輯超過十年,中間經歷了傳統媒體轉型的時代,那時媒體開始邁進數碼化,是一趟進化之旅,同時也是一個巨大挑戰。 「時至今天,很多媒體仍未找到穩定的盈利模式。」Cendyman回憶起一次颱風期間,他的團隊創作了大量新聞內容,成功吸引了數千名追蹤者,但這些數據並不等於實際收入。他和同事一直嘗試以多媒體內容擴展影響力,從製作影片到經營社交媒體,然而付出和回報往往不成正比。同時,傳媒行業逐漸式微,各間媒體包括Cendyman工作的公司都面臨結業或裁員,「那時候我開始思考,未來十年繼續留在這裡是否值得呢?是否有更好的平台讓我發揮才能呢?既然在這個行業暫時看不到希望,加上很多有能力的同事都被解僱,我便生起創業的念頭,希望集合大家擅長的能力一起工作。」於是他成立了「The Bards」工作室 ,由一群說書人組成,運用文字、影像等表達心中所想,並利用各種網上平台及傳統媒體,為服務使用者提供內容營銷、出版或製作的服務。     成為AI做不了的「說書人」 靠著從前在傳媒界工作而累積的人脈,公司以內容營銷的方式慢慢找到生存空間,但處於千變萬化的數位時代,Cendyman決定好好學習社交媒體的相關知識,這份進步讓他收穫了不少新客戶,其後更走出演算法的規限,專注於內容的質素,打造出獨一無二的說書人世界。 世界從紙媒走到數碼化的時代,現在更是AI大時代,越來越多人把AI工具融入日常生活與工作,平日以小時計的工作量,AI可能花數分鐘便能完成,這現象對營銷而言是好是壞?能夠取代「說書人」嗎?「使用AI寫出來的文字都不夠人性化(human touch),而這正正是說故事的核心,營銷亦然。現今世代,大家會選擇適合自己個性風格的產品或服務,唯有人性化的內容,才能於個人化的社會讓彼此產生共鳴和連結。」Cendyman認為AI工具確實可以簡化很多工序或重複性的工作,但暫時仍然未能掌握情感的精粹。其實AI工具的出現孰好孰壞,在於使用者是否完全依賴這種技術,而令自己失去價值。   不忘初心 用故事創造改變 廣告營銷就像一張花紙,將品牌、產品、服務等包裝得十分精美再派發給大眾,亦有很多人認為數碼營銷是運用演算法提升互動率,但Cendyman相信社交媒體只是分享故事的渠道,故事的內容才是重點。他坦言過去曾與自己的老師就此作出討論,表示「如果你不夠善良而又從事廣告行銷工作,很容易會利用營銷手法欺騙別人。因此作為一個傳媒人,我亦討厭營銷。」那麼這六年來,是甚麼原因驅使他繼續從事內容營銷的工作呢?「或許是因為我重視客戶背景及產品意念,合作前會確定我將要推銷的服務或產品是對大眾、下一代、世界,甚至對地球有益。」與硬性推銷相比,Cendyman更強調需要分享當中的理念。因此,他的客戶大多都是非政府組織、大專院校、教育機構、創新機構等,因為彼此理念一致,所以當中的「營銷」便演變成「分享」。   善念循環 回饋社會的使命 「做了10年記者,創業至今六年,我的心態從來沒有改變,若我盡多一分努力就可以令世界變得更好,我會一直做。」一路上Cendyman得到不同伯樂的支持,令他可以一直秉持初心工作,當有能力時亦希望積極幫助別人,循環善念。香港青年協會便是其中一個扶助Cendyman成長的地方,他中七及大學一年級時曾於青年空間擔任暑期工,讓他有機會在社區接觸青年,舉辦多個創新且有意義的暑期活動。他與青協的連結並沒有因為離職而完結,現在Cendyman學有所成,在青協舉辦與數碼營銷及AI相關的課程,分享他對這行業的識見、技能,以至其人生閱歷及智慧,回饋社會。 「疫情對行銷行業的影響首當其衝,經濟低迷令中小企業缺少資金投放於營銷部分,政府的支援亦未能惠及它們,惡性循環下導致經營困難。於是我向青協建議開設營銷課程,讓中小企業可以自行做簡單的行銷推廣,先渡過難關,同時希望大家可以持續進修,吸收新知識。」成為導師後,Cendyman從教學中深切明白到營銷除了講求技術上的操作外,獨特的思維模式同樣重要,多方面的能力互相配合,才能成就有質量的內容。導師的角色讓他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亦使他在行銷行業發展的想法更堅定。 故事是人類歷史的核心,穿越千年依然在生活中發揮著無法替代的力量。正如Cendyman所言,古代的吟遊詩人The Bards口傳心授將知識、價值、文化和故事代代相傳,在數碼化和AI盛行的今天,我們仍需堅守初心,讓故事繼續流傳於世。Cendyman的旅程從傳統媒體起步,面對挑戰不屈不撓,成為現代的說書人,他堅信,真誠和人性化的內容能在社會中引發共鳴。讓我們在故事中找到連結,勇敢面對未來的挑戰。
January 15, 2025

