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康與運動路上的陪伴者——運動治療師 – 香港青年協會生活學院 HKFYG Living Life Academy

復康與運動路上的陪伴者——運動治療師

 

運動治療師 陳卓欣

傷患是運動愛好者最怕經歷的事,受傷後向誰求醫、如何在康復後重回原來的運動水平,都是患者需要面對的難題。近年,社會冒起「運動治療」的專業,運動治療師會在傷患評估與治療以外,按著患者的運動目標,制定合適而安全的復康及訓練方案,陪伴患者逐步重回受傷前的運動水平,讓患者與運動的距離,不再因傷患而變得遙遠。

現於英國進修物理治療碩士課程的卓欣,至今已任職運動治療師5年,過去曾隨物理治療診所為本地職業球隊擔任軍醫。她分享,運動治療在香港是一門新興行業,「在香港大概只有10年歷史,英國運動治療的發展比較成熟;現時在香港成為運動治療師都必需取得英國運動治療專業機構的註冊認可。」

*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設計運動方案 助患者重回傷前運動水平
提起運動治療,不少人都會聯想起物理治療,甚至將兩者混淆。卓欣說,物理治療與運動治療之間的差異,可以分為治理範疇、治療手法,以及針對性復康方案三方面。她解釋,運動治療師的職責包括治理痛症、駐場急救、隨隊支援及制定康復運動專項訓練,治理範疇主要針對人體的肌肉骨骼系統,「如果病人曾經中風,病情是涉及神經系統的部分,就要交由物理治療師處理。」不過,並非只有運動員或因運動而受傷的患者才可向運動治療師求醫,任何因姿勢不良引致的痛症,或涉及肌肉及骨骼的傷患,都可以向運動治療師尋求協助。而在治療手法上,現時本港可為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的主要有四類醫護專業人員,包括中醫及物理治療師,運動治療師則主要透過手法治療、按摩、拉筋等方式治理患者。

「後續的復康方案可以說是我們與物理治療師最大的分別。」卓欣說,不少運動愛好者都會擔心受傷後的運動表現有所退步,因此運動治療師在患者的復康路上擔任了關鍵角色,讓患者在安全、不刺激或加劇傷勢的情況下重拾運動訓練,甚至提升運動水平。「我們要先理解患者的復康目標,繼而制定針對性的方案,幫助他們重回本來的運動水平。」卓欣強調,理解病人是診症和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步驟,「一定要清楚患者的目標是甚麼,才可訂立最合適的方案,同時亦要懂得設身處地去理解患者,有時都要想像一下他們的感受,例如患者可能會因為受傷陰影而害怕做某些動作,或因疼痛而未能完成,我要了解他們做不到的原因及障礙,從而轉一轉訓練動作及方式,讓患者循序漸進地按照計劃逐步康復。」

理解患者需要 復康路上相伴進步
卓欣透過想像與共情理解患者,同時也因著自身經歷而與患者有所共鳴,「因為我十分明白那種渴求重返球場做運動的心情,所以我好想幫到他們(患者)。」中學時是手球校隊成員的卓欣,因膝蓋前十字韌帶受傷,而錯過了中學生涯的最後一次學界比賽,「當時運動治療未普及,自己不知該如何處理,亦沒有尋求協助的意識,所以內心是不甘心的,很想可以重新打球。」受傷經歷在卓欣心中留下深刻印記,亦埋下成為運動治療師的種子,「以前我只知自己想讀運動相關學科,畢業後可能做體育老師或康文署主任,但就是因為傷患令我留意到運動治療,令我踏上這條路。」

執業五年間,運動治療師的工作擴闊了卓欣的眼界,而要數最難忘的個案,卓欣第一時間想起一位打手球的病人。「當時他希望入選大學手球隊,卻受椎間盤突出影響,導致腳痹及難以發力,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卓欣坦言,知道他的目標是入選校隊,但當時距離選拔不足一個半月,「我心底裡其實覺得這目標難以完成,所以我的答覆都是『盡幫啦』,但在治療和復康期間病人真的很乖,跟從指示練習復康運動,所以康復進度良好,最後順利入選校隊。」通常一件事越難完成就越難忘,當患者順利達成復康目標,甚至重拾受傷前的運動水平,都會令卓欣特別滿足,「亦因為這樣,所以我喜歡運動治療這份工作。」

隨著不同運動項目的普及,卓欣相信,未來社會對運動治療師的需求會變得更大。現時,她亦選擇到英國進修物理治療,期望裝備自己,繼續在運動治療路上走得更遠。