無止境的調香修行 發掘氣味的萬樣可能

Gina投身公關工作一年多時遇上事業樽頸位,她毅然裸辭,隻身遠赴韓國進修,期間為手工皂導師朋友Sally充當韓文課程翻譯,意外踏上專業調香師及導師之路,成為她人生的轉捩點。她花了半年時間修讀三個調香導師證書課程,回港後由零開始創辦Homeyscent Studio,品牌設計、宣傳、設計及教授課程等,通通一手包辦。「曾經我是一個很膽怯、不敢踏出舒適圈的人,自從遇上了調香,香氣驅使我勇往直前。人生如果能夠遇到一件喜歡的事,不如就孤注一擲試一次。」Gina帶著這份拼勁和喜愛,在路途上與每個喜愛香氣的人連結,一起探索調香的無限可能。   由零開始走入調香國度 感受變化萬千的吸引力 為好友翻譯期間,Gina留意到韓國不但流行製作手工皂,調香亦深受歡迎。為了深入了解調香這門手藝,她選擇報讀證書課程,豈料一試愛上,更發掘到自己的天賦。「我是創作型的人,不喜歡埋首尋求一個標準答案,調香這門創作彈性很大,亦充滿思考空間。」香氣所提供的創作及發揮空間無限大,讓她愈學愈有興趣。 課程先從認識香料、基礎調配技巧入手,了解各種香氣的特性、持久度及揮散力,繼而練習製作能平衡各種香氣的配方。修讀的課程越多,所認識的香料種類就越廣闊,數量多達數百至數千種。Gina憶述第一堂課,桌上盡是化學名稱如芳樟醇、乙酸芳樟酯等,她才發現原來各種花或果香,通通由這群不同的「單體香料」組合而成,組合或比例稍有不同,就會影響味道濃淡或特性,簡單如檸檬味,也可產生百變的效果——偏甜、偏酸、帶果皮香、酸澀等。「導師帶領我進行很多實驗,了解不同香氣的變化。每調一種新的香氣都是驚喜,0.02克的差異變化已經很大,無法預料,而根據香料特性作出不同搭配也會影響其味道。但正因香氣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無分對錯,故成功與否,只取決於能否製作出你想要的效果。」   引入調香導師課程 成行業先驅 為喜愛香氣的有心人引路 Gina辨認香氣及還原配方的能力優秀,修畢調香導師課程後,受到韓國導師的鼓勵,她決定回流香港創業,短短四個月就成立了自己的品牌開始教授課程。她沒有選擇開辦調香工作坊等短期興趣班,反而推行當時市場罕有的「專業調香證書課程」,並將「單體香料」概念帶到香港。此舉猶如一場賭博,要不極受歡迎,要不無人問津,但她堅持為有心研究香氣的朋友提供資源,教授專業且實用的知識,學習更仔細地調配個人化味道。「其實喜歡調香的人都希望創作更加細緻的味道,若只買現成廠家已調配好的味道,則較為單一,不能按照自己的感覺作更仔細的調整。」她形容當時抱著「All or nothing」的心態創業,花光積蓄頂多做回上班族,但至少當下要堅持自己想做的事。 推出一個完整的專業導師課程,背後需花費大量心力,一方面要做好課程設計及編排,同時也要因應香港人的學習喜好和特性作調整。Gina指韓國人慣於先聽畢所有調香理論、香料特性及歷史,最後才做實驗,讓學生自由嘗試。惟香港人喜歡邊學邊做,不但可加深記憶,也可見證成果。作為同樣「怕悶」的人,她將課程涵蓋的香料,按其主香調及特性分門別類,分批教授,再適時加入調配實驗,幫助學生辨認香氣、掌握知識。     特製筆記梳理知識 引領學生調配心愛氣味 好友Sally為手工皂導師,Gina初創業時也會向她取經。Sally形容Gina做事專業,自我要求甚高。Sally分享深夜時分是她們開會討論課程方向的最佳時機,Gina會為每個課程連夜製作筆記,加入大量例子、香料特性、實驗流程等資訊,時至今日仍會不斷精進內容。一本通書不能學到老,Gina指導師要因應不同學生的性格及需要即時調整筆記內容及教學方向,給予最適切的指引。如有學生難以理解香氣組合的可能性, Gina會使用情景式教學,甚至寫腦圖引導學生思考,配合實例解釋香料組合非得單一結果,比例多寡也會影響味道。她亦知道香港人重視香氣產品,也會滲入還原配方的教學實驗,使他們學得更開心。 要成為一個好導師,Gina認為前提是需要放下所有對香氣的標籤,如甜味只適合女生、男生則需用木調香水等,因香氣是相對概念,喜好亦因人而異,導師應保持中立,不宜作過多評價。她強調調香絕無好壞之分,導師的職責是按學生設下的主題,引導他們製造出最符合其描述的香氣,並為可選用的香料提供意見。Gina最希望學生能隨心、按個人喜好學習,感受調香的紓壓之效。     毫無保留教授畢生所學 懷著謙卑不斷提升自己 從公關轉換軌道成調香導師,Gina感謝伯樂一路上的指引,於每個人生重要關口為她解惑。現在成為別人的導師,她樂見學生創作出意想不到的香氣,也有學生修畢課程後同樣投身導師行列開班授徒,Gina從未擔心競爭大,反而毫無保留地將所學全授予學生,並表示課程只是一個起點,讓學生擁有多一個選擇的機會,而且行業百花齊放亦是好事。 Gina指調香是一門無止境的修行,故即使已為導師,她亦無休止地進修,「要擁有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嘗試的心,別安於現狀及容易自滿,才能成為學生的榜樣。」調香對Gina來說,是改寫人生的契機,也讓她走出舒適圈成為創業者,香氣既是她前行的動力,也帶來無數得著,調配出她獨有的生命氣息。
January 15, 2025

點亮銀色年華 重塑照護觀念

提到「護老」,你會想起甚麼?是「照顧」還是「施受」?對Matthew來說,護老的意義遠不止於此。數年前,他創立了社會企業——鐵樹銀花,旨在通過嶄新的教育和推廣活動,改變大眾對護老的看法;透過專業的顧問服務和培訓內容,提高行業的服務能力和質素。他希望大家談到照護長者時,聯想起的不僅僅是提供物質上的幫助,而是讓長者能自主、安心地生活。   推行創新項目 建立可持續的長者照顧方式 Matthew在大學修讀社會科學,接觸到長者照顧相關的議題,亦曾參與社區活動,接觸拾紙皮維生的長者。在跟長者溝通的過程,Matthew有一番新體會,「大眾對長者及弱勢社群一般都抱有施予的態度,但跟長者互動後,我發現他們不一定渴望接受饋贈,更重要的反而是跟他們建立平等關係,而非單向的施予。」 在護老議題上,令Matthew感受更為深刻的,無疑是2015年發生的大埔院舍虐老事件,他驚覺原來這些駭人聽聞的事件就發生在近在咫尺的社區。一向喜歡日本文化的他,了解到日本跟香港同樣面對人口老化問題,日本甚至在更早已經面對這項挑戰。在進一步了解日本的護老文化後,便毅然到當地修讀相關碩士課程。留學期間,Matthew曾擔任前線的長者照護員,照顧中度至重度缺損的長者,當中不乏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我希望把長者照顧方面的經驗從日本帶回香港,並透過業界培訓、學校及社區教育、顧問服務等途徑,將優良的護老文化融入香港社會。透過鐵樹銀花的各種項目,以創新的方式,令『照顧』變得有趣和可持續。」   港日護老文化的差異 了解介護福祉的概念 日本比香港更早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護老文化自然發展得較為成熟。Matthew表示兩地在理念上大同小異,香港提倡讓長者有尊嚴地生活;日本強調讓長者自立、自主、安心過活。然而在制度、教育、社區文化的層面上,兩地則不盡相同。 在制度上,日本的確較為完善,當地的「介護福祉」概念指透過照顧,為長者、殘缺人士等帶來幸福。除了醫療、護理方面,還著重在生活上的照顧,設「介護福祉士」,提供生活支援服務。而教育方面,日本在教育制度中滲入生命教育,讓學生從小認識認知障礙症等常見的老年病患,並多接觸長者、護老等議題。在社會文化方面,提及護老,香港人每每著眼於醫療、診症等,注重以社會資源照顧長者;而日本較為重視以配套、人手協助長者自理生活。     香港護老業現況 行業吸引力不足的挑戰 談到香港護老行業正面對的問題,Matthew表示人手短缺絕對是一大挑戰,除了行業架構、前景等不足以吸引新人入行,現職員工亦面對不同難題。 社會對護老從業員的理解和印象大多只在醫療層面,其實前線的照顧工作同樣重要,「機構管理層以至社會大眾是否對前線照護人員有充足的認可和肯定?除了醫護人員,照顧者的角色同樣重要,同樣值得『被看見』。」 在講求速度的香港社會,從業員難免只集中在照顧長者的日常生活、基本需要,服務漸漸變得公式化,遑論對長者寒暄、關懷,甚至出現少數牽涉道德問題的極端例子。「前線可能出現很多突發的狀況,管理層日常對員工的教育、培訓、管理相當重要。員工要知道遇到各種問題時該如何處理,而非貪圖快捷方便,選擇不理想的處理手法。」Matthew認為機構應給予從業員適當的指引及定期培訓,讓他們有所依從,才不會出現不堪的處理方式,甚至是令業界良莠不齊的狀況。 縱然香港在護老方面的發展暫時不及日本成熟,行業上甚至偶有負面新聞,但Matthew認為香港正積極學習和探索讓長者自主生活的可能性,「樂齡科技越趨普遍,很多機構、院舍也購入新硬件來幫助員工照顧長者。」業內亦不乏充滿熱誠和愛心的人,Matthew認為香港的護老行業也能發光發亮。     尋找適合香港的服務模式 為照護文化帶來新氣象 鐵樹銀花堅持以第一身、創新的角度,讓大家認識「照顧」、「護老」的概念,例如舉辦電影放映會、VR認知障礙症體驗項目。「這些方式能讓大家自我體會,產生感受和想法。參加者或會想起需要照顧的家人,或會想起跟照護有關的工作。」 各類活動不乏護士、護理員等人士參加,亦有家庭照顧者、學生等參與。「有護士參加活動後表示更能明白長者的需要,心態亦有所改變,在工作上會嘗試實踐更佳做法。有些照顧者、學生在活動後學會代入家人的處境,明白對方的情緒、困難,甚至解開了一些心結,表示日後懂得如何跟對方相處。這對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同樣有莫大裨益。」 至於業內人士及機構,鐵樹銀花致力灌輸自立照護的概念,除了談及理論,也著重指導如何實踐和運用照顧技巧。另外,鐵樹銀花提供度身訂造的帶團服務,讓從業員到日本參觀院舍、展覽等,跟當地機構交流,找尋適合香港的硬件配套、服務模式等。 年華老去是每個人的必經階段,或許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需要被照顧的一群。在人口老化日益嚴重的香港社會,學習和宣揚良好的照護文化尤為重要。Matthew深信,透過創新的方式和持續的努力,能推動優質的護老文化,為未來的每一位長者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讓每位長者都成為「鐵樹」、「銀花」,在晚年仍然盛放,繼續自立自主,精彩地生活。
January 15, 2025

舊城新味 品味歷史中的餐飲藝術

樂茶軒 金鐘紅棉道 10 號香港公園羅桂祥茶藝館地下 五光十色、高樓林立,向來也是香港的代名詞。在城市急促發展下,其實也有不少歷史古蹟被保存下來。位於金鐘的香港公園,前身為域多利軍營,改建後仍保留了軍營內的舊有建築。當中的旗桿屋為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築,現已改建成香港茶具文物館。建築樓高兩層,為希臘風格復興期建築,純白色外牆配上木質窗框,帶有濃厚的西方氣息。建築內部設有展覽廳及中國茶室,鼓勵人們了解更多中式茶藝文化。 樂茶軒從2003年開始在茶具文物館內經營茶室,除了提供茗茶體驗外,亦有提供新鮮製作的中式素食點心,讓客人可於西方建築中品嚐中式美饌,體驗與別不同的廣東「飲茶」文化,從中體現中西文化交融的特色。除此以外,在每月第一個週六晚上,餐廳會舉辦長約兩小時的南音表演,在餐廳內推廣中樂及其文化,把古蹟活化成老少咸宜的餐廳及表演場地。另外,樂茶軒在大館亦設有分店,座落同為法定古蹟的前中區警署內,活化古蹟的同時,推廣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茶藝。   Ammo 金鐘正義道9號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在香港公園旁的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總部,位於金鐘正義道9號,前身為域多利軍營軍火庫。軍火庫內的建築在1860至1930年代落成,更是亞洲現存唯一英國殖民時代的完整軍火庫遺址。軍火庫可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的三個爆炸品貯存庫,皆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下層的GG行政樓(GG Block),則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整個軍火庫也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在進行復修工程後,現在也會不定期舉行保育活動,如講座、藝術展覽及古蹟導賞團等,務求活化及保留歷史建築。 除了上述的文化保育活動以外,遺址內設有一間主打新派歐陸及亞洲風味的餐廳。餐廳名為AMMO,四個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了Asia、Modern、Museum 和Original,合起來則有子彈及軍火的含義,別有一番意義。餐廳裝修融合了傳統和現代風格,結合了黃銅與絲絨材質,而外牆則採用了落地大玻璃設計,讓客人可以在餐廳享用美饌的同時,也可以欣賞在外的百年古蹟及綠意盎然,在城市中心推動保育及活化古蹟。
January 15, 2025

新興運動崛起 樂齡健康新選擇

隨著大眾健康意識的提升,新興運動在香港逐漸普及,特別是在社區中心和健身機構中,很多針對長者的運動課程相繼推出,如躲避盤和柔力球,不僅安全且易於參與,同時能有效增強長者的體能和靈活度。此外,不同運動項目亦能促進長者的社交互動,改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保持活躍與自信。
January 15, 2025

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 建立正向親子關係

在育兒的過程中,很多家長需要面對小朋友「扭計」的挑戰,孩子「扭計」的行為往往源於他們的需求和情感表達,當中的原因卻不易被家長理解。 人類行為可以歸類為「反射性行為」和「操作性行為」。反射性行為是自然的反應,例如當我們觸碰到熱水時,會立刻縮開;而操作性行為則受「操作制約」的學習模式影響,例如當孩子發現進行某個行為能夠獲得他們想要的回應時,日後便很大機會會持續進行該行為,反之亦然。 舉例當小朋友每次哭喊向家長要求糖果,而家長每次為了避免衝突都會給予糖果時,久而久之,孩子便學會哭喊的行為可以讓他獲得糖果,結果日後要他停止這種「扭計」行為可謂難上加難! 這篇文章我們將探討如何以科學實證的教學方式,來應對孩子的「扭計」行為,並提供實用的策略,陪伴家長走過育兒之路。 1. 找出行為動機 孩子每個行為均有不同目的,必須先分析背後動機才能對症下藥,行為動機基本可分為四大類: 獲得關注:例如小朋友在父母聊天時插話,而家長又立刻回應滿足孩子。 獲得物品:例如當玩具被收起時,孩子尖叫大哭,然後家長立即歸還物品。 逃避:例如做功課時,孩子不斷要求去廁所,離開座位從而不需要完成習作。 自我感官刺激 : 例如SEN學童出現自轉或身體前後擺動的行為,以滿足感官需求。 2. 教導小孩適當表達情感 家長首先要了解孩子是否已具備適齡的情緒認知、表達能力以及溝通能力。除此之外,亦需教導孩子循合適途徑表達情緒,如使用恰當的言語及行為,而非尖叫打人等不當行為,同時亦要讓他們學習自我控管情緒的技巧。 3. 認可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表達情緒時,父母不應忽略,應先認同他們的感受,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情緒受到重視,例如:「媽媽理解你不能玩耍所以感到不開心。」這不僅有助建立正向的親子關係,亦是教育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4. 加強孩子聽從指令能力 很多孩子看似「不聽話」,事實是他們還未掌握理解指令的能力,複雜的指令讓他們無所適從。家長應多加留意孩子服從指令的能力是否成熟,並循序漸進地從簡單指令開始及加以教導,逐步幫助孩子理解和完成複雜指令。 正所謂:「羅馬非一天建成。」教導孩子的過程同樣需要時間和耐心。如果希望子女在智慧和情商上都能有所成就,同時具備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力和領導才能,必須從小以正確及科學實證的方法教導,不要錯過孩子的黃金發展期!
January 15, 2025

整理收納小貼士 打造整潔有序的生活空間

衣櫃的整潔度能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情,當衣物雜亂無章、一片亂象,找衣服自然費時費力,讓人心生煩躁。相反,當衣櫃井然有序、分類明確,心情也隨之感到愉悅。本文將分享整理收納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助你有效地進行換季整理,並建立整潔、有序的環境,讓生活回歸簡單及美好。 1. 先「斷捨離」,後收納 整理時,必先由清理衣物開始。 分類整理:把同類型衣物鋪在床上或乾淨的地板上,整理時更一目了然。 留存或放棄:根據整理三大原則決定是否留存物件,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便可以丟棄。 1. 是否喜歡這件衣物? 2. 是否有需要? 3. 尺寸合適嗎? 舊衣新生:考慮捐贈給有需要的人,讓衣物找到新主人。   2. 按季節存放衣物 把不合季節的衣物妥善收納,騰出更多空間放置當季衣物。 存放位置:把當季衣物放在「黃金區域」,即容易看見並且觸手可及的位置。 使用收納工具:使用半透明的收納袋或盒來分類存放,除了有助提高取物的效率,也可以防止灰塵積聚和發霉,保持乾淨整潔。如收納空間有限,真空壓縮袋也能達至相同效果,更能節省存放空間和防止蟲蛀。 顏色標籤:在每個收納區域貼上不同顏色的標籤。例如,藍色代表秋冬衣物;黃色代表春夏衣物,美觀而且容易辨識。   3. 掌握衣物折疊和懸掛技巧 衣物折疊和懸掛技巧會影響空間的使用率和存取便利性。 衣物摺疊法:處理不容易產生皺痕的衣物時,可以採用「直立摺疊法」,把衣物折疊成小方塊,並垂直擺放,更整齊及省空間。 使用衣架:針對容易起皺的衣物時,如襯衫、連身裙等,建議懸掛存放,保持形狀美觀。 區分長短衣物:把長款和短款衣物分別掛在衣櫃兩側,短款衣物下方位置可放置收納盒,充分利用垂直空間。   4. 定期整理,保持收納效果 換季收納不能一蹴而就,定期檢視及斷捨離才是上策。 每月小整理:每一個月花半小時進行小整理,保持整潔。 換季大整理:每逢換季時進行大整理,徹底清理不需要的物品,更新衣物的擺放方式,讓衣櫃長期處於最佳狀態。
January 15, 2025

深入解讀MBTI 開啟職涯新路向

  MBTI 16型性格測試是近年最流行的性格分析工具,除了成為年輕人溝通交友的話題外,一般亦會應用於認識自我、職涯發展等不同層面。談及職涯規劃,當中包含了四個主要元素,包括「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作出抉擇」及「制訂規劃」,透過MBTI 16型性格測試,我們能認識到自己的內心取態,進一步實踐理想的職涯規劃。 MBTI 16型性格的最大特點是簡單易明,測試後會得出四個英文字母的結果,例如INFJ、ESTP、ISTJ等,分別代表個人所屬的性格特質,而MBTI亦分為四個維度,每個維度各有兩個傾向,包括:「外界互動(E/I)」、「事物認知(S/N)」、「腦內決定(T/F)」及「行動方式(J/P)」,不同傾向反映著我們採取行為及處理資訊的模式。事實上每個傾向都各有優勢及限制,並沒有「好」與「壞」之分,我們絕不能單憑一個人的性格取態而妄下判斷。 每個人都會受自己的成長背景、經歷等影響,而呈現不同程度的性格傾向,此測試主要反映個人的「自然慣用」特質,例如「外界互動」方面,獨處思考是偏內向的人的「自然慣用」特質,但這並不代表他完全不具備外向的特質,只是當他需要於群體中社交時,需要消耗更多精力發揮「非自然慣用」特質。當了解到自己對各個特質的傾向程度後,我們便能了解如何在不同環境作出調適,並因事制宜且更具彈性。 MBTI 16型性格測試興起後,不少人都會以其測試結果為主要參考數據,幫助自己發掘職業路向,但世界發展瞬息萬變,工作性質亦變得更多元,單憑性格特質已不足以決定該工作是否適合自己。同時,社會各行各業亦有不同需求,單一工作內容已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就如教師現在不只負責教學,還要從事輔導工作、帶領課外活動等;社工則要兼顧活動統籌、創作設計等工作。因此不同企業在招募人才時,更看重求職者的軟技能(Soft Skills),包括溝通、領導、決策、創造等能力。 總括而言,每一個性格評估工具亦各有優劣,沒有一個工具能全面地分析個人性格特質,MBTI 16型性格測試亦是概括地以四個角度作出歸納,讓我們以簡易文字方式了解自己。因此,我們於選擇職業時,不應被測試結果影響,除了考慮個人性格特質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行業發展及世界大環境的轉變,懂得審時度勢,以個人能力、興趣、價值觀等因素作整體考量,以靈活應對不同